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全文)

时间:2022-07-17 15: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全文),供大家参考。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全文)

 

 文化是一个化合的整体,其中包括学问、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力量和习惯。所谓“一种文化”,是对某一人类群体的独特的、整套的生存方式的抽象。它存在于思想、情感和其反映的各种业已模式化了的方式中,通过各种符号可以获得并传播它。文化构成了人类群体各有特色的成就,其中包括了他们制造物的各种详细形式。笔者认为,文化基本的核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即从历史上得到阐释)的思想,一是与他们(现代)相关的价值。

 所以,从这一意义上,现代文化当然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所作的具有现代价值取向的一种阐释;站在古人的立场上,传统文化同样可以被看作是古人对于更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

 文化基本核心中的传统成分,是文化形态中的稳定性要素;而现代成分则是一种随便性要素。这两种要素相互交织、转化的机制,形成一股推动文化进程的内趋力。由于随便性的作用,使得一种文化的进程往往被历史的偶然事变所左右。假如没有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没有马列主义的渗入,中国还停留在封建社会,我们至今仍生活在所谓的“传统文化”圈中。但是,这种随便性只是转变、拓展该文化形态的内涵和外延,而无法从根本上抵消、否定其必定的稳定性和“认同”特点。即使从社会、政治上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取得了成功,但却离不开与中国革命的详细实践相结合!

  文化是一个包含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成分的连续实体。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要想界定两者的阈限,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时间上讲,“传统文化”意味着古人所制造的文化,也就是过去的文化;“现代文化”意味着我们正在制造着的文化,也就是今日的文化。但文化是活的,它并不由于“过去”而毁灭。从这一意义上,一切传统文化又都是现代文化。换一个角度,假如从文化元素的性质来看,更难做出“传统”、“现代”之分。过去的文化中可以包含现代性质的文化元素。今日的文化更可以包涵大量传统性质的文化元素。由此,当前被一些人认为“保守”、“穷途没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一个时期后可能成为最“现代”的东西;反之,那些所谓的真正的现代文化到那时倒会成为最传统的东西被鸣鼓而攻。这就是“传统”和“现代”相互转化的辩证法。

 再换一个角度,假如从文化结构上加以分析,问题就较为明朗化了。即:“传统文化”是将各种文化元素纳入到封闭、单一的以扼杀个人存在价值为前提的传统心理结构的一种文化形态;“现代文化”则是将各种文化元素(包括传统的文化元素)纳入到开放、多元的以保障个人存在价值为前提,从而有可能实现整体民族存在价值的现代心理结构的一种文化形态。基于这样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绝不会导致虚骄的拒绝或“同化”外来文化的“传统本位”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也绝不会导致虚无地否定、取消传统文化的“全盘西化”论,而是旨在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更准确地说,是要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结构。

 一切现代文化的建设都需要在比较中选择、扬弃。我在这里所说得比较,主要指时间维度上的古今之比和空间维度上的东西之比。

 从近代开头遭到猛烈批判、抨击的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始终以各种新的形式制约着很多糊涂而先进的思想家,然而,文化元素的更换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文化整体的性质。今日,我们应当致力于“文化焦点”的变换,文化结构的突破,而不只是文化元素的挑挑拣拣,才有可能根据现代的时代要求重新把握、继承传统文化,从而在这个思想熟悉和文化实践中真正跃向现代文化的更高层次!

 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进展具有打算性意义的基本精神,大体上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天人合一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刚健有为的观念、以和为贵的观念。比如,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占有突出的位置,有着丰富的内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常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贵和”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抱负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谐、和平、和善、祥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些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才智的源泉、文化传承的载体,既是历史进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珍贵资源。

 现代化是一个全面进展的概念,不仅包括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物质文明,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而且包括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政治文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进展的科学进展观,正是告知我们,无论是建设全面小康还是基本实现现代化,都不仅是经济的,而且是包括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人的全面进展。

 我们对传统文化要作全面而科学的分析,既不能实行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厚古薄今。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重在制造性转换。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保持着“耕读传家”特点的半自然 半教化的社会,这种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如今已不复存在,与此相联系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的灵魂,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现代先进的文化才能使我们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大进展,才会使社会全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面的进步。是否拥有现代先进文化,是否代表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着一个政党、我国和民族的素养,并打算其兴衰成败。先进的文化作用于整个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主要显示为以抱负、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气和经科技训练为主体的学问力气。就是要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新时代的到来供应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