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 李艾虹
向一次性筷子说“不”
12月18日,4棵光秃秃的“大树”出现在了北京世贸天阶的广场上。每一棵“大树”约有5米高,是用8万多双用过的一次性筷子拼成的。来自20多所大学的200多位志愿者,仅仅花了3个星期,就从餐馆收集到了如此多的一次性木筷。
这是一个名为“我本是一棵绿树”的公众参与活动,由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举办。“这4棵大树原本应该是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它们青翠的生命力,随着一次性筷子的大量消费而消失了。”绿色和平森林保护项目主任李艾虹说。
其实在今年6月17日,商务部已经会同发改委、环境保护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工作的通知,以加强对一次性筷子生产、流通和回收环节的监管,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并提倡人们不使用。
遗憾的是,很多食客仍然坚持原有的消费习惯,同时大量的一次性筷子在使用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利用。这与一次性筷子在日本被回收造纸的情况差别很大。李艾虹说,回收3双一次性的木筷就可以“变”成一张A4纸。“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定地向一次性筷子说‘不’。”
□文/本报记者 李婵
山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吕兆毅
政策银行解科研经费之难
争取科研经费,对于很多研究人员来说,甚至比完成一个研究项目还要困难。近日,山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吕兆毅提出,可设立国家科技政策银行,来解决科研经费申请难的问题。
吕兆毅告诉《北京科技报》,目前的科研经费,有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容易申请到,而普通科研人员却越来越难申请。这不仅让很多科研项目难以进行,缺少项目的导师也难以通过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国家科技政策银行,可参照国家开发银行给企业项目贷款,科技政策银行也可给科研项目贷款。
以前,科研人员都是先申报计划,再由政府资助,完成项目后,最后寻找客户转让科技成果。若设立了国家科技政策银行,科研人员则需先找到客户,保证成果出来后能得到转让费。这样就缩短了科研成果转为经济项目的周期,同时,科研人员自身也要承担贷款的风险,就必须在寻找客户之前,对自己的项目有一个评估,对经费的申请也将更加谨慎。
“如此一来,可避免科研浪费。”吕兆毅说,以前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即使没出成果,也无需担责,这就导致很大的科研浪费。同时,很多可以有成果的科研,却因缺少资金而难以为继,这也是一种科技人才的浪费。
科研成果若未成功转让,科研人员该如何承担这种风险?吕兆毅解释说,这就要建立科技信用制度。科技政策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需要监管。因此,成立国家科技政策银行的同时,也要成立国家科技项目贷款担保公司、科技项目贷款利息补贴专项基金,设立相关的政策法规。
□文/本报记者 马佳
陕西考古研究所秦陵考古队队长 段青波
惊现千年“骨头汤”
近日,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考古专家在清理一座战国秦墓小龛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打开一看,里面居然还有半鼎汤,只见汤色浑浊,表面漂浮着铜鼎脱落的绿色斑锈。汤里浸着几根骨头,有的已经变成了绿色。
由于这座墓属于战国时期秦王的陪葬墓,墓主被推断为当时的“士族”。因此,这鼎“骨头汤”距今已保存了2400多年。这一发现在中国考古界尚属首次。
“这鼎汤在发现的时候,容器的盖子是扣合的,因此基本排除了外来雨水进入的可能。根据文献记载,当时人们在祭祀、下葬的时候确实会将汤放入墓室之中。因此,有这样的行为很正常,但是这鼎汤能够保存到今天却是一个例外。”陕西考古研究所秦陵考古队队长段青波介绍,一鼎汤要在墓室中保存2400年,需要考虑非常复杂的客观环境,比如墓室中的酸、碱变化,容器的密封情况等;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气候环境干燥,保存到现在非常难得。
至于有没有办法让现代人知道2400年前“骨头汤”的味道?段青波告诉记者,以现在的化学分析和还原技术,鉴定出汤的成分并不会有技术难题。
□文/本报记者 李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