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中历史之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知识点超全总结

时间:2022-07-20 16: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之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知识点超全总结,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之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知识点超全总结

 

 高中历史之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知识点超全总结 【中国古代农业】

 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1.耕作工具 春 秋 战 国 时期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两汉时期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西汉 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宋朝以后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区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3.灌溉技术 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时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等 二、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

 1.集体劳动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

 积极方面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方面 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3.庄园经济 土地 来源 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 经济 形态 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剥削 方式 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管理 形式 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 4.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

 ①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②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③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

 ④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特征:

 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家仆)、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③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

 ①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三、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财产的标准转变 1.概念 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税主要是田亩税,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役,亦称徭役,即在位统治者强制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

 2.赋税制度 (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2)编户制度:

 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

 (3)租调制:

 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4)租庸调制:

 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后规定 50 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服徭

 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这样,即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5)两税法:

 天宝年间(唐玄宗年号),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

 (6)“一条鞭法”:

 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 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7)“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康熙时进行局部试点,规定以 1712 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摊丁入亩”废除了长

 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

 3.演变规律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四、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由北方到南方 1.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2.过程 特征 南移的表现 魏晋以前:

 基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魏晋南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隋唐五代:

 开始南移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两宋:

 最终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明清:地位巩固 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影响 城市交通 贸易 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

 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人口分布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北方人口的南迁 人才教育 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历史理解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③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④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⑤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⑥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因素:

 ①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②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③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④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产品质量: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历史地位:素称发达,在多个行业中一直保持世界领先。

 3.成就 时期 冶金业 制瓷业 纺织业 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秦汉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魏 晋 南 北朝 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隋唐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元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早期状况 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

 受摧残 隋唐时期 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宋元时期 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明清 时期 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手工业的外传及影响 西汉 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誉称 唐朝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四、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及其地位 特点: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地位: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春 秋 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隋唐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代 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元代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棉花、茶叶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 二、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商朝以贝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商朝人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

 唯一合法货币。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营,这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