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跨文化理解力【优秀范文】

时间:2022-07-19 11: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跨文化理解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跨文化理解力【优秀范文】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跨文化理解力 ————“跨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教学建议 作

 者:

 陈文静

 作者简介:

 陈文静,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

 原发信息:

 《语文月刊》(广州)2021 年第 20213 期 第 35-38 页

 内容提要:

 “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注重文化多样性的社会背景、事实差异及文化成因。文章从“整合跨文化教学文本”“整合跨文化媒介资源”“开发跨文化研学活动”三个维度探讨了如何多渠道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跨文化专题研讨”教学。

 关

 键

 词:

 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资源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21 年 08 期

 “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是选修类课程的任务群之一。新课标指出,“本任务群是在‘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深入研讨外国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若干专题”,即更关注文化多样性的社会背景、事实差异及文化成因。笔者立足于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就如何多渠道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跨文化专题研讨”教学,谈一谈个人的理解和实践。

 一、整合跨文化教学文本,注重跨文化解读

  “跨文化专题研讨”是对中外文学作品、思潮流派、文化著作,乃至文化现象、文化热点、文化交往的讨论。因此,注重教学文本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借鉴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对异质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进而“培养开发的文化心态,发展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理解力”,是开展“跨文化专题研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有效整合教学文本,寻求选文可比性

  “跨文化专题研讨”的文本,可以指向传统文化经典,也可以涉及当代文化;既要考虑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又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发扬,才能让学生在异质文化的交融中具备丰富的文化认知和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可以依托现行高中语文统编必修及选择性必修教材,从主题内涵、题材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技巧、文体特征等方面着手合理选择适合跨文化中外文学作品研讨的篇目。

  例如主题内涵比较方面,描述家族荣辱兴衰的曹雪芹《红楼梦》与紫式部《源氏物语》,刻画战争主题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表现生离死别的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揭露国民劣根性的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与鲁迅《祝福》,表现个人对信念坚守的海明威《老人与海》与班固《苏武传》等。人物形象比较方面,《老人与海》的桑迪亚哥和《愚公移山》的愚公,《堂吉诃德》的堂吉诃德和《阿 Q 正传》的阿 Q,《哈姆莱特》的哈姆莱特和《窦娥冤》的窦娥等。艺术技巧比较方面,可以探讨世界三大

 短篇小说家在小说创作和方法上的异同,马尔克斯和莫言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我国新感觉派小说中的意识流体现等。

  总之,以现行教材为依托,有效整合教学篇目,找到文本之间的异同及其深层文化联结,能够从文化成因上探究其形式和内容差异,是进行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二)借鉴平行研究方法,比较作品异同

  统编教材打破以往单篇教学的局限,以“人文主题”“学习任务”整合驱动单元篇目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编排体例,借鉴比较文学方法中的平行研究,从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艺术技巧等方面,对同一单元相关主题的作品进行跨文化探讨,从而帮助学生“把握文学创作的共同规律和不同民族作家的创作个性”。

  例如必修下册第 6 单元选编的卡夫卡《变形记》和蒲松龄《促织》。两篇小说题材内容上都写了人变成虫的变形现象,但二者在写作背景、创作动机、思想主旨、艺术特色等方面不尽相同,教师要抓住二者异同点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卡夫卡《变形记》是个人精神世界的观照,是其试图逃避家庭压力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也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作为个体的人及其权利的关注。而蒲松龄《促织》关注的是更加广阔的社会现状,现实的不公、官场的腐败都集中体现在以老童生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身上。前者“从个体出发反思人的命运”,后者从“群体出发反思人的命运”,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思维差异。因此,“理解和把握中西文化思维向度的差异及其形成”是教师基于跨文化视角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运用影响研究方法,深入研讨文本

  乐黛云认为,“西方文学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一种‘形成性影响’”。统编教材选编了包括郭沫若、闻一多、郁达夫、曹禺、鲁迅、沈从文在内的一批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作家,对其作品的跨文化研讨就涉及运用影响研究法追溯“放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必修下册选编的曹禺戏剧《雷雨》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搜集文献资料,围绕主题和结构论证欧美文学对《雷雨》的事实影响。

  譬如主题上,《雷雨》的宿命观念深受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也有学者以“俄狄浦斯情结”母题追溯其渊源。教师需要结合社会悲剧与命运悲剧两方面阐述“《雷雨》既是现实的——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主题,又是超现实的——表现命运对人的捉弄和人的生存困境”,才能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及戏剧冲突的理解。结构上,《雷雨》多次借鉴古希腊戏剧中“发现”与“突转”手法,而其将两代人三十年恩怨情仇的集中爆发,安排在典型时间“一场暴风雨到来前后”以及典型环境“周公馆”中,又符合 17 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三一律对时间、地点要求一致原则的主张。

  可见,跨文化教学需要关注教材选编的作家及其作品创作渊源,从创作方法、叙事手法、审美范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文学的双向影响,东西方文化也正是在不断地交融、接受和互补中得到发展完善。

  二、运用跨文化媒介资源,丰富跨文化教学渠道

  “跨文化专题研讨”可以与贯穿于新课标 18 个任务群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效融合,同时以跨文化学习任务为导向,借助多种媒介整合

 教学资源,创设多样化跨文化学习情境。笔者以必修下册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与关汉卿《窦娥冤》为例,讨论中外戏剧作品如何整合多种媒介参与跨文化教学。

  表演准备:教师根据选文片段的场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学生自行借助不同媒介,搜集制作相关图文资料、音频素材、演出道具等。学生需要讨论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初步了解戏剧文本的时代背景和矛盾冲突,探讨参与者如何将文本角色融入戏剧实践中;二是要通过影视欣赏,对比中国古典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演绎风格上的差异。

  戏剧排演:学生根据选文片段编写演出脚本,并将完成的演出本上传到公共资源平台,不同小组进行在线交流、讨论和补充。教师借助平台对学生脚本进行实时在线反馈,也可以录制微课对学生排演进行精细化指导。例如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是全剧的灵魂所在,教师可以示范如何用最适合的语气、声调、气息来演绎人物台词。

  文本探究:排演结束后,主创人员对改编片段进行说明,其他小组对编排进行点评。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设置相关跨文化研讨任务,如人物形象与文化特征差异、悲剧结局与文化传统差异、语言风格与文化背景差异、审美特征与文化精神差异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如下表所示。

  经过前面的戏剧排演和文本探究,学生初步完成了对研讨任务的探究,而对于文化成因的把握,需要教师进一步结合中西方文化特质、文化

 心理差异引导明确。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各家看法,在此基础上撰写学术小论文,最后将各小组成果发布到班级公众号。

 三、开发跨文化研学活动,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指向具体真实的社会生活层面。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中小学把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跨文化教学可以适当考虑以跨文化语言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发跨文化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情境中,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契合了新课标指向的“组织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参与跨文化的交流”的教学建议,另一方面也融合践行了新课标“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要求。笔者结合当下研学趋势,尝试开发以下研学任务(见下表)。

  综上所述,本文从“整合跨文化教学文本”“整合跨文化媒介资源”“整合跨文化实践活动”三个维度对“跨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教学进行了讨论。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跨文化”教学难度较大,但其契合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也符合语文教育多元化和国际化趋势,相信在未来经济全球化与东西方文化交融语境中,将获得更加有益的发展内涵。

推荐访问: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跨文化理解力 理解力 教学资源 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