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张,并逐渐学习着色。后来他曾说: “吴友如是我的启蒙老师。”课余,同邦庆临摹不辍,被誉为小画家。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0岁
常常帮助父亲渲染画面上某些部位的色彩,成为父亲的小助手。年底,已能替同村农家写春联,如“时和世态”、 “人寿年丰”之类。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1岁
继续跟父亲学画,并能任意挥写自然景物,或摹写家人,或写鸡、犬、村舍。
随父坐船由宜兴到溧阳,即景生情,写有一首小诗: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其描写生动,清新简洁,表现了观察生活的敏锐,初步显露出艺术上的才华。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2岁
继续跟父亲学画。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3岁
继续跟父亲学画。课余,常到茶馆听人说书,看地方戏,对小说中和戏剧中“替天行道”的英雄非常崇拜,并以“江南贫侠”、 “神州少年”自喻。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4岁
家乡遭受水灾,田园荒芜,生活无法维持,跟父亲外出谋生,给人画肖像、山水、花卉、动物屏条、刻印章、写春联等,飘零江湖,过着风餐露宿的落拓生活。
收藏香烟盒上的动物画片,研究绘画动物的表现方法。得到一本日本的博物标本,开始认识猛兽的形状(骨骼结构),并加以临摹,对动物画发生兴趣。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15岁
继续跟父亲流落他乡,跑遍了无锡、常州、溧阳等邻县的许多村镇,依靠鬻字卖画为生,有时也为寺庙画神像,接触到下层社会和劳动人民,激发了爱国忧民的热情。
在溧阳认识曹铁生,并得到曹赠送的欧洲艺术大师的绘画复制品。在飘零生涯中,一面看父亲落笔挥毫,一面听父亲娓娓不倦地说古论今,从中领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方法。
是年冬,因父亲染上疾病,返回故乡。
1901年(清宣统二年庚戌)16岁
三妹静贞生。
一次,代表父亲去亲戚家吃喜酒,所穿绸衫被邻座客人的香烟烧了一个窟窿,从此,发誓不抽香烟,不穿绸衣。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17岁
继续在家自学。是年由父母亲包办,被迫和一位农村姑娘结婚。
三弟寿凯生。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18岁
到宜兴县初级女子师范、始齐小学、彭城中学应聘国画教師,都被录取了。
徐悲鸿第一次由宜兴赴上海“……始游上海,欲习西画,未得其途,数月而归……” (《悲鸿自述》)。在《时事新报》所附画报,发表应征作品白描戏剧画《时迁偷鸡》,获得二等奖。
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19岁
徐悲鸿返乡后续任彭城中学图画教员兼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图画教员。因受《申报》广告影响,上海图画美术学院成立并正式招生(这个很重要,也从侧面可以反映当时上海的美术教育的招生情况,有时在你的文章中也可以侧面让读者了解一下上海那时候的美术情况,也可以是艺术家们的绘画价格,记得在那时候通货膨胀的时候,徐悲鸿的画就开始以美金来计算的,算是一个特例):“专授各种西法图画及西法摄影、照相、铜版等美术,并附属英文课。讲义明显,范本精良,无论已习或未习,均可报名。”徐悲鸿离开宜兴故乡,投奔他心目中的福地一大上海。却惑入由刘海粟、汪亚尘、乌始光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同学另有凌光履、朱增均(屺瞻)、王愍(济远)、叶在镇、杨亦泉、徐兰祺、金兰荪、尤志道、陈纲、冯其书、严迪人、黄澄芳等,因该院既无教材, “并半身石膏模型一具都无,惟赖北京路旧书摊中插图为范”,故入学后不久即逃离该院。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20岁
续任彭城中学和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图画教员,兼任和桥镇始齐女子学校的图画教员。
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21岁
经徐子明来函介绍徐悲鸿来到上海继续深造,前去找上海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的恽铁樵,并结识黄警顽和油画教育家周湘,月初他画了一匹马,寄给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创办的美术刊物《真相画报》,受其赏识出版。其后,徐悲鸿成为审美书馆的特约作者。
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22岁
2月上旬考取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入学用名为“黄扶”,意为不忘黄警顽、黄震之对自己的资助。
2月,在审美书馆出版寰球美术邮片、挂屏、册页数种。《中国近代古派新派名画》邮片广告云:“有曼殊、剑父、林纾、树人、奇峰、滨虹、石仙、仓硕、剑僧、悲鸿等各大家手笔二百余种,每张三分。”(《时人画集》第二册1916年二月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