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20 17:10:04 来源:网友投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的要求为品德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等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可谓相辅相成;而“珍爱生命”“热爱祖国”“关爱自然”等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等语文课程目标又是异曲同工;品德课程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可以成为儿童作文丰富的沃壤,而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何整合品德、语文课程资源,优化品德课堂教学?笔者试谈自己的思考。

一、学科内容互为补充

品德与社会课程和语文课程的整合,首先是内容上的整合。只要我们用心钻研,就不难发现品德与社会教材和语文教材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莫高窟》(本文所选案例均为苏教版教材)课文时,先引导学生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莫高窟的神奇瑰丽,再通过补充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拓展阅读,使学生对祖国的名胜古迹有了直接、生动、具体的了解。通过阅读学习,学生在惊叹之余,心中不由升腾起热爱祖国的自豪感。这些积累,为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就可以依托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哪些名胜古迹?”学生娓娓道来,本课所要达成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名山大川的向往及民族自豪感的教学目标就轻松实现了。

同样,在学习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学期语文教材中有几篇文章讲到了诚信?你能说说受到什么启发吗?学生马上联系到刚刚学过的相关课文内容:《诚实与信任》一课中,作者深夜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字条;《九色鹿》中的调达因不守诚信而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诚信的重要。接着,教师紧扣学生实际,让学生谈谈身边有关诚信的人和事。在叙述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有了转变,许多学生都能从身边的事例中体验到诚信的重要性。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说说有关诚信的成语,如“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等,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最后教師相机出示有关诚信的“三字经”,在学生深情并茂的诵读中结束了这节课。此时,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文中情”已经“随风潜入夜”,自然地化为学生的“心中情”,学生把“诚信”牢记心中,一切水到渠成。

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找寻到两门课程在内容上的结合点,适时、适当、适度地相互补充与运用,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互通共享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式多样:阅读、讨论、辩论、调查、游戏、角色扮演、对话等等;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同样丰富:识字教学中多采用活动与游戏,阅读教学中多采用情境创设、课堂对话等方式,口语交际中多采用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对比两门学科的教学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教学方式上有很强的互通性,可以彼此借鉴。

比如,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中山陵前》和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两篇课文,题材相近,都是通过对相关人物故事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从而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钱学森》一课,老师可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交流对话中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如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钱学森继续留在美国,留在恩师身边,意味着他将得到什么?他可以拥有什么?他还可以拥有什么?”通过朗读、对话,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他可以拥有金钱、财富、地位、荣誉、优越的工作条件,更早地获得成功。教师接着补充:“是啊,这一切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然而钱学森却说,我是中国人!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说——我是中国人”。透过对话、朗读等教学,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效果非常鲜明。某教师在教学《中山陵前》一课时,借鉴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方式,在层层剖析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在导入部分,提出问题:“老师知道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他的遗愿把灵柩葬在南京,灵柩所到之处均被冠以“中山”之名,如中山门、中山码头等,为什么那么多地方都以‘中山’命名呢?”在学生汇报完有关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后,教师追问:“孙中山家境富有,不愁吃,不愁穿,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安逸的生活,勇敢地站了起来,投身革命……”一系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对话中,学生逐渐明晰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感受到他不畏强暴、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有效达成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目标。如此,通过教学方式的交叉整合,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虽然品德、语文是不同的两门课程,但教师如能在教学方式上互通共享,就一定能相互补益,彰显课程整合的“魅力”。

三、技能训练巧妙迁移

巧妙整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和语文课程,使之相互融合,能促进学生技能的相互迁移,实现共同发展。

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成了新一代的网民,而其中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正确处理好网下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关系,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网络上。针对学生成长中的现实问题,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专门设计了《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并让儿童学会自觉抵制网络负面因素的侵蚀,掌握安全上网的技能。某教师在教学中巧妙与语文课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结合,先通过语文课的方式讲解辩论的有关知识,如辩论程序、技巧、要领和注意点等,观看有关辩论赛录像,了解辩论有关知识之后,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有关网络交往的特点和两面性等基础知识,接着进行了以“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辩题的辩论赛。辩论会上,正反双方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例举大量生活实例,场面非常热烈,连平时有些胆小的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辩论会中去。学生在语文课中需要培养的当众说话的能力,自然、大方的说话姿态等等在品德课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相互辨析中,正反双方达成共识:小学生上网有利有弊,关键是自己掌握分寸,学会适度、安全地上网。在教学完这节课后,教师还以课外作业写日记的方式,要求学生利用一周时间每天及时记录自己的网络行为,反思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如何改进?真正使学生把安全上网的意识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

整合品德、语文学科教学,这是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学科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的必然途径。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善于挖掘学科整合的结合点,使学科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相得益彰。只有将其有效的整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教研室江苏南京 21002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整合 优化 课程 资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