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传神写照 深醇清举

时间:2022-10-20 08:25:05 来源:网友投稿

在当今海上画坛,始终坚持以传统写意画精神为指导,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道路,且卓有成就的人物画家并不多。在浮躁又功利的今天,各种“观念艺术”层出不穷,中国画创作面临新的思考,重视深入生活体验显得“落伍”,走向了精神的荒芜与形式的玩弄。于是使人想起徐悲鸿、蒋兆和等先生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一种历史的合理性,虽然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取代中国人物画的传统表现方法的做法也不无偏失,但不可否认对当时社会具有实际的价值,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正是这一具体体现的典范。

连环画坛世推崇

汪观清先生的绘画道路有所不同,他出生在徽州,从小受到徽州新安文化的影响。6岁从兄长学画,9岁随父到上海,2年后兄长夭折,自学绘画,20岁师从陈盛铎教授,跨入美术创作生涯,1952年任十一联合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出版第一本连环画《爱情》,1956年调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连环画专职画家,与顾炳鑫、程十发、贺友直、刘旦宅等为同事。在三十多年创作实践中,勤于学习探索,以乡贤绘画大师渐江、黄宾虹激励自己,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自觉地走了一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道路。

汪观清的画注重气势与动感,特别钟情于军事题材,画面营造的历史厚重感弥漫于整个画幅。1959年与应野平合作的《万水千山》参加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上世纪60年代起陆续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雷锋》、《南京路上好八连》、《毛泽东同志在陕北》、《从奴隶到将军》等连环画,《红日》获全国连环画画展二等奖,由此成为中国连环画画坛的代表人物之一。粉碎四人帮后,汪观清的绘画艺术重焕青春,他怀着对周总理的满腔崇敬和怀念,先后二次重走长征路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亲身感受长征的艰辛历程,在一个月内一挥而就。连环画《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成功地刻画了周恩来总理的光辉形象,受到政界、军界及世人的推崇,绘画艺术达到了又一个高峰。至2000年连环画创作封笔,共创作连环画60多部。

国画创新“孺子牛”

耕莘堂主汪观清,对牛情有独钟,缘于“文革”造就。

当时他被关入“牛棚”,自己成了“牛”,常与牛相伴,见牛终日碌碌牛眼惶惶,汪观清与牛对视,心中油然而生认同感。历史上有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被世人知晓,汪观清是否也有意为之呢?70年代初,汪观清一方面与同在“牛棚”的画友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尝试着对牛的刻画表现,为自己的中国画创新走出一条新路。他在安徽练江牧场养牛两年,对水牛、黄牛、乳牛的生活习性作了进一步的琢磨,对牛的各种喜、怒、哀、乐神态的了解,达到了“庖丁解牛”地步,汪先生画稿盈尺,厚积薄发,一发不可收。事实上,此时汪观清创作水墨牛画与他创作的水墨人物、山水画是同步进行的,那一时期的国画作品《陶行知像》、《玄奘三藏法师西行图》、《晴岚乡雪》、《枫桥夜泊》等代表作,分别参加全国美展,只是水墨牛画比之水墨人物与山水,更具有自家的鲜明特色,别饶情趣而受到追捧。

汪观清于1985年在深圳举办了“牛”主题画展,受到世人瞩目,2000年在上海图书馆的展出引起轰动,他的《百牛图》画了99条神态各异、气韵生动的壮牛,显示了汪先生独到的艺术匠心,他把山水皴法融入其中,具有雄强的力度。一幅傲然屹立的老牛图,获得周谷城、俞平伯、王昆仑、王遽常、苏步青、顾廷龙、周汝昌等诸公题词唱和,盛赞此画“回首似知音”。

汪先生的另一幅画作《角抵图》,画了两条老牛力抵之态,画面的上方录有顾廷龙的长跋曰:“关前紫气老髯过,辕下迎晨谱戚歌,奔腾火阵破强敌,放牧汉书挂一帏”。此画勇猛劲进,寓意振兴中华逢盛世,也透出画家老骥伏枥的心声。

慈善言行润众生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造福乡里、造福大众是他愿意做的事。他一生行善四方,平日待人接物从无高低贵贱之分。他身上彰显出老一辈画家的优良传统和人品风貌。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时为赴江西的上海知青陈丹青慕名拜访汪观清先生,展示自己多年积累的速写,汪先生发现他的速写有非同一般学子的艺术禀赋,建议他到南京找亚明这位伯乐,之后经亚明先生的点拨,陈丹青考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成为青年中的翘楚,一时传为佳话。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汪观清为辅导一批金山农民画作者而蹲点,后得到韩和平、程十发、郑家声、刘旦宅、顾炳鑫、肖峰夫妇、沈柔坚等的纷纷到场支持,直到在上海市内成功举办“金山农民画展”,这与汪观清身体力行倡导的奉献精神有关。而受到汪观清帮助培养的知青、残疾学生,如今已是专业美术工作者的不计其数。二十四年前汪观清在歙县家乡成功筹办“渐江逝世230周年”、“黄宾虹诞辰120周年”活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今年四月,作为“上海民盟画院”与“百草画院”的名誉院长,他又把两家画院的写生基地建立在歙县,已有四十多位画家前行。他对我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家乡的文化经济建设尽一点义务,为了画我的家乡,引导画家从生活中提取创作灵感。”

几十年来,汪老热心公益慈善事业,他陆续捐赠的义举有:1997年,为家乡残疾儿童事业捐画十幅;1998年,捐赠《周总理画像》、《三国演义》人物画给上海慈善基金会;2006年,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精心绘制的孙中山人物画作《鞠躬尽瘁》捐赠给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今年三月他又与顾振乐、江南春、曹用平、颜梅华等八位文史馆老画家合作一幅国画捐赠上海慈善基金会义卖50万。他的善举得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重要媒体的竞相报道。

慈善捐赠不是一种强制,却已成为他精神上的一种义务。他的行为在当今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今,他放弃悠闲的城市生活,在寿喜之年又奔走于家乡山水之间,为创作反映新安风土人情、民族风貌的巨幅山水作品(横60米纵1.8米)做准备,几年来已九次写生,九改初稿。“生活就是我的老师”(汪观清自语)的创作理念深深地感染了知情者,上海纪实频道已四次跟踪汪观清上黄山、走歙县,沿途记录他考察、采风的情景。

有道是:人品既高,气韵必然高。艺术作品成就的高下,无一不取决于画家的气质、修养、格调等内在精神。而这种内在精神便是文化修养与人品的统一。汪观清达到这一境界,以创作故乡山水长卷这一载体,报效家乡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