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艺术史中,17世纪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最为重要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艺术时代。这一时期,意大利延续着文艺复兴的余波,仍旧是整个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随着架上绘画向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一种综合了戏剧性、华丽视觉效果和宏大气派场面的全新艺术风格出现了。在整个17世纪的欧洲,此类艺术风格统领了全局,并对同时期和将来的绘画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被誉为艺术史中的奢华典范——巴洛克。
巴洛克(Baroque)来源于葡萄牙语,原意为“不规则的珍珠”,意大利人将其诠释为“奇形怪状且矫揉造作”,最开始是带有贬义的嘲讽,后成为西方美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风格。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是当时除巴黎以外的欧洲第二大城市、全欧艺术家的聚集地,这里群星璀璨,流派纷呈,17世纪也堪称巴洛克艺术的黄金时代。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世界美术史研究专业硕士生导师周益民教授指出,虽然同为17世纪的艺术流派,巴洛克美术和同时期古典传统的学院派以及追求世俗题材的现实主义有完全不同的显著特征。它非常的华丽,因其服务对象多为教会以及贵族,无论是建筑抑或雕刻装饰艺术,均偏重使用名贵类似各色大理石、宝石和黄金等材料,力求豪华之能事。和学院派不同,巴洛克表现题材又具有非理性的无穷幻想性,构图戏剧,场面宏观,色彩鲜艳而丰富多变。
9月25日,“重返巴洛克——那不勒斯的黄金时代绘画展”在湖北省博物馆拉开序幕。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卡波迪蒙蒂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di Capodimonte, Naples)来汉展出40幅17世纪的油画精品,涵盖了包括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等多种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风格。从建筑到绘画,这些17世纪大师的经典巨作到经典的巴洛克代表之作,能一窥距今300余年的炫目巴洛克经典与奢华的独特魅力。
作为17世纪盛行的艺术流派代表,巴洛克美术又是最具有激情和运动的艺术,表现多样的人物姿态,擅长描绘光线的变化和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失为最具有魅力的代表艺术风格之一。
贝尔纳多·卡瓦利诺:歌手,94.50×78cm
贝尔纳多·卡瓦利诺(Bernardo Cavallino, 1616-1656)是巴洛克时期活跃在那不勒斯的一位意大利画家,生于那不勒斯,死于1656年的大瘟疫。他是马西莫·斯坦齐奥内的学生,在艺术创作风格上受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ke)的影响。曾经工作的圈子里的成员包括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弗朗切斯科·弗拉坎扎诺,弗朗切斯科·瓜里诺等17世纪著名的巴洛克翘楚人物。肖像画《歌手》为卡瓦利诺的代表性作品,利用明暗对照法加上一点戏剧化的甜美,刻画了歌手的生动表情;暗红色的主色调背景衬托出人物的姿态和娇嫩面容,手指上的柔嫩红晕和袖口精致的花边描绘几可乱真,展现了巴洛克盛期人物肖像画的出众表现力。
弗朗切斯科·瓜里诺:圣阿加塔,108.50×93cm
希腊神话故事和《圣经》故事是西方艺术家们寻找灵感的源泉和主要画题的取材,巴洛克画家们也不例外。他们挥洒激情、展尽才华,显示出对这个题材的非凡掌控能力。在巴洛克绘画中,宗教人物的形象较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而言更加灵动鲜活;观众透过画面而感同身受,体味从精神到肉体的真实震撼,并对这些情感表示认同,在心中引起共鸣。
弗朗切斯克·瓜里诺(Francesco Guarino,1611-1654)和卡瓦利诺一样同为马西莫·斯坦齐奥内的弟子,这幅宗教肖像画描绘的是公元3世纪的一位意大利女圣徒圣阿加塔(St. Agatha),她出身于贵族家庭,传说中她曾因得罪了罗马帝国领事而被切双乳,殉教于西西里埃特纳火山脚下的卡塔尼亚。其象征通常为托盘盛双乳,或手捧大钳。瓜里诺采用当时常见的明暗对照法描绘面部轮廓,尤为突出双手的细腻刻画。他采用了不同于过去的符号象征图像,将圣阿加塔描绘成以优雅姿态掩住胸口的形象,即传达出教义宗旨,又不失视觉上的美感。
卢卡·福特:有石榴、葡萄、无花果、苹果和花的静物,137×112cm
相对于人物画,静物画属于早期油画中不太被看重的题材,却在17世纪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出于对绘画技法的探究,画家们争相描绘带有金属、玻璃器皿和水果鲜花的静物画,力求将客观事物描绘得分毫毕现,以展示自己卓越的写实功底。此幅画为纵向画幅,以金字塔形传统构图展现各色瓜果植物,其果物的玲珑剔透展示了画家高超的写实技法,辅以各种鲜花的点缀和布景,使得全幅画面显示出非常典型的带有奢华品味的巴洛克装饰特点。
巴洛克风格突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的理性、匀称、典雅的风格,强调激情、运动感和戏剧性,追求光线和色彩的表现,广泛采用曲线、弧线,偏爱复杂多变的构图。它能将建筑、雕塑和绘画完美交融在一起。在建筑上,它一反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庄重、和谐与结构清晰的特点,转而追求结构复杂多变,配以大量精致华美的雕塑和装饰效果。
贝尼尼:阿波罗与达芙妮,1622-1625年
Gian Lorenzo Bernini: Apollo and Daphne, 1622-25, Carrara marble, height 243 cm, Galleria Borghese, Rome
作为集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家身份于一身的天才型人物,艺术家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l598—1680)是17世纪当之无愧的蜚声欧洲的巴洛克艺术大师。出生于那不勒斯的艺术家庭,贝尼尼自小就展露出非凡的天赋。他终生服务于罗马教廷,设计了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中的青铜华盖和著名的圣彼得广场上蔚为壮观的椭圆形双柱廊,这些辉煌的精品之作为他在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将巴洛克艺术热情奔放和戏剧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为这一流派的建筑和雕刻做出了堪称完美的典范表率。
17世纪早期,贝尼尼为罗马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的花园装饰了四组群像雕刻,《阿波罗与达芙妮》即是其中的一组,也是贝尼尼最为杰出的代表作之一。雕刻题材取自于希腊神话,因分别被射中萌生爱情金箭和拒绝爱情的铅箭,河神的女儿达芙妮拼命躲避太阳神阿波罗的追求。追逐中达芙妮向河神发出呼求,河神遂将爱女变成一棵月桂树;太阳神爱之不得,只得取下月桂枝编织成桂冠佩戴。
善于讲故事的贝尼尼刻画了这个悲剧故事始发的瞬间场景。阿波罗将手碰触到达芙妮的背部,女神绝望伸展的双臂则开始转化为树叶,雕塑表现了两个处于运动中的人体,给人以向上升华、轻盈而充满生命力的感觉。贝尼尼的技艺非凡,将坚硬的石材表现得柔软如蜡。其中,交织的人体具有一种优美流动的曲线变化和纤细柔美感,可见他继承和发扬了希腊古典雕刻艺术的精髓。
特莱维喷泉 Fontana di Trevi
特莱维喷泉被人们熟知,是在电影《罗马之恋》(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中。传说人们投掷两枚钱币在特莱维喷泉的话,将会遇到新的爱情故事。因此,每天大约有3,000欧元的钱币被投进特莱维喷泉,这座罗马最大的巴洛克风格的喷泉也因此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喷泉最早是作为罗马负责运送饮用水的管线终点,随着巴洛克风格的盛行,贝尼尼所设计的壮丽的喷泉方案被采用。
在巴洛克艺术兴盛时期,特莱维喷泉融合了多位大师的齐心协作的成果。现如今,特莱维喷泉的主体为原石和群雕的结合,后侧是波利宫,其带有科林斯柱式和古典半圆形穹顶的立面如同搭建的舞台一般,呈现这组巴洛克风格的群雕。伯拉奇(Pietro Bracci)所作的驾驭飞马战车的海神波塞冬像设立在喷泉的正中央,左右分设丰裕与健康女神与海之信使,整体群雕气势恢弘,极具巴洛克式的戏剧舞台美感。
凡尔赛宫皇家礼拜堂
Chapelle Royale de Versailles
皇家礼拜堂是1710年,即路易十四去世前五年时落成的,是凡尔赛宫第五个礼拜堂,也是唯一以独立结构方式建成的礼拜堂。1699年,阿尔端-芒萨尔达建设计划开始实行。1708年他去世后,妹夫罗贝尔·德科特承接后续工作。
这个奉献给圣王路易的礼拜堂,按照王室礼拜堂的模式具有双层,下层对公众和官员,上层为国王和皇家人士专设。从1710年至1789年,这个小礼拜堂见证了一大批皇家子女的洗礼,婚配和弥撒等各种圣事。
礼拜堂的整体结构和装饰秉承了巴洛克风,洁白的科林斯柱式分布于礼拜堂二层的走廊两侧,显得既古典又大气。中央祭台和管风琴以及半圆穹顶的壁画采用了富丽堂皇的装饰,其金色的主调与白色的建筑相配,庄重中彰显皇家的气派与奢华,是宫廷建筑中巴洛克样式的典型体现。
鲁本斯:身披战袍的指挥官肖像,1612-14年
Rubens. Portrait of a commander, being dressed for battle. c.1612-14
古典绘画一直是拍卖行的纯艺作品中最受热捧的门类。虽然在艺术品投资上,古典绘画属于小众项目,但其价值却丝毫不输于当代艺术。此件拍品为佳士得2010年秋拍中关于纯艺绘画和水彩专场拍卖中第7862号拍品,为巴洛克最为杰出的大师——安特卫普的鲁本斯(Sir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所作。肖像画描绘了一位身披战甲的英俊指挥官立像,旁侧矗立着为他手持兵械的士官,其构图借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群画,显得端庄大气。鲁本斯在处理不同材质的物体上有非凡的技法,这幅作品中,他精心描绘了泛着金属光泽的铠甲和最为擅长的绸缎衣服的不同质感,人物五官也刻画得分外生动。虽然此拍品称不上是鲁本斯最巅峰时期的画作,但最终900万英镑(约合1300万美元)的成交价却不折不扣地反映了奢华的巴洛克艺术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上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