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老宅贴上封条的时候,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手机,时间定格在二零一四年八月二日,农历七月初七。小时候读《长恨歌》,总觉得这句诗鬼气森森的,空旷黢黑的宫殿两人窃窃私语,有什么甜蜜可言。几天疾风暴雨的搬家实在伤神,以至于被封之后,竟失了慌,不知所措起来。我拿出前几日淘出来的那盏煤油灯,拧出灯芯,点上火,半个世纪前的煤油竟然兀自燃烧起来。黑暗中,微弱的橙色火苗在铜绿斑斓的灯架上舞蹈,灯芯由于过分干燥,发出哔波的声响,点点火星子溅到雾气层层的灯罩上,过期的煤油味里夹杂着老旧灰尘的气息,这味道在空气中胀大。我在灯下恍惚,眼前尽是陈年千古的故事,我仿佛看到那些人在煤油灯下切切索索地私语,影子在木隔板上晕开,变形。
(一)
他敲了敲八仙桌说:“这是老物什,料子是黄榉,你们?”
我拿着饭碗,挪了挪位置,艰难地咽下饭,喝了口汤:“难道我们搬个家连饭都不吃了?桌子不搬去,蹲着吃饭吗?”
“那碗橱呢?”
“不卖。”
“这烛台呢?”
“也不卖。”
古董贩子一波又一波洞开老宅大门,熟稔地进出老宅,反客为主,如入无人之境。其两眼矍铄,鼻孔翻向上,在空气中蟋索,灵敏地嗅出铜钱的气息。他们有着雷同的装备,清一色的头顶鸭舌帽、手拿电筒,斜跨一只过气丑陋的黑色大包,瞳仁发红,眼神所到之处皆被定价。饥饿——如觅食的鬣狗——凶相且充满攻击性,总被大人吓唬吃饭不乖会卖掉的小孩,定会被吓哭。他们四处翻出书柜、抽屉,不时敲打着阑干,扒着缝隙倾听声音。不放过黑呢大衣口袋里的字画、书信、私章,一次次丈量摩挲那些上了年纪的红木茶几太师椅,褪了色的衣橱碗柜,落满灰尘的梳妆台,挂着破洞帐子的雕花大床以及那些胡乱堆在一旁,好像随时准备出码头的朱漆描金的箱子。
那些沉睡了一百多年,市井凡俗的劳什子似乎在这一刻被唤醒,重新赋予意义。
我站在一旁,看它们一件件被横着或拆得七零八碎抬出楼梯、吊下阁楼,绕过赭红梁柱,来到明堂,穿过中庭,移出大门,搬上卡车,或搬走或寄送或卖掉,突然与这些曾经熟悉的物件产生了陌生的隔阂感,似乎眼前正在进行着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
(二)
黑暗中,蚊子密密麻麻撞击着小腿肚、胳膊肘、头颈后,一切裸露于衣衫的肌肤上,留下不规则的肿块,似乎蚊子也晓得这是最后的晚餐,正在进行疯狂扑食,将新鲜的、酸腐的血液,一饮而尽。蚊子是夏天老宅中永恒不变的动物,百年阖府人事皆变,似乎只有这嗡隆嗡隆的诡异交响和奇痒难耐的感觉从未改变。
入夜时分,是蚊虫最猖獗之时,爷爷把涂满肥皂的脸盆递给我,这是我们饭后消食的一大特色健身方式,隆隆烈烈的捕蚊运动。我兴兴轰轰地伸手就往桌子底下,后园里,天井里,灶头间,甚至陰森的柴房赶,在空气中忙碌地翻飞脸盆,越是乌暗彻骨的地方越有收获。半小时后,我与爷爷相约在明堂拿出各自沾满密密麻麻蚊子尸体的脸盆,比谁盆子里的蚊子多,我细细数出几百只蚊子,它们透明的翅膀被黏在涂满肥皂的盆壁上,有的并没有死,挣扎蜷缩着的身躯。除了蚊子,常常还有其他的收获,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及蛾子,哪怕私心算上它们,我也还是抵不过祖父盆中的数量。这种收获的快感甚至于超过了黑暗中的恐怖和被蚊子的攻击,这种无谓的大胆如今想起来真是诡异的疯狂。我甚至怀疑那些吸取人精血修炼了百年的蚊子成了精,每年夏天苏醒一次,不动声色地宣告自己才是宅子的主人,我们俨然不过是他们的猎物,最后真正能留下来的只能是这些捕食者。
天井的水缸里星星点点遍布着翠绿色的水藻,大量孑孓在其间伸缩扭动身子,肆意妄为地生长,迫切渴望赶上这个夏天。我无比烦躁地上下抓挠,把身体扭成一颗绞股糖,在蚊子包上细细刻下一个个“井”字,那祖母遗留给我最古老朴素的方法止痒,然而终究顾此失彼,在黏腻的肌肤上划出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红印子。这种燥热与疯狂的瘙痒叫人恨不得揭了皮,简直令我无法专注与老宅告别,严重制约了自我伤感煽情的发挥,只想迅速将细软通通塞进箱子,草草收场作罢。
(三)
灰扑扑的绿电扇在头顶吱嘎吱嘎地旋转,旋转,旋转,空气里弥漫着那切开的半个西瓜的香气以及颓靡燃烧着的李字牌蚊香的味道。这慢悠悠的味道,似乎看不见眼前这一家人为拆迁而搬家的焦虑狂躁,鸦片一般,烟熏火燎地麻痹人的神经,让人沉下去,沉下去,产生地久天长的错觉。
我被这气味催眠得厉害,眼前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不真实。
我是出生在这里的第五代人,从我记事起,老宅就已经很老很老了,这是高祖的产业,我对他的印象仅限于朱红托盘底下墨笔书写的:
聿德堂朱,慕记,癸亥年置。
那时候的人们恨不得在每一件家私上搭上自家印记,大到正堂门匾、五斗橱、梳妆台、茶几,小到竹篮、碗底、照片、书籍,无一不在浮夸地暗示:私家珍藏,闲人勿动。而我内心是欢喜的,这是少有的能近距离接触先祖的方式。手指一笔一画描摹墨字,仿佛曾祖手把手教我习字,一种唐突的亲切,莫名地感到先人的血液热乎乎地在身体的各个器官流淌,温暖而欢快,在鬼魅的平行时空中与他们产生关联。
高祖的故事实在太过遥远,我总在“叔嗲”“奎太太”这样分不清男女的称呼中晕头转向,茫然出离大人的讲述,然而他留下的这所宅子无疑的真切具象的。
民国二年,高祖从钱公后人手中买过宅子,想来宅子便是前清遗物,在易姓之前便已存在了很多年。钱家一贯是吃瓦片的,传至毛字辈人,抽大烟把家底败个精光,终于为了这袅袅云雾,把最后的宅子也拱手了。其后因烟瘾,曾不断找到高祖借铜钿,高祖不堪其扰。
高祖生八子,曾祖排行老四,虽生八子,乱世生养不易,多年后可寻的唯有曾祖与七叔祖。两房如荣宁两府,分庭而居。曾叔祖居前厅,我们居后堂。最外是门厅水房,依次向内是曾叔祖的天井与正房,正房分楼上楼下两层,楼下皆为正堂,楼上设四个房间,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东侧为曾叔祖家的,西侧是我们家的,厢房再侧为披房,常年出租,内部结构鲜为人知。渐次向内的天井与正堂是我们家的,结构与前厅相同,不复赘述。此外其后另有东、西两个后院,主要负责成为四代孩童的成长乐园,解放后西院曾让地于新建的梅泾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