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阅读学习提升课堂: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方法与技巧,供大家参考。
巧 高考语文阅读学习提升课堂: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作为高考,所选择的小说类文本,大都还是比较规范的小说,整体上来说,不难,但也不容易。之所以导致今天学生面临的困境,一是因为他们的课外阅读严重缩水;二是“意林体”的直白文章,根本用不着他们去思考;三是因为不能很好地把握文本,而是将老师上课讲的东西生搬硬套于日常的阅读当中,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文本之中;四是自己的懒惰心态,在学习的时候,停留于听,止于笔记,而没有学会如何去分析;五是对于文学类作品常见的描写方式、叙述方式、结构技巧缺少宏观的把握,对于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的分析更是捉襟见肘。基于此,本文尝试着以近些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I)中的小说类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物为中心来探究文学类文本——尤其是小说文本——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路 抓住人物与事件,把握文章思路
小说类文本,自然离不开小说的三大要素,即人物、情节与环境,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物,人物不仅参与情节,而且生活在小说所描述的环境之中。因此,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抓住了人物,也就抓住了小说阅读的钥匙。
小说文本中的人物,一般依据情节的主次分为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在次要人物中往往还会出现一个“我”。“我”有时候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而有时候却又仅仅只是作品中事件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因此,我们必须善于抓住人物与事件,这样就能够较好地把握住文章的思路。
而在小说类文本中,人物要么是事件的直接施动者,要么就是事件的见证者,又要么就是事件的叙述者,只有明确了这些具体分角色以后,我们才能够分清楚到底人物与事件是一个怎样的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事件叙述开来的,也就是紧紧抓住人物与事件,我们便能在文本阅读中做到纲举目张。
然而,文章的思路,到底包括一些什么,我们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文章的线索、故事情节以及结构的安排等等。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文本中写到的人物与事件。
作为文章的线索,它勾连着作品中的主要事件,粗略地看看文章,我们便能够很好地把握住人物与事件的关联,因此,线索既是作者建构作品的路径,也是读者把握文章内容的途径。
比如,2015 年的小说文本阅读《马兰花》,第二问就直接提问“小说的明暗两条线索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认真阅读文本,我们不难抓住文章的几类人物:一是主要人物马兰花,二是次要人物三孬、马兰花的男人,三是麻婶及其女儿。而事件呢?细细分析,也不难发现:麻婶住院,借钱事件,来信与还钱。将人物与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两条线索:作者极力刻画的是马兰花一家因为借款而引发出来的一系列冲突,这是正面的事件,也是笔墨最多的,因此,它就构成了这篇小说的明线;既然中心事件都与钱有关,最后的来信与还钱,也是文章的重要内容,到文章的最后,我们才知晓麻婶母女还钱的情节,因而,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的暗线。
那么,第二问又怎样进行分析呢?如果只有明线,我们可以见到马兰花的善良、其男人与三孬的势力,除此之外,再无其余。加上了暗 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麻婶母女的品质跃然纸上,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丰富;有了两条线索,事件也更为集中紧凑,更加能够突出主人公马兰花的善良,不计回报的无私情怀。
征 悉知人物的言行,精析性格特征
关注近些年的高考真题,有两年就要求我们直接分析人物形象。如 2014 年的《古渡头》第二题,就直接要我们分析“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那么,在这篇文章的阅读中,我们就要牢牢把握住人物的言行,这样才不至于漏掉一些点。首先,“我”要过河,而渡夫直率坦诚地说“命比钱重要”,当我准备回岸上,渡夫有热情地帮助我“就在船上住一宿”,同时,
直言不讳地说“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然后就是渡夫对于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长时间的以渡船换钱,坚强不屈,不为身心劳苦;当回到第二天,引吭高歌,似乎昨晚的一切不复存在似的,让我们又见到了渡夫的坚忍不拔,不向命运低头,以及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至此,我们基本上看到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自然,八九不离十地完成了人物性格的把握与分析。
而考生目前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也可以看到人物的这些性格,但是在结合文本分析的时候,往往抓不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不出主要事件,因此,要么就是零碎的词语,要么就是就哪一点长篇大论,从而导致赏析的不具体、不全面。因而,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洞察事件的能力,概括事件的能力。
又如 2015 年的《马兰花》第三题,设问为“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文中马兰花知道麻婶出事以后,望着那麻婶的空摊位发呆,而后又去医院探视,我们可以见出她的朴实与善良;在与丈夫关于要回借款的争吵的事件中,虽然赚钱不容易,但不想因之伤害情义,乃至据理力争,我们可以看出她做人有自己的原则;当她见到麻婶女儿伤心的样子的时候,不忍提及还钱的事情,分明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解人意;而当她读到麻婶女儿的来信时,满眼的泪水,既是欣慰,更是让我们对她的那种坚守做人的原则而感动万分。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他丈夫的言行中,可以见到她的坚忍等等。
分析人物形象,最为重要的是要悉知文中所有的关于人物本身的言行举止,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漏掉细微的对比塑造。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只有读懂了人物,我们才可以很好地把握好接下来要谈论的文章主题。
题 着力人物与冲突,分析文章主题
首先,要学会辨识冲突。在具体的文学类文本中,冲突的叙述往往有这样几种具体形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与外在事物(包括环境与具体的物件)的冲突,人物与自己(内心)的冲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冲突。对于这些冲突的辨识,有利于我们去分析文本中的矛盾冲突种类。
其次,要学会概括出文本中的冲突。这就需要我们紧紧围绕人物,在文中去寻找能够构成其对立面的人、物,乃至其中的心理描写,并结合二者之间的具体事情进行宏观地概括。
再次,要能区分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对这二者的准确区分,不仅能够让我们一下子就抓住文章的主题,而且可以让我们比较全面的把握好文本的主题。
如 2016 年的小说文本阅读《锄》,小说文本叙述的冲突并不十分激烈,但是,仔细阅读文本,我们还是可以找出这样几类冲突:六安爷与锄头是丢还是不丢的冲突,六安爷的行为与其他人的不解构成的冲突,六安爷的锄地与变卖了的百亩园构成的冲突等等。而在文中所描述的这些冲突中,六安爷又是一个串联的主要人物,因此,主要冲突也就是六安爷坚持锄地与变卖的百亩园之间的冲突,而六安爷的口头禅“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既是自己对于劳动习惯的一种否定,又是对过去劳动习惯的一种坚持,其中多少含有一种无奈、悲凉与自嘲。那么,我们怎样将其主题概括出来呢?六安爷的“过瘾”与坚持,不再是简单的劳动,而是成为了他的一种精神寄托,被卖的百亩园揭示的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矛盾冲突,一方面表现出人们对于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与不舍,一方面又体现出作者对于工业文明的沉思。
这样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之后,文本阅读的第一题,“锄”有什么寓意,我们就可以分析出来,首先,它作为一种农具,象征着六安爷的人生与精神;同时又暗示着劳动者与土地的一种亲密关系;当工业文明来临的时候,锄又称为其对立面,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而随着工业文明脚步的日益迫近,“锄”已经作为历史的工具,劳动也演变成一种仪式,文本中说的是“瘾”,俨然已经成为了以六安爷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一种心灵的慰安与精神上的寄托,他们正式以这样的方式热爱着这片土地,却又无可奈何地告别这土地。
总而言之,小说文本类阅读,我们可以试着以人物作为中心,逐层地将事件、言行与冲突加以把握,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基本上就把握了其中的精髓,便能够在答题的时候有的放矢,做到准确而周详,减少甚至可以杜绝失分的可能。毕竟,一切文学都是关于人的形象塑造,即使是在文本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事
物,但总有人的影子,因此,我们就有理由在进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时候,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学会以人物为纲,如此,我们可以达到阅读上的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