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春游凤凰岭公园

时间:2022-10-20 14:30:05 来源:网友投稿

在金都招远,泡温泉是平民百姓的一大乐趣,有些人凌晨三四点钟就赶到温泉馆去泡汤池,沸沸腾腾的泉水一泡,身轻气爽,像喝了三杯老白干,身子腾云驾雾似的,有些飘飘欲仙了。当地的文人雅士曾写过一副对联表示雅兴:“偷得浮生半日闲,携伴同游论汤趣”。

招远温泉,古时称招邑汤泉,位于招远金泉河东、滚泉山下,地热分布区域方圆约有1.5平方公里,东起滚泉山麓下的汤东沟村,西至金泉河西岸,北至朱家咀的西洼,南至小曹家村北,地下热水储量十分丰沛。

招远温泉与其他地方的温泉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点。其一是温度高,泉眼出水处的温度高达98击艮氏度。据招远旧县志介绍: “汤泉,最著骊山,最清晋溪,最热遵化……然招邑汤泉,热不下遵化,其温凉并流,奇观为天下最。”有人用温泉煮鸡蛋,一会儿便熟。其二是奇特。在滚泉山下,曾有一条小河,小河的中心有一寒一热、并驾齐驱的两股水,一边冒的是热水,一边冒的是凉水,人们称之为“鸳鸯河”。因为界限分明,居住在此的村庄一边叫汤前、汤后,一边叫冷家庄,河上面的“断霜桥”便是招远闻名的八大景之一。其三最适水疗。据了解,招远温泉属构造裂隙水,蕴含钠、钙、镁、镭、溴、氯、硫和氢等十多种有益矿物质,是天然的高温杀菌消毒剂和“水疗剂”,被民间称之为神奇的“水医”,对于风湿类、皮肤类、神经类、消化类和循环类等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因此,天南海北的客人纷至沓来,常常流连忘返。

据考证,清朝嘉庆年间,招远温泉分为官汤和民汤,官汤设在房屋内,为县衙所建,设施比较讲究,平时只有达官贵人可以享用,一般的老百姓无缘涉足。民汤为露天浴池,用砖石砌成,周边筑以矮墙简单遮挡,老百姓平时就用这个民汤。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早已不分什么官汤、民汤,全市高、中、低档大小温泉馆建了十余家,你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爱好自由选择一家。另外,泡温泉,性子不要太急,如果你感觉寂寞了,大家还可以聊聊天,谈天说地话温泉。记得有一次,一位花甲老人讲了一个故事,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曾途经招远,当地官民热情欢迎,在他的下榻处备上清洁的汤泉,还特地选择上佳石材,精心凿制御马槽,专侍唐王宝马。李世民与众将士沐浴温泉以后,很快消除疲惫,精神焕发。李世民为此颇有感触,酝酿创作《温泉铭》。

对这则传说故事,我没做过考证,但见过一只历经风吹雨蚀的御马槽。我想,当年李世民若真是泡过招远温泉,那不只是招远人的荣幸,更是他本人的造化和福分了。招远温泉这方天赐神授之水,为这块土地上和曾造访过她的人们带来多少恩惠和欢乐啊!我这样想时,竟一时诗兴大发,草作《题招远温泉》,现抄录如下:

西著骊山与遵化,/东有汤泉甲天下。/鸳鸯河畔鸟蹁跹,/滚泉山下阜云霞。

驱秽御寒医百病,/织女沐浴不思家。/常浴汤泉人未老,/只怜贵妃似飞花。

春游凤凰岭公园

和煦的春风夹着一丝凉意扑面而来,泛着新绿的柳丝便在初春的阳光下飘荡。星期日上午。我步行穿过招远的金泉河,途经黄金珠宝首饰城,来到招远凤凰岭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源泉广场,此刻,一组喷泉礼花般绽放着,直冲蓝天,洁白的水柱,经阳光照射,幻化出一道美丽的彩虹,成为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从高处的源泉广场向东望去,是高矮不一、错落有致的生态广场、文化广场和山林野趣等景区。

凤凰岭地处招远市区东端,相传古时候这里水丰林茂,生长着一片梧桐树。有一天,天开云翕,一只美丽的凤凰翩然而来,栖于岭上的梧桐林,流连忘返。忽然有一天来到毗邻的泉山用力一叩,一股温泉喷涌而出,云蒸霞蔚,颇为壮观。然后腾空而去。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只凤凰引泉的功绩,将她的栖住地称之为凤凰岭。但是长期以来,这个地方被疏忽和荒芜了。成为杂草丛生地方。2002年以来,招远市委、市政府对凤凰岭进行全面规划,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在深入挖掘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运用雕塑组群和江南水乡设计风格,逐步把凤凰岭建成了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美丽公园。

拾级而下,迎面是一个碧水荡漾的人工湖。一座石拱桥耸立湖边西侧,形如弯月,清新别致。偶尔,有几个红衣少女从石桥上走过,飘来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在湖面上盘旋。湖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那些红色的或黑色的金鱼,成群结队,旁若无人,神仙般自由地游弋。沿着湖边一直向东走,远远地看到一个土丘上坐落着一座别具特色的雕塑——马拉太阳,关于这组雕塑,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据《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后裔射掉九日,只留一日于天上。玉皇大帝生怕这颗太阳有闪失便让日神每天坐着黄金战车送太阳到天上去,每天晚上回招远罗山(古代称阳丘山)半腰的一个山洞休息。依据这一传说,从春秋战国开始,人们就到罗山采金,给当地的人们带来无数的财富和荣耀。根据这个故事,人们设计了这组造型俊逸、雄伟气派、内涵丰富的雕塑,描绘了当时日神乘坐一架黄金战车护送太阳升上天空的场景,常常引得人们驻足观望。成为公园标志性雕塑。

望着这秀美的、富有灵气的公园,我的心便纯净的湖水那样明亮,禁不住诗兴大发,挥笔写下《题凤凰岭公园》:

远近高低自独特,/芳草碧树石径斜;川、桥流水人如织,/平湖鱼翔起清波。

金都人民多聪慧,/荒岭巧筑凤凰窝;/百鸟朝凤彩虹飞,/憩园呈祥迎宾客。

走进清华

清华大学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大学,是我久已向往的地方。2008年4月上旬,我有幸参加烟台市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高级研修班”。8日上午开学典礼结束后,我们一行60余人参观,了清华校史馆。

清华校史馆位居图书馆附近,一进大厅,便见两边的展板上张贴着清华大学不同时期的文史资料和图片介绍,一位文静的女解说员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清华大学的历史变迁。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才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1952年国家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学科的工业大学;1978年以后,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大学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工程技术和其他各类优秀人才。纵观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我不禁感慨万千。我想,清华大学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中华民族一段历史发展的缩影,有屈辱,有挫折,有抗争,也有辉煌。虽然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但学校始终没有放弃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国学研究院王国

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清华学者,积极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办学实践中培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参观了清华校史馆后,我对清华大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我又陆续参观了清华大学的一些著名景点。论地理位置,清华大学校园确实是个好地方,它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校园内林木俊秀,水清木化,在初春的阳光沐浴下,那些高大的白杨林以及道路两旁的龙爪槐,一片葱茏,生机盎然,千姿百态,奇异优雅,给人留下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更有著名的万泉河从校园腹地蜿蜒流过,河水清澈透明,波光粼粼。走过小桥,我们参观了二校门,这是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它一直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清华大学的发展和荣耀,成为清华人勤奋求实、宠辱不惊的品格的象征。过了二校门向北走,我们见到了著名的清华学堂,据说这是1909年由美国人设计建造的,约有4650平方米,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我轻轻地抚摸着大厅里整齐的坐椅,仿佛看见当年莘莘学子求知若渴的目光;望着那宽敞庄严的讲台,我又仿佛看见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们那慷慨激昂的演讲。这座建校初期的主教室,见证了清华多少风风雨雨和历史沧桑啊!在清华众多的建筑和景点中,清华主楼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据了解,它落成于1966年,是由清华大学自行设计的,由“西主楼”、“东主楼”和“中央主楼”三部分组成,并以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浑然一体。它不但是教学、科研的主场所,也是学校举办重大活动、接待重要来宾的主要场所。

当我在清华大学度过短暂的进修学习生活后,一些专家教授和行政领导的授课。仍令我兴奋不已,他们对当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真知灼见,使我们受益匪浅。我忽然感觉,烟台市委专门把我们这些基层宣传和文化工作者选送到全国高等学府和国家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进修学习,足见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文化的春天可能真的来到了!

树根的生命

我时树根的深层认识,是从走访民间根雕艺人开始的。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来到招远市郊根雕艺人温汝松的家中,这是个普通的农家院落,盖有简易的二层小楼。我们一进门,温汝松老人便热情地迎上前来。他约有六十五六岁,中等的个头,略显清瘦的面孔,矍铄有神。一双大手粗糙而有力。他先领我们来到一楼客厅,我们仿佛一下子进入一个艺术殿堂,各种根雕摆了大半个客厅,大约一百五六十件作品,有生龙活现的西游记人物,有潇洒飘逸的八仙,有风情万种的美人西施,还有腾空欲飞的神鹰……看罢展品,老人又领我们来到二楼参观了他的工作室,里面安放着一个简易的工作台,摆着锯、斧、锉等常用雕刻工具,周围放着许多半成品。

我们边看边聊,老人虽然不很健谈,但说话条理清楚。从交谈中我初步了解了他的身世和成长经历。

他原是招远齐山镇大尹庄村农民,从小就喜欢绘画、戏曲什么的,因为家庭贫困,只念到小学毕业。辍学后在村里干过生产队会计、瓦工。一有空便钻研绘画。有一天他对村支书说: “俺想画张毛主席像”。老支书睁大眼睛说:“你能行?画不好要抓去蹲监的!”自信的温汝松说:“行,蹲监也不怕。”老支书受感动了,特地安排瓦匠在村头显著位置建起了一个十多米高的大相方,用上等的石灰珠好。温汝松连续画了一个星期,终于成功。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说:“像,真像,汝松这娃子有才气”。不久,他被调到乡建筑公司当经理,后来。他又筹建了一个建筑五金厂,担任厂长兼书记。正当他事业兴旺的时候,不幸却降临到他的头上。

1990年的一天,年仅49岁的温汝松忽然得了心肌梗塞,生命垂危。经过抢救,性命是保住了。但虚弱的身体已无法正常上班,一直在家休养了七年。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1997年刚能下床活动,他就经常到河边散步。有一次看到河水中一段被浸泡得脱了皮的树根,形状奇特,非常可爱,他带回家中仔细端量,一时灵感突发,很快将这30公分长的树根,上端刻成猴子,下端刻成水牛,雕刻成一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街坊邻居看了都说好,很逼真。温汝松受到鼓舞,从此与根雕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寻找可雕刻的树根,他爬遍了当地大大小小的山岭,吃了不少苦头。有一次忽然昏倒在半山坡,幸好被一位林场的工人发现了,救下山来。为了心中的艺术,他有时叫上儿子一起,走村串户,收购树根。发现好的树根,好说歹说都要想方法买下来。面对寻回的树根,他经常左瞧右看,精心揣摩,注重从形、神、意、趣等方面对根雕进行综合研究,除重视自然造型以外,尤其注重局部雕刻和人物形象刻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1年,温汝松无意间寻到几段形似毛泽东的树根,为此异常兴奋,夜以继日地加工创作,先后创作出4件毛泽东不同时代的作品,人物以形传神,意随神出。十余年来,他先后创作了《桃园三结义》《老子》《白蛇传》《罗汉》《八仙过海》《观音菩萨》等近300件作品,有的已被北京、天津、济南等地根艺爱好者收藏。同时,温汝松也惊喜地发现,这些年自己虽然很忙碌,但身子骨硬朗多了,心肌梗塞、颈椎病、糖尿痛等困扰自己多年的病症已不治而愈了。

听了根雕艺人温汝松的介绍,看着这些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想,这些形状各异、坚韧不拔的树根,在黑土地、夹缝中默默无闻地生活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释放了自己全部的能量,成就一批栋梁之材,造福于社会和人类;死后,却以另一种更加绚丽的生命的形式存在于世,为人们所珍视和仰慕,这种生命是多么顽强和伟大啊!而像温汝松这样的民间艺人,不也有着树根一样的坚韧有力、长久不衰的生命吗?他那种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无不闪耀着树根一样的生命光华。

我喜欢根雕,更敬佩根雕艺人。

难忘的一件事

人的一生犯点小错是难免的,但是,有些错误本来是可以避免但是却发生了,你会为此遗憾终生。有一件错事,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我仍难以忘怀。

那是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村里实行的是 “大锅饭”,我们虽然年少,但假期都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做些拾麦穗、拾花生等杂活儿,年底也给评点工分。那时我的哥哥干第一生产队的队长。

秋收时节的一天下午,生产队的田副队长安排我和一名伙伴去村西南一块坡地拾花生。我们去时,一辆牛拉大车正满载带蔓的花生从地里走出,地头上掉下许多花生果,我们的任务便是捡这些落下的花生,然后送到生产队场

院。小伙伴是我的一个叔伯哥哥,排行老三,大我两岁,我一直叫他三哥。我们认真地捡着,不一会儿每个人捡了小半筐。这时,田副队长走过来,他看了看筐里的花生,笑嘻嘻地对我们说:“捡的不少嘛!回头让你们的老师好好表扬一下。”他转了一圈又对我们说:“你们都带来了小镢,为什么不扒扒老鼠洞呢?洞里肯定有不少花生,扒出了自个留着,不用交公。”三哥说:“这里哪有老鼠洞?…‘你们真是死心眼。”田副队长指着一边的地堰说:“我小时候经常在地堰上挖老鼠洞,挖不出花生就自个埋上些,没事了再挖出来吃……没人管的。”我们一下子愣住了,他看了我们一眼,神秘一笑,耸耸瘦小的肩膀走了。

待我们捡完了地边的花生,太阳已近西山,天边布满一片红彤彤的晚霞。三哥抬起头往远处瞭望一下,见田副队长远远地站在一块地瓜地里,像在找寻什么,一会儿又掉头走了。便说:“我们也挖个洞藏点花生吧?”我胆怯地说:“三哥这样不好吧。”“没关系,田队长小时候也这样做。何况又没人看见。你不说,我不说,谁会知道呢。”于是,我们俩匆忙在地堰边上挖了一个小洞,用小手捧了几捧花生,草草地掩埋好,又放上一块石头作标记。等我们若无其事地走进场院的时候,见收工的社员们正三三两两地聚在一块议论着什么。田副队长像刚跟哥汇报过什么事情,又急急地闪到一边。这时,我看到大哥涨红着脸。朝着我们厉声喝道:“混账东西!给我把埋藏的花生立刻挖回来!”这时,满场院的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我们,我们立刻惊呆了,既感觉蒙受了奇耻大辱似的,又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这时,一位大爷走过来说:“小孩子不懂事,让你哥哥多难堪!快去拿回来吧。”愣怔了片刻,我俩一溜儿小跑向花生地奔去,只一袋烟的工夫就把两捧花生送了回来。

若干年后,每当忆起此事,我常想,先生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贪婪与自私,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而诱导者便是罪恶的帮凶。然而,诱导者,固然可憎可恨,而缺乏戒心的人亦不可原谅。倘若每个人都能清心寡欲,洁身自好,构筑起抵御诱惑的钢铁长城,人世间会少犯多少错误啊!

[责任编辑 雪 媛]

唐占鳌,男,山东省招远市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现任中共招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招远市文联党组书记。作品散见于国内多种报刊杂志,多次获文学创作奖。著有《人生论语》《鎏金岁月》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