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保育事业开创于抗日烽火时期,在党中央的关心领导下,在从事保育工作的教职员工的努力下,为养育、培养革命后代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留下一段不能忘记的历程。
创建延安托儿所,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片国土沦陷,无数同胞被杀戮,家破人亡,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众多儿童失去家园,失去父母。面对无数遇难儿童的悲惨境遇,中国共产党人奔走呼号,吁请各界贤达、海内外仁人志士伸出手来,共同拯救战区难童,并于1937年3月在延安城南柳林子办起了延安托儿所,倾其所力,额定收容婴孩20名。这是延安最早的托儿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最早的幼托机构,以收容抚养战区难童、烈士遗孤、出征将士子弟、革命干部子女为宗旨;以解除妇女干部繁重的家务,免去革命干部、出征将士的后顾之忧,鼓励壮丁上前线,培养优秀的民族后代、革命事业忠实可靠的接班人为保育教育的目的。延安托儿所于3月7日创办,最早收容的婴孩有:毛姣姣(李敏)、罗小金(李铁映)、谢丁丁、陈小胖、傅维芳、贾丽丽、王苏苏、秦新华等人。
随着战区的不断扩大,抢救战区难童已成为中国战时重要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倡导推动下,经周恩来、王明、孟庆树、邓颖超、宋庆龄、何香凝、李德全、史良、冯玉祥、沈钧儒、郭沫若等奔走呼吁,联合各党派、民主爱国团体、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发起组织抢救难童的工作。历时两个月的筹划,于1938年3月10日在汉口圣罗依中学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恭请宋美龄先生出任理事长。消息传来,延安军民热烈响应。在边区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协调下,由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边区各界抗敌后援会、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鲁迅小学、延安托儿所等12个团体和蔡畅、徐明清、成仿吾、高朗山、史秀云、徐特立、萧劲光、毛齐华、滕代远、沙可夫、艾思奇、何思敬、林彪、高岗、丁玲等60余人共同发起创立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1938年7月4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成立大会上选举宋庆龄、宋美龄、何香凝、李德全、邓颖超、孟庆树、许广平、刘群仙、史良、沈兹九、刘清扬、王汝淇、曹孟君13人为名誉理事;康克清、蔡畅、张琴秋、徐明清、史秀云、杨芝芳、丁玲、吴瑛、李芝光、张范、江兆菊、吴文瑜、李玉婷、刘秀梅、褚友仁、陈璧如、凌莎17人为理事。会议确定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受中共中央妇委领导,为中共中央管理局下属(1941年以后交由边区政府民政厅管辖),会议推举杨芝芳为保育会会长,丑子岗任秘书,吴瑛负责宣传,褚友仁分管保育。
为扩充托儿所,改善与开创边区儿童保育事业,边区政府确定每月为边区保育院拨出经费100元、开办费200元。边区政府机关捐赠1000元。特别是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项英副军长、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以及王明等中央领导同志与陕甘宁边区党政军各界领导机构与个人合计捐赠863元,使托儿所的扩充建设得以顺利进行。除原有18名婴孩外,1938年8月20日开始接收儿童入院。
扩充后的儿童保育院为了保证幼儿有较好的生活条件,门窗安装了纱布和铁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份用具、床和被褥。视年龄不同,有牛奶、鸡蛋、代乳粉、麦片、大米稀饭与蔬菜等食品。保育员昼夜三班轮流看护。
建立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
1938年9月5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决定筹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可以收容500名儿童。
同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就边区儿童保育第一院的创立、经费、院址、组织、生活、卫生、保育教育工作状况等做了全面介绍。《新中华报》发表社论:“保育我们后代的战士。”毛泽东为边区儿童保育院成立题词:“儿童万岁。”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工作,边区儿童保育院第一院于1938年10月2日正式建立。定名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保育院开放三日,参观者日有百余。朱德、王明、项英、孟庆树、艾思奇、丁玲等对该院都给予了宝贵的意见和鼓励。
保育院初创时期,有工作人员19人,由边区保育分会秘书丑子岗主持料理扩充建院事务。10月成立时已有婴孩57名,第一任院长李芝光到职(1938.10—1939.12),后来有陶汲波(1939.12—1940.6)、丁彤(1940.6—1941.3)、凌莎(1941.3—1945.5)、黄杰(1945.7—1946.8)、杨芝芳(1946.8—1971.1)先后担任院长。最早的保育员有李惜春、王玉兰、白如璧等,她们都是陕北的女红军。随着保育生的不断增加,保育员也增加到几十人,早期的保育工作者中有韩俊哲、郭玉萍、黄海明、王茜平、曹和静等人。他们工作得非常出色,郭玉萍在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与边区政府的奖励。黄海明还担任了保育院的领导职务。在极端闭塞、艰苦、困难的情况下,陕北红军老战士、总务科长白占玉克服自身伤残开展生产自救,保证了全院儿童、职工的主副食供应。
为保证孩子们的安全,1938年11月10日,保育院迁往延安北75华里的安塞县小草峪村。11月20日是个星期天,日军飞机突然轰炸延安。高高的城墙、繁华井然的街道顿时变成一片瓦砾。保育院接收了空袭遇难家庭的儿童十余名。为保证孩子们的安全,这时保育生已增至86人,职工也相应增加。年底,边区政府决定将已经疏散到吊儿沟、赐儿沟的边区中学附属小学并入保育院。为此,保育院在幼稚部、婴儿部的建制上又增设了小学部。“战时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的名称便是由此得来。
总会承诺,保育院自诞生之日起按500名生员拨给经费。1938年10月7日,总会汇来开办费5000元、至1939年4月的经费5486元。同时,儿童入院私人津贴每月拨给3元至5元(幼稚班3元,婴儿班5元。有的资料记载幼稚班2元,婴儿班3元)。小学部从此有了固定经费,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