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韩城,史圣故里

时间:2022-10-20 09:50:05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韩城人杰辈出,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出生地。“关中文物最韩城”,韩城保存有众多历代古建筑,是中国元代建筑最集中的地方,被称为“小北京”。

在西安东北230公里的黄河之畔,有一座千年古城——韩城。相传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历史上以“龙门”为韩城一带的代称。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称“韩国”,城东北的黄土塬因古“韩国”之故称为“韩塬”。秦朝置此地为夏阳县,其城在今城南的西少梁村。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始设韩城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整座古城以贯穿南北的古街金城大街为核心,古街北端的塬上是金塔公园,东面与古街平行的南北轴线上是文庙、东营庙、城隍庙组成的三庙景区,南端的据水河上则有建于清代的毓秀桥;城北有著名的元代建筑普照寺,被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的党家村,周代墓葬梁带村遗址,以及据传是“鲤鱼跳龙门”的黄河龙门;城东有始建于元代的大禹庙,为全国仅有的两座大禹庙之一;城南则有气势恢宏的司马迁祠,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碑以及战国时期秦、魏两国分界线——魏长城遗址。

我的韩城访古之旅从金塔公园开始。公园里坐落着一座高大的古塔,八角六层,高24米,当地人称之为“赳赳寨塔”,始建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所以也叫“金塔”。金塔公园建在金代圆觉寺旧址上,当年寺中的铁铸巨钟每日响彻韩塬,“圆觉晨钟”被誉为韩城八景之首,这口古钟至今仍保留在塔南的伞亭中。

韩城的地形北高南低,老城坐落在南边的洼地中,新城则建在北面的韩塬上。金塔位于韩塬最南端,于是就成为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分界点。

我站在金塔下的观景平台上放眼南望,韩城古城全景尽收眼底。金城大街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古代的建筑与现代的牌匾交相辉映,街上行人熙熙攘攘,各式日用商品琳琅满目,今人恍若走进了北方的丽江古城,尽管少了南方的小桥流水,却多了北方的粗犷豪放。始建于唐代武德年间的金城大街两侧有东西走向的72条小巷,明代就有“南门达北门,街阔而端;东门达西门,巷修而蛇”的记载。

文庙就在古街东面一条名为“学巷”的小巷内。韩城文庙号称“全国第三大孔庙”,据说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和北京国子监街的孔庙。韩城文庙始建于唐初,经过历代的重修扩建,其建筑风格集宋、元、明、清于一体,有“四朝建筑一庙收”之说。共有四进院落,自南而北的中轴线上分别是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庙中还设有韩城博物馆,包括露天石雕石刻、韩城历史文物、韩城古今名人、韩城木雕木刻、韩城古代石雕造像五个展区,在规模上居全国县级博物馆之最。

文庙北面依次是东营庙和城隍庙。东营庙过去是守护城池驻军的兵营,规模比文庙小得多,主殿祭祀关羽,左侧是祭祀刘、关、张的三公祠和祭祀道教斗姆元君的斗姆庙。穿过隍庙巷,便是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万历年间的城隍庙。进山门,在中轴线上依次可见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和含光殿,规模不输于文庙。在城隍庙的院子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北面远处韩塬上的金塔。

普照寺在城北的昝村镇,始建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我进寺后先看到右侧的三座元代古建高神殿,据说是1999年从韩城老城南郊的苏村迁建而来,三殿体量相近,形制相仿。普照寺主体建在10余米高的高坡上,居高临下,颇有气势。登寺的石阶路很长,大佛殿内的五尊塑像和佛龛上部藻井中的绘画均为珍贵的元代文物,充满古典美感。这五尊泥塑造像的排列是:释迦牟尼居中,迦叶、阿难左右侍立,文殊、普贤在两侧相向而坐。令人称奇的是,近年从普贤菩萨塑像内发现了明确的元代纪年文字“泰定丙宣五月”,也就是说,塑像成于1326年。

来韩城,司马迁祠可谓不得不去的头号景点。司马迁因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进入景区大门,是宽阔笔直的祭祀大道,两侧有《史记》十二本纪景观大型石雕,包括“五帝”、夏、殷(商)、周、秦、秦始皇、项羽、汉高祖、吕太后、文帝、景帝、武帝主题石雕群像。沿着七八百米长的祭祀大道一路前行,仿佛穿越了《史记》所记载的中华3000多年历史。大道尽头是约12米高的司马迁青铜巨像。

穿过横跨芝水的芝阳桥,眼前出现一座山坡,俗称“太史坡”。古时这里是韩城南北交通的唯一官道。北宋时人们在土坡上用石板铺道,留存至今,被后人称为“司马古道”。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沧桑,古道凹凸不平,表面磨损严重,行走时需要非常小心。在司马古道旁凭栏远眺,可以看见司马迁祠建于高高的巨岩之巅,周围陡峭危崖,气势凌云。

到“风追司马”广场,右侧可见“高山仰止”牌坊,过了牌坊是直通司马迁祠的古道,与前面一段司马古道不同,这一段古道用青砖铺砌,中间下陷呈“U”形。再往上,经99级台阶和几座山门之后到达祠院。在祠院入口的平台上眺望,左侧平畴阡陌,村树毗邻,祭祀大道和司马迁铜像掩映在绿野之中。右侧是京昆高i塞公路的高架桥,高20多米,横跨黄河西岸的原野田畴,连接两块断裂的旱塬,如同一条彩虹挂在司马迁祠的东边。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祠院由献殿、寝宫牌坊等组成,院中古柏参天,祠内碑石林立。院后是青砖裹砌的司马迁墓,呈圆形的蒙古包状,周围嵌以八卦砖雕,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修建。墓顶有一古柏,柏生五枝,枝干苍劲,犹如巨掌撑天,这便是鼎鼎有名的“五子登科”树。据说每年高考前夕,都有不少家长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为子女烧香祈福。

黄昏时分,我走出祠院,蓦然回首,依稀可见墓顶古柏苍劲挺拔,恍见史圣屹立其间,仍以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时代风云的变换。

推荐访问:韩城 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