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文味儿寿山石

时间:2022-10-20 09: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专辑策划编辑/隋元

自明清以来,由文人雅士,甚至皇室成员所组成的文化集合,以自己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参与到了石雕艺人的创作之中,共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寿山石雕刻队伍,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空间。

在福建福州北郊约30公里的重峦复涧间,有一个散落着三百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名曰寿山。

寿山村很小,名声却很大,因为这里出产一种既晶莹又温润,并几乎包含了大千世界所有色彩,灿若云霞的美石——寿山石。为用而制之石

寿山石与青田石、昌化鸡血石和巴林石并列为我国四大名石,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被当地先民们偶尔地制成箭镞等物。2000多年后,待到南朝时期,大批汉人南下,带来了中原的厚葬传统,并开始有意识地用寿山石制成殉葬的卧猪、石俑等。唐安史之乱和佛教的兴起,更使大量的僧侣南下。占山筑寺。这些僧人,闲暇之时,也会就地取材,用寿山石做些香炉、花瓶、念珠和佛像等。这些物件,寺院有余之时,也会作为礼品,赠送给各方香客,大大推动了人们对这些美石的认知程度。

不过,这时的人们,无论怎样去利用这些漂亮的石头,来源都很单一,就是捡。真正开始掘矿开采的,还是僧侣,不过时间却是几百年以后的明代。

可以说,在明以前,3000多年的时间里,很难见到工好材优的寿山石雕。那个时候,人们采集这些石头,本不是为欣赏而来,更多的是为了实用。

文人的发现

中国古代,玺印均以实用为主,因而在材质上,也多采用质坚耐久的铜、玉等物。但自明嘉靖年间,文征明之子文彭在自己家乡的青田冻石上篆下文字起,以石头自制印章在文人中成了时尚。

寿山石,由于其“莹洁如玉,柔而易攻”的特点,很快就被文人墨客所发现,迅速地被引进篆刻领域。历史久远的篆刻和寿山石雕刻艺术由于文人的介入,发生了质的改变。

由于石材尺寸的限制,文人们必须将纸上洋洋洒洒的大篇文字浓缩成最简练的文字,以寥寥数笔来体现气象万千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最美的韵味将它表现出来。可这以前,人们雕刻寿山石用的刀具都是长柄凿,必须用肩膀抵住刀柄,靠肩的压力去驱使刀具在石头上来回运动,腾挪不便,所出的线条也只能平直硬朗。这样的线条,自然满足不了文人们风雅的需求,如同握笔一样,以手腕和手指力量推动的灵活小刻刀很快地就出现了。

雕刻工具的改良,不仅以篆刻将汉字的美再一次推向极致,还催生了寿山石雕刻技艺历史性的转变。

由于有了得心应手的刀具,不仅使雕刻更加圆润细腻,还给了雕刻者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他们以自己鲜明的创造力和个人风格,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了整个寿山石雕的发展,使寿山石雕逐步独立于玉雕木雕砖雕等其他中国传统雕刻门类,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一整套雕刻技法。

皇室的推动

由于文人的推动,温、润、细、结、凝、腻并五彩斑斓的寿山石很快被全国各地的上流社会所认同,亦被集权威和风雅于一体的皇宫所秘藏。直到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仍珍藏着部分明代星帝御用的寿山石印玺。不过这时,人们所推崇的寿山石,“艾绿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红又次之”,并没有贵比黄金的田黄石。

田黄的发现,还是在明末的1613年。

发现田黄的人也是一个文人,他是福州闽剧的创始人曹学佺,官至礼部尚书,因得罪蜀王而被贬回乡。

一天,曹学住在一个樵夫的扁担中看到块压柴火的石头,温润可爱,喜爱金石书画的他便出钱将其买下。买完之后,边走边看,越看越爱,觉得和石头相比,钱给得实在是太少了,就又折返回头,重新掏出一把铜钱给了那樵夫。

兴奋得不知所以的樵夫告诉他,这石头是在寿山村的田里捡的。由于其色泽润黄,曹学佺就将这块石头命名为“田黄石”。

在中国,黄色向来就寓意着吉祥富贵,代表着尊荣,曾为九五之尊的皇家所垄断。田黄的出现,很快就受到了皇室的青睐。

清太宗皇太极由于还没进中原就猝死于沈阳清宁宫,不及享用到精美的寿山石。其他的清皇,从顺治到宣统都非常钟爱寿山石。

康熙皇帝很喜欢用寿山石制成印玺,并曾用田黄石刻成“体元主人”小玺和“万机余暇”闲玺。雍正皇帝对此更是喜欢,他的200多方印玺中,约160余方为寿山石所做,还将田黄石作为礼物送给自己最宠信的弟弟怡亲王允祥。乾隆皇帝也有寿山石印玺100多枚,并有着许多传奇故事。传说他曾特别下旨征用田黄石作为祭天的供品,兆“福寿田丰”之寓意,田黄石的“石帝”称谓亦由此而来。

不过,不管这些皇帝们的寿山石印玺如何多,处理公文时,用的仍是玉玺,寿山石章都是闲用之章,大多用于字画鉴赏和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后,溥仪为戴罪立功而捐赠出来的乾隆三链章应是所有田黄印章中最具代表性的。

这印章是以一块大田黄石为材料,精心雕制成三条石链各连一方覆斗台环钮印章,左右两边为方形,分别篆刻“惟精惟一”和“乾隆宸翰”,中间为圆形,篆“乐天”。

这块田黄,通体黄色,晶莹润泽,属现在已难得一见的田黄冻石,并由此开了链章之先河。

民间的普及

皇室的格外推崇,自然带动了民间收藏寿山石,尤其是口黄的热潮,就如同慈禧一人的喜好而带动了翡翠在国内的兴起般。上至皇室贵族,下至文人墨客均以收藏寿山石为雅,寿山石的身价扶摇直上,对它的开采也进入了高峰期。

清时,就已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利益驱使下,田黄石的产地,800米长的寿山溪沿岸,被人竞相挖掘。山间,也出现了大批石农深挖广掘。大规模开采,以至于“掘田田尽废,凿山山为空”。

大规模的开采,对于自然界来说不是好事,对于那些石雕艺人来讲,却是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清代的寿山石雕以小巧雕品风靡一时,艺人们极尽玲珑之能事,巧借天然,随物造型,无论圆雕、浮雕还是印章钮雕都十分精微细腻,蕴涵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与绘画的融合

明代文人的介入,让书法与石雕巧妙地结合于一体,并大大地推动了寿山石的发展。清末民初,薄意雕刻的出现,又使寿山石雕与中国书画浑成一体。

薄意的出现,与田黄大有关联。如此贵重的田黄,人们自是不忍再因雕刻而去减少它的重量,但仅以原石示入,又实登不上大雅之堂,因此,一种既有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的雕刻技法就出现了。

薄意技法,至今仍为寿山石所独有。它将传统国画艺术运用到石雕中,薄薄地在石面雕刻成一层图案。这图案拓在纸上就是一个精彩的国画作品,既有刀韵又有画意。

这种技法,自然带着浓重的文人味儿,而将这种技法发挥到极致的,是擅长国画的石雕艺人林清卿。

林清卿的作品,有时只是简单的几条烟云般的纹路,看似漫不经心,却给那平淡的石面增添了几缕淡淡的书卷之气。他的作品,无论哪一种构图方式,都能将薄意图案与石头本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不喧宾夺主,也非可有可无。

可以说,自明清以来,由文人雅士,甚至皇室成员所组成的文化集合,以自己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参与到了石雕艺人的创作之中,共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寿山石雕刻队伍,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空间。

文人,在寿山石雕的发展史中,始终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即使是今天,一件成功的作品,也均是由长期的文化艺术积淀和雕刻实践共同促就的。

美的表现总是与其文化艺术水平成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