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血荒”现象原因浅析与对策探讨,供大家参考。
“血荒”现象的原因浅析与对策探讨
2016 年 3 月 16 日,《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血荒”及其背后的江湖》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一个多月后,4 月25 日山东卫视《调查》播出的《苏州“血贩子”调查》则进一步将“血荒”和“血贩子”问题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血贩子”利用互助献血的政策,把国家明令禁止买卖的血液当成商品出售,从中大肆割据敛财,牟取暴利。但不禁要问,如果杜绝了“血贩子”,就能够解决“血荒”问题吗?如果杜绝了“互助献血”制度,就能够解决“血荒”问题吗?
一、“血荒”现状
“血荒”现象其实由来已久,若干年前便已在个别城市出现。但 2016 年的春节期间,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河南等多个地区的医院出现血荒,全国 70 多个大中城市,50 多个供血不足,一些医院甚至因为缺血停掉了 80%的手术,还有的患者一个月内手术被推迟了 6 次。在一些医院,互助献血的比例甚至达到了手术用血量的 80%。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呈现出近年来的高峰。
“血荒”,其实本质上是“季节性供血紧张”。随着节后通向大中城市的人口流动,献血量的增加,供血紧张的问题便可以得到相对缓解。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血荒”的情况常见于春节、寒暑假期间。
二、原因浅析
导致“血荒”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供应相对不足和消耗较快增长。
(一)
供应相对不足
我国目前献血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无偿献血,组织下的“无偿献血”和互助献血。
1998 年,我国正式实施了《献血法》,将过去的义务献血制度变革成了无偿献血制度,取消了以往义务献血时单位给予的补贴、营养费、误工费等。但在《献血法》中,第六条又为以往义务献血留下了一抹淡淡的遗尾。因此,在如今无偿献血无法满足医疗需求的时候,时常也会通过组织下的“运动式献血”进行补充。但对于总量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导致原本只是为应急下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需要的互助献血制度,现在越来越多地被常态化采用。
对于供应相对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居民献血率不高
全国献血总量已由 1998 年的不足 1000 吨,提高到了 2014年的近 4400 吨;无偿献血人次由 1998 年的 32.8 万,提高到2014 年的 1299 万;2014 年居民献血率提升至 0.95%,人均献血量为 3 毫升。2015 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到 2015 年,献血率要达到 1%;到 2020 年,献血率达到 1.5%。但实际上 2015 年献血人次比 2014 年仅增长了 21万人次,1%的目标尚未达到。就北京而言,2014 年的常住人口无偿献血率为 1.94%,虽居全国之首。
但即使与往年相比我国居民献血率有了大幅提升,仍然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 1%—3%标准。与我国毗邻的日本每年的国民献血率为 4%,人均献血量为 16 毫升,美国为 5%,人均
献血量为 20 毫升,而我国的台湾民众献血率高达 8%,人均献血量 249 毫升。这就显露出了我国与其他地区的差异。
2.
群体特征性明显
按照 2003 年至 2007 年的献血者资料信息,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曾经对北京地区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结构进行过如下分析:从性别来看,男性多于女性;从年龄来看,18 岁到 30 岁的年轻人是无偿献血人群的主力;从文化程度看,初中、高中及专科以上人群较多;从献血者所从事职业分析,学生和商业、服务业人员比例最高。
进入统计的 53 万余流动献血者中,男性 33.8 万余人,占比接近 63%,是女性献血群体的 1.7 倍。从年龄方面看,18 岁到 30 岁的青壮年达到 44.7 万余人次,占无偿献血人群比例的83.18%;31 到 40 岁为 6.7 万人次,占比 12.58%,41 岁以上的群体比例更少,为 4.24%。目前的无偿献血,仍旧是主要依靠年轻人的群体在支持。
北京 80%以上的采血量来自流动人群,特别是外来务工群体,只有不到 7%是团体献血,包括学生和一些其他社会机构。2011 年河北省内初次献血者的职业分析中,大中专院校学生占到 34.79%。外来务工群体、学生是无偿献血的最主要人群。而正是源于此,当春节、寒暑假,此群体离开城市的时候,就会出现依赖性的“季节性供血紧张”。
而在发达国家,无偿献血是全社会的责任。各个行业、各个群体都应支持。在日本,年轻人无偿献血,就像在银行存钱。当自己老了就可以自己取用,或是借给亲人使用。而在我国,很多人对“血荒”充满了抱怨,可自身却对无偿献血避之不及。这就需要观念的转变。
3.
信息不透明
近年来,一些慈善捐助的使用被爆出有问题后,许多人开始不愿去献爱心。2011 年的郭美美事件更是浇灭了一部分人的献血热情。当年的一项网上调研显示,83.8%的人表示不愿意献血是因为制度不透明,担心献血被牟利。
我国的临床用血主要来源于无偿献血。但当公民临床用血时,却依然要交费。尽管《献血法》中说明该费用只交付用于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但该费用多年来广为诟病。公众希望知道,究竟血液中心的运行需要多少成本,究竟这些钱的流向如何。而且,我国目前对于无偿献血后用血费用的报销流程也极为繁琐,全国各地无偿献血用血者报销政策不一致,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对于无偿献血的不满。
另外,公众对于当前的血液调配也充满质疑。有些患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血,有些患者是急病需要立即手术,但有时候紧急救命的要不到血,而长期用血的却常常能拿到血。其中的分配原则和机制是否做到了公平合理,或者相对的公平合理。
而这些信息的不透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于无偿献血的意愿和动力。
4.
血液调配的不力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因此同样导致着用血量的地域性分布不均,大中城市供血紧张。这就给全国范围的血液采集和调配出了难题。
2009 年,一组“人血浇花”的照片被各大网站争相转载。图片中,一袋血浆被当作浇灌兰花的“高档化肥”,血浆袋上的标签显示采血日期为 2009 年 10 月 3 号,失效日期为 2014 年10 月 3 号,血浆来自某市血液中心。图片公开后,网友们反应激烈。就此,该市卫生局曾公开回应表示,这袋血浆是报废的血浆。
一方面是用血紧张,另一方面是血液浪费。如何实现血液的调配流转,实现血液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也是考验着国家血液管理部门的能力。但对于民众来说,因为调配不力所导致的资源浪费,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是对无偿献血积极性的沉重打击。
(二)
消耗较快增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无偿献血的大力宣传,居民献血率在逐年增长,但相比较献血率每年个位数的增长率,我国的用血量却在以每年十位数的率持续增长。供需的不平衡显而易见,并且这种供需矛盾正在逐年加深。
《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不得买卖。血站、医疗机构不得将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因此,医疗机构是用血的唯一出口。
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
医疗的迅速发展
近年来,国家持续增加对于卫生事业的投入,并且进一步放开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医疗行业正在快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医疗机构的扩张,还体现在医疗技术的革新,以
及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因此,与之相伴随的就是医疗机构规模的迅速扩张、医疗技术能力的飞跃发展、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善、百姓就医水平的不断提升。过去看不上的病、治不了的病、瞧不起的病,如今都逐步解决了。手术量的增加、手术难度的增加、治疗性用血的增加都导致了临床用血的快速增长。
2.
就医需求的提升
随着经济水平的好转,收入水平的增加,民众对于就医的需求也随之增高。血液,作为关键时刻救命的武器,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临床各种各样的患者中去。血液,在被越来越多地当做药品或产品使用,而并非当做一种存在风险的治疗手段。
中国人口整体基数偏大,临床用血需求较大。这种需求的增加速度是难以通过无偿献血的增加速度去弥补的。
3.
不合理用血
一方面是医疗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民众就医需求的提升,二者共同催化着临床用血的增加,与之相伴的就是临床中不合理用血的情况。
输血医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学科,病患身体素质不同、病症不同、手术情况不同都会影响到合理输血的剂量。因此,医师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存在随意性较强。
2009 年,四川省针对 199 家二级医院和 16 家三级医院合理用血情况的调查显示,不合理用血情况普遍达到 20%~30%,在对有关输血知识的调查中,370 位二级医院临床医生只有 67%
的正确率,160 位三级医院临床医生的正确率为 73%。
患者对用血视同常规用药,报以积极的态度,忽视了其治疗的风险,加之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血未建立正确的认识,便使得临床中的不合理用血比例高居不下,亟待解决。
三、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的问题以及“血贩子”的恶劣行径,有人提出废除互助献血制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互助献血制度作为供血紧张的应急手段,在我国献血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为解决无偿献血不足的问题,是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如果没有互助献血制度,那么当前不得已而停止的手术恐怕就不止 80%,而是更高的比例了。就像有人面对如今的养老问题就去抨击曾经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样。任何一个政策均有其历史性和阶段性。没有任何一个政策是永远正确的。评价一个政策是否合理,要看它在当时的历史阶段是否解决了实际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无法分子利用这个政策从事非法活动,对此国家《献血法》、《刑法》均有明确惩处规定。我们当前需要做的应该是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惩治犯罪,而不是因噎废食。在没有更好的对策出台实施并起效之前,轻易的废除原政策,只会进一步加剧当前的矛盾。
针对不合理用血的问题,有人提出选择性供血制度。临床用血通常存在三种情况,急性失血、手术备血、慢性消耗性失血。但在实际工作中,相比急性失血和手术备血,慢性消耗性失血的用血,往往常见于晚期癌症、肾性贫血等情况,输血治疗仅是维持生命的一种支持手段,临床意义相比较低。同时由于反复输血,一方面风险较大,一方面对于本身就紧张的血液供应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因此,建议在血液供应上进行选择。无条件保障急性失血急救用血供应;手术备血靠医疗机构自身
血库供应;在供血紧张时,对于慢性消耗性失血的补充输血,可以采用互助献血。甚至提出,无偿献血者应有权选择自身血液供应的方向。例如可以选择仅供急性失血或手术备血使用。但是此政策虽然有其资源合理分配的考虑,但无疑对不同疾病的患者生命赋予了不同的价值。根据用血量考量生命的价值,急救用血的患者价值高于慢性消耗性失血患者。这在伦理上和法律上是无法解释的,也是有失公平的,违背了人本位的社会价值观。
另外,还有人提出要建立公务员义务献血制度。因为日本以法律形式规定,公务员每年必须献血一次,超过年龄或因病不能献血的,要到血液中心当一天负责人或组织一次献血活动。日本在 1973 年就实现了无偿献血完全保证全部临床医疗用血。而我国,尽管《献血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可实际上,公务员献血的比例非常低。因此,有人诟病说,政府部门仅仅注重宣传、组织,却很少主动带头献血,且公务员对献血认识不到位,缺乏为民意识和大局意识,因而造成公务员献血比例很低,极大地影响了全民献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政治角度上讲,公务员的表率作用,应该积极参与无偿献血。但是保家卫国的军人呢?为人师表的教师呢?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呢?这些人群无偿献血的比例均很低,是否也要制定义务献血制度呢?我国的献血事业已经从义务献血发展为无偿献血了,若从政治或道德层面去对某些群体施以义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政策的倒退。还是应把进一步推广无偿献血作为工作的核心。
正如前文中所说,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组织下的“无偿献血”。无偿献血本应是自愿自发的慈善行为,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行政下的指标摊派。为了激发职工的“自愿无偿献血”,有的单位依旧通过补贴、假期等形式的激励手段,使之
成为变了味的“无偿献血”。其本质依旧是过去“义务献血”的运作模式。
对于“血荒”的对策建议,无非两点——“开源”、“节流”。
(一)
“开源”——扩大血液供给
1.
强化组织宣传
一方面强化国家机关、军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尽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广无偿献血的知识普及,消除民众对无偿献血的认识误区,正确认识无偿献血的积极意义,唤醒民众的慈善意识。
另一方面加强这些机构的团体无偿献血的表率作用。通过自发自愿的无偿献血,以身作则,真正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以实际行动打消民众的误解,带动民众的积极性。
2.
完善信息透明化
逐步实现血液管理与调配的信息透明化,定期进行信息公开,消除民众误解。加强自身管理,充分履行社会公益责任,加强内部监管,规范工作制度与流程,让无偿献血者可查询、可监督,充分知晓、信任并支持献血工作。
3.
优化血液调配
在不同地区之间,实现血液库存的实时查询与调配,使血液这一珍贵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避免资源浪费。
4.
顺畅服务奖励机制
针对我国人口流动特点,完善无偿献血者用血费用的异地报销机制,顺畅并简化报销流程,保障无偿献血者的应有权利。同时加强针对无偿献血者的表彰奖励机制,通过精神层面的鼓励与宣扬,进一步激励民众的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