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泰勒公式能将较复杂的函数近似转化为简单的多项式的处理,再结合导数的知识可以来求解未定式的极限、特殊形式的极限和利用它作函数的证明。
关键词 泰勒公式 极限 导数 皮亚诺余项
中图分类号:O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3.021
1 定理
设在=0处存在+1阶的连续导数,则有:
=++2+…++(),
其中()=,上式为函数在=0点处的关于的展开式,称为泰勒公式,其中()叫皮亚诺余项(Peano)。
证明:作辅助函数:
=2…,易知,在[0,]或者[,0]上是连续的,并且有:=,=0,=。
又引入一个辅助函数:()=,利用柯西定理可得: = ,而应在0到之间,则有:
=,=0,=()
=,=0,=()
将这些结论都代入到由柯西定理得到的等式中得:
=,又由于
==0,
∴()=
2 常见的初等函数的泰勒公式
当→0时,有:
(1)=1+++…++
(2)=+…++
(3)=1+…++
(4)(1+)=1+++…++
(5)1n+(1+)=+…++
利用如上的一些常用公式可以将一些较复杂的极限变得简单易求。
3 利用泰勒公式求解未定式及特殊的极限
若在=0处存在阶可导,且有带皮亚诺余项的泰勒公式,即:
=++2+…++
当有:=0时,且有:=+,=+,则有:
==(≠0)。
例1:求=
解:由于+1=,+1(1+24)+,
=(12)(1+2)+=2+
又因为,当→0时,~,从而
==.
例2:求
解:当时,由于1~~,又由1n(1+)=+,从而,
原式==。
利用泰勒公式还可以求解极限中的参数。
例3.确定常数,使:()=0
解:因为=2= 2++€%^,其中€%^=0,所以=(2)(+)++€%^,由此可知,欲使:
()=[(2)(+)++€%^]=0,
则有:=2,=。
由此易知,当x→+∞时,曲线=以直线=2为斜渐近线。
4 利用泰勒公式证明函数或导数存在特殊点
有时要证某点满足某等式时,常常利用泰勒公式,而所要找的点一般为式中的中间值点。
例4:已知在[a,b]满足三次可导,试证:€HR∈(a,b),有:
=+()+()3·()。
证明:将在=处展开成二阶的泰勒公式,再分别取和代入得:
=+()+()2+
()()3
=+()+()2+
()()3
满足,∈(,)从而可得:
=()+[()+()]()3,
由于[()+()]介于()和()之间,从而€HR∈(a,b),满足
()=,
故:=+()+()3()。
例5.试确定,使极限存在,其中=++…+,≠0,为自然数。
解:令()=+…+,则有:
==+()+,其中:=0,由于存在,而
=
=(),
故有=0,所以=。
5 利用泰勒公式证明不等式
通过估计泰勒公式的余项来证明不等式,在近n年的考研数学中常有如下考点,已知有拉格朗日余项型的泰勒公式,例如三阶的泰勒公式:
=++2+[+]3,其中∈(0,1)。当对余项作适当估计时就可得相应不等式。
例6:已知在[0,1]上连续,在(0,1)内存在二阶的导数,并设==0,且有=2,试证:€HR∈(1,1),使≤。
证:由==0,且=2可知存在最大值点,满足∈(0,1),当在此点展开可得:=+()+()2,其中∈(,)。将=0,=1及=2,且=0代入可得:=+()+()2,即:
0=2+a2,∈(0,1)。
同理有:=+()+()2,
則0=2+()2,∈(0,1)。
当0<<时,有=<;当≤≤1时,=≤。综上可得:∈(0,1),满足≤。
利用泰勒公式建立了一阶导数与二阶导数之间的关系。
例7.若在[0,1]二阶可微,且有||≤,||≤,,均为非负数,€HO∈(0,1),试证:||≤2a+。
证明:利用二阶泰勒公式,€HO∈[0,1],€HO∈(0,1),有:
=+()+()2,其中∈(),
当时,得:=+()+,∈(),
再令,得:=+()+,∈(),将上面两式相减得:
=()+[],
即:()=[],
从而:|()|≤||+||+[||+||]≤2+[(1)2+]≤2+[1+]=2+。
所以,|()|≤2+成立。
例8.已知在(,)内有二阶导数,且()<0,试证:对于(,)内的任意两个不同的与,且满足+=1,0<<1的两个数和,均有>()+()。
证明:将在某点利用泰勒公式展开至=1得:
=+()+()2,其中∈(a,b),
当=时代入得:=+()+()2,∈(,),当令=时代入得:=+()+()2,∈(,),将第一式两边乘以,然后将第二式两边乘以再相加得:
()+()=+(+)+()2+()2, 令+=代入得:
()+()=(+)+[n()]2+
[m()]2,
又因为<0恒成立,从而()+()<成立。
6 小结
泰勒公式的作用非常巨大,应用也相当广泛,本文只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泰勒公式的应用,实际上,泰勒公式在作近似计算方面也是非常实用,而且计算精确度比较高。
参考文献
[1] 詹婉容,于海.对一道习题的思考[J].高等数学研究,2008.11(1):105-106.
[2]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数学分析(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毛纲源.高等数学解题方法归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86-89.
[4]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陈传璋等.数学分析: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李永乐等.考研复习全书.数学一[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