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实施方案(2022年)

时间:2022-07-20 11: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实施方案(2022年),供大家参考。

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实施方案(2022年)

 

 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发展林业产业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要进一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创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

 坚持守正创新、协调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准确把握林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新增长点,加强部门行业协调融合,强化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集中力量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到 2025 年,林下经济经营面积 2000 万亩,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到 200 个,林下经济产值达 500 亿元。

 一、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要统一思想认识 虽然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尚有较大距离。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生产经营性基础设施薄弱,优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还不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在探索之中,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尚未释放。

 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是既要生态优先,也要绿色发展。不发展的保护和不保护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现在有些地方出现了这样的苗头,我认为这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片面理解。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键是要找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二、 发展林业产业是践行“ 两山” 理念的生动实践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林业产业已经从单纯的“木头经济”转变为覆盖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和特点。2020 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55 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 1600 亿美元,带动 3400 多万人就业。

 发展林业产业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发展林业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林业资源分布于广大山区乡村,森林既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我国有 12 亿亩的人工林,包括 3亿亩以上经济林、4.9 亿亩用材林,这些都是农民稳定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比如油茶产业,全国油茶种植面积 6800 万亩,带动近 200

 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阶段,林业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抓手。

 其次,发展林业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的重要渠道。林业产业能够提供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 10 万多种产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发展林业产业可以增加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实现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

 另外,发展林业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如期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储碳固碳和减排增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林业产业是规模庞大的绿色经济体,产出种类繁多的绿色低碳产品,延续和扩大了森林的储碳作用。加快发展木竹加工、林业生物质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将进一步增强林业的储碳固碳和减排增汇功能,更好助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三、 加强政策扶持引入社会资本 林业产业覆盖一、二、三产业,与农业、制造、建筑、旅游、养老、食品、医药等行业交叉融合,但政策协调不够充分、衔接不够紧

 密。要进一步打破行业界限,推动林业产业与其他行业政策融合,尤其要推动农业支持政策全面惠及林业产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将林业产业融入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支持发展木竹建材、木竹制品、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业碳汇等绿色低碳产业纳入“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达峰行动计划等战略规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将林业碳汇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各级财政对林业产业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2020 年以来,中央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支持范围调整为用于森林资源管护、国土绿化等方面,不再支持林产品加工和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林业产业的财政支持弱化。林业产业投资周期长,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扶持引导。应不断完善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政策,明确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可用于林业产业发展。中央财政设立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建立政府性基金,对林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和生产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等予以资金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国家储备林、油茶等木本油料、木竹建材、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山入林”。

 四、 油茶产业

 编制油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推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扶持龙头企业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油茶全产业链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区域产业集群,扶持河源、梅州、韶关、清远、茂名等地区油茶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现有种植面积达 10 万亩的龙川、兴宁、高州、东源、平远、和平、连州等县(市)建设省级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

 1.加强油茶林新造林和低产林改造。全省完成油茶新造林面积 94万亩、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 70 万亩。

 2.加强良种选育。加快研制、审(认)定高产、高油、高抗的适宜广东种植的油茶良种,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和高产林基地建设。

 3.提升加工水平。培育规模化茶油加工企业,规范小作坊茶油生产,大力发展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日化用品等新型油茶产品,推进油茶加工副产品循环综合利用。

 4.推进市场和品牌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油茶产品营销和宣传力度;加强茶油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推动制定广东茶油质量团体标准,引导企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控,打造广东茶油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油茶品牌做大做强。

 5.加强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政策联动。加强与农业农村、医疗卫生、文旅、市场监管、发展改革、财政、金融、保险等部门协调,争取融合更大政策支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成立

 省林业产业协会油茶分会,推动企业间合作,实现油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到 2025 年,油茶林总面积达到 360 万亩,茶油年产量达 8 万吨,打造 10 个省级油茶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全省完成油茶新造林面积 94万亩、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 70 万亩。

 五、 香料产业 香料是食品、日化、烟草、医药、饲料等行业的重要原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天然香料的精加工已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鼓励类的产品目录。重点发展广东特色木本香料和林下草本香料植物,如土沉香、松香、降香黄檀、龙脑型阴香、香樟、互叶白千层、肉桂、檀香、佛手、红葱、薄荷、罗勒、山苍子、广藿香等。在粤东、粤西各建立芳香本草基地 1 个,粤北地区建立瑶族百草基地 1 个,肇庆、云浮各建立肉桂八角基地 1个。

 1.扶持沉香产业发展。在博罗、惠东、东莞、中山、电白、信宜等地区重点发展沉香产业,创建沉香精油国家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

 2.扶持右旋龙脑(梅片)产业发展。提高梅州右旋龙脑(梅片)产业聚集度,创建梅片国家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

 3.扶持新会小冈香传统产业发展。促进新会小冈香产销对接和初级产品高质化,延长产业链。

 4.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完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推出一批有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产品,如香囊、精油、润唇膏等,扩大在食品、日用、轻工、医疗、美容、康养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天然植物香精香料产业优化升级。

 5.培育香料产业新业态。结合健康产业,探索“香业+文化+旅游+养生+互联网”的发展新业态。

 六、 茶叶产业 重点扶持英德红茶、潮州单枞茶、客家绿茶、江门柑茶、韶关白毛茶等优势茶品种发展。在清远、潮州、梅州、江门、韶关等茶叶重点发展区域积极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工业品等深加工产品及多元化特色风味茶产品。加快打造广东优质名茶品牌,做强精品茶叶,通过统一的品牌形成市场合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1.加快产品多元化开发步伐。鼓励茶叶多元化加工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2.加快打造广东优质名茶品牌。做强精品茶叶,通过统一的品牌形成市场合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加强绿色高效生产示范。改造中低产茶园,全面应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

 4.加强质量安全监测。建立源头追溯机制,实现育种、栽培、加工、贮存等茶叶生产全过程进行检测质量监管,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到 2025 年,茶叶种植总规模达 120 万亩,全年干毛茶产量达 13万吨,产值达 18 亿元。

 七、 推动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 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耕地保护要求,科学合理、依法合规选址,开展国家储备林重点工程建设。利用政策性资金,组建项目公司,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不断创新适合广东实际的国家储备林建设模式。优化储备林基地布局,大力培育乡土树种,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林和大径级用材林。按照基地化、规模化要求,重点建设火力楠、乐昌含笑、南岭栲、樟树、南方红豆杉、木莲、南酸枣、柚木、红锥、土沉香、楠木、印度檀香、黄檀、降香黄檀、格木、黑木相思等珍贵树种示范基地和大径级用材林基地。深入开展珍贵树种木材高效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延长产业链,提高珍贵树种发展附加值,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

 贡献。充分发挥梅州、肇庆、南雄国家储备林项目的试点示范作用,全省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 300 万亩。

 八、 推动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 开展自然教育发展规律、关键领域和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编制自然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着力构建机制科学、体制健全、主题鲜明、竞争力强、国内领先的广东特色自然教育体系,全力打造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依托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科普场馆、动植物园等,打造 100 个自然教育基地,20 个高品质自然教育示范基地 20 个,自然教育径 150 条及自然教育园区(场馆)300 处。搭建粤港澳自然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打造自然教育特色品牌,建立自然教育标准。提高公众生态意识,重点开发针对中小学生以及具有岭南特色的自然教育课程。高标准打造 30 个省级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综合示范作用。

 九、 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 科学利用森林生态环境、景观资源、食品药材和生态文化资源,加快发展以森林疗养、森林保健、森林养老、森林休闲、森林游憩、森林度假、森林文化为主的森林康养产业,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建设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森林康养产业集群,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森林康养产业格局,培育

 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森林康养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完善技术、标准、监测、培训、宣传推广等支撑体系,突出打造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森林康养基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森林生态产品和服务。

 十、 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风险评估 加强食用林产品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含产地环境)的质量安全检测,支持鼓励林下经济经营者申报森林生态标志、地理标志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立产品溯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