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基础,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出发,探索加强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队伍 专业化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工作职责不明确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校园稳定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组织者和承担者,辅导员是与大学生距离最为接近的老师,也是他们最为直接和最为频繁的指导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角色面临着尴尬的现状。因为工作职责不明确,角色错位、缺位、越位的情况比较严重。
辅导员的基本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除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外,许多非本职的工作也都压到了他们的肩上。根据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辅导员的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前者应是核心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得到凸显,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辅导员天天陷入事务性工作之中。学院的许多职能部门均可以向辅导员布置工作,本应由学校其它职能部门管理的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等事务,有时也由辅导员“代职”。学生宿舍的日常卫生、秩序管理、食堂用餐秩序维护,甚至课堂纪律、安全保卫管理等,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与参与。辅导员整天陷入琐碎的日常事务,而真正花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上的时间相对减少,造成辅导员职责不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难以深入,更谈不上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解决,偏离了辅导员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任的方向与实质。
(二)队伍结构不合理
首先,年龄结构。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状况及其年龄结构是这支队伍自然的基础状态,它反映着这支队伍生存、发展的情况。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而具有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的辅导员所占比例不高。虽然年轻的辅导员们在工作中富于激情,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磨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协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表现的较为薄弱。
其次,学科结构。辅导员队伍的学科结构反映的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的高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科背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既是一个好的现象,也是一个不足之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偏低,接受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专业知识学习的辅导员为数不多,不能系统地、专业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行为指导。
最后,专业职称结构。切实解决好高校专职辅导员评聘教师专业职称问题,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辅导员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亦有特别优秀的辅导员可升为院系党总支副书记,但名额很少且难度很大。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职称结构状况是中、初级职称所占比例较大,而初级职称比例最大。有调查显示,二者所占比例之和大于90%。专业职称结构的不合理,容易使辅导员因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出现思想动摇,进而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三)队伍不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一支比较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作支撑。但由于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缺少必要的选用、管理、培养、使用、竞争、激励等有效机制,导致了目前辅导员的地位低、待遇低、工作繁重、压力大、后顾之忧多的状况。特别是在新形势下,辅导员的待遇与其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承担的责任和实际付出相差甚远,许多辅导员心理失衡,进而出现队伍不稳定的趋势。在辅导员队伍中,服从组织安排者较多,心甘情愿的较少;把辅导员位置当作“跳板”作为积累工作经验的过程者较多,有长期从事政工工作思想的较少。一些年轻的辅导员,对从事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必要的职业观念和敬业精神,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淡泊。
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状况,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更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实效性的增强。稳定是一支队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队伍良性流动的试金石,没有稳定就会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不能保证这支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系数较低,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的认同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培养措施不到位
辅导员在其自身的工作岗位上,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科学性、理论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规范的体系,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辅导员需要掌握其内在规律性,同时,还需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知识。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学生工作的新情况、新挑战也不断出现。这些都要求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作为辅导员自己,要主动适应现实要求,加强自身的学习;另一方面,作为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工作。从现实情况看,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广度、深度还很不够。高校普遍存在着“只使用,不培养”的突出问题。这样就造成了辅导员队伍培训的缺乏,限制了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五)科研能力相对较低
在当前形势下,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要看到,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创新精神的不断张扬,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辅导员面对的挑战十分严峻。但是,从目前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来看,多数高校辅导员实际上并不具备成熟的学生工作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如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的知识比较缺乏,很多时候只能靠经验和制度去解决。辅导员由于自身专业的限制,且缺乏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理论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较难从高层次上适应学生工作的要求。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一)健全明确的高校辅导员职责要求
建立健全明确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是改变辅导员成为校园内教师队伍中的勤杂工现状的关键途径。明确指出辅导员的职责,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为大学生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指导大学生的就业理念,而且可以使他们真正成为大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这不仅仅是辅导员要明确的,更是高校内所有部门均要明确的一项内容。可以说学校就是为学生服务的机构,学校内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与学生相关的,要是这一切事宜都要辅导员亲力亲为,可想而知工作量的重大。只有真正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才有可能将专业化队伍建设目标向前推进一大步。
(二)制定有效的高校辅导员准入制度和用人标准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以人为对象的特殊工作,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特点,再加上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最多的群体之一,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的辅导员因为要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所以选聘辅导员工作一定要把好关,确保辅导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选聘时,门槛应该较高,其基本的准入条件是: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的本科学历,适当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热爱辅导员工作,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中共党员优先;大学在读期间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习成绩优秀,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奖学金,英语通过国家四级或六级。这些辅导员到岗后,特别富有朝气且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备了在学业上对学生“引”和“导”以及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的能力,在学生中威信较高。同时也要注重独立院校教师结构的特殊性,在聘任辅导员时,要考虑改变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适当的引进中年有经验的教师作为补充力量;按照学院的专业设置,相应吸收各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使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更为完善。
(三)建立有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的考核激励机制
考核激励机制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关键手段。切实打破公立院校那种辅导员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一个完备的考核激励机制,是保证高校辅导员干好工作,且队伍稳定的重要环节。加强辅导员管理,完善高校的辅导员考核和激励制度。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由专门的机构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工作考核制度,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完成目标情况,工作业绩,业务学习,理论研究能力等。不断积累辅导员队伍整体的工作经验,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保证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四)完善提高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养的培训制度
高校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个体差异,只有专业化的队伍才能完成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必须改变高校“只使用,不培养”的不良习惯。定期为辅导员提供培训机会,聘请优秀辅导员为他们做讲座,提供更优质的交流平台;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就业指导能力等,积极组织并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职业规划培训等。
培训制度应该包括岗前培训制度和在职培训制度。岗前培训主要内容应该是与辅导员职业要求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青年学、管理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政治辅导员职责、任务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使辅导员对本职工作有初步系统的了解;在职培训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辅导员参加与本职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学习培训,让辅导员通过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脱产进修、出国深造、学习访问等方式,学习学生工作理论及相关知识,及时地进行知识储备和更新,提高学历和层次,逐步实现这支队伍的专业化。通过培训,使这支辅导员队伍始终保持政治品质高、管理能力强,业务素质精。科学的管理体制,可以使辅导员的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加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五)深入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研究
近年来,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尤其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有效应对挑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机制、方法、手段以及诸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系统的辅导员工作理论研究,已经刻不容缓。研究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能发挥先导作用,指导实践。当然,理论研究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高校可建立专项基金,资助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方向的课题研究。组织辅导员适时或定期开展理论学习,鼓励他们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进行探讨,交流,并形成相应的理论材料。学生工作也是一门学问,而辅导员有着先决的实践条件,要让辅导员有总结经验的时间。
(六)切实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学生管理的主要实施者是辅导员。要提高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有赖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繁杂的班集体建设,要求辅导员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因而,学习和吸收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领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工作的有力保障。仅凭传统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新时代要求辅导员随时了解和接受新的管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使班级工作的目标和计划有更明确的方向。在此,必须加强对辅导员的政治思想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以实现有效地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学生的目标。因此,高校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通过各种手段学习思想政治系列、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课程,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日常培训、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使辅导员具备做好学生工作应有的政治理论素养,具备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就业指导及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要鼓励辅导员开展科学理论研究,提高辅导员科研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例如开学工研讨会、开展学生工作课题研究等,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间接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北京:2004-8-26.
[2]教育部办公厅.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Z](教思政厅[2006]2号).北京:2006-7-30.
[3]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发[2006]24号).北京:2006-7-23.
[4]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高校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发[2003]8号).北京:2003.
[5]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教社政[2001]1号).北京:2001-3-16.
[6]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北京:2004-8-26.
[7]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中国教育年鉴2005:3-6.
[8]郑永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贾少华.民办大学的战略[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0]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