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可能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绘本用图画来讲故事,如果是一本好的绘本,人们单单看画面就能大体明白故事内容。将绘本运用于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还能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提升他们的审美想象和创造能力。下面,我就从绘本中的主要美术元素及其运用策略来谈谈如何有效地將绘本运用于幼儿园美术创意活动中。
一、绘本中的主要美术元素
(一)造型
造型就是创造出来的物体形象。绘本中最常见的造型有人物、动物、植物及其他物体,造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由于每一本绘本中所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因此,造型也千姿百态,它所传递的情感也会不同。
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般来说,幼儿很难理解那些轮廓描绘不完整、线条凌乱的造型,比较喜欢具象的造型。因此,提供给幼儿的绘本中的造型应清晰,有完整的轮廓,线条简练,意图明确。
另外,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思考问题时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想法、情感投射到那些有生命或没有生命的物体上去,这种拟人化的特点也经常出现在幼儿的绘画中。同时,幼儿在绘画中还常常表现出将自己认为重要或特别感兴趣的人物、事物等进行夸张或变形的特点。因此,提供给幼儿欣赏的绘本中的造型还应具有拟人化、夸张和变形的特征。例如,绘本《乒乒和乓乓钓大鱼》中,各类海洋生物的造型极具夸张性,插画家极力强调和夸大藏于水下的某些部位(见图1、图2),令孩子们看后忍俊不禁。
一般来说,为小班幼儿选择的绘本,造型应简单,主体形象要明确而突出,富有拟人化,物体的轮廓线要清楚。中班幼儿虽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但已能初步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因此为中班幼儿选择的绘本在造型上要注意能生动地表现人物、动物等的不同心情、个性等。而为大班幼儿选择的绘本,造型可以更为丰富,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烘托出故事特有的气氛等。
(二)色彩
色彩作为绘本中最具有表现力的因素之一,能烘托故事的气氛,传达作品的情感。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三种基本要素。色彩在画面上的效果和对幼儿的影响是通过其自身三要素的变化而产生的。
一般来说,小班幼儿偏爱色相明确、明度及饱和度较高的色彩,这些色彩能带给他们愉悦感,吸引他们的注意并给予他们快感。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辨色能力进一步发展,不仅能区分各种色调,而且能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对色彩的认识日趋精细和完善。
小班幼儿的视线容易被那些对比鲜明的色彩以及清晰、明快的暖色调所吸引。例如,荷兰画家迪克·布鲁纳创作的“兔子米菲”系列(见图3、图4),采用明度及饱和度较高的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等,让幼儿在享受色彩带来的视觉美感的同时,分辨出不同色相的色彩特征。
虽然幼儿最初喜欢鲜艳的、对比强烈的色彩,但并不是一切色彩鲜艳的绘本都适合幼儿。绘本必须有主色调,在此基础上可加入一些活泼的色彩,让幼儿体会到色彩的丰富性。另外,绘本的图画的颜色不一定要丰富,关键是要与故事内容相吻合。有时即使只用三四种颜色或只用单纯的黑色、褐色,也能出色地描绘出故事内容。
(三)构图
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一个整体。好的构图可以让人感觉画面和谐,更好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及风格等。因此,构图在绘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幼儿在空间构图感知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小班幼儿感兴趣的只是画面中的个别具体事物,还看不到对象和对象之间的联系;中班幼儿逐渐能看到对象之间的直接的空间联系,说出物体在画面上的相对位置;大班幼儿逐步能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开始理解图画的主题。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感知空间构图的特点来选择不同构图形式的绘本。为小班幼儿选择的绘本,构图及背景应尽量简单,主体突出。这样,幼儿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主要对象上,而不被复杂的背景所干扰。例如,绘本《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画面构图非常简单,几乎每一幅画的中间都是一棵高高的苹果树,与矮小的鼠小弟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且大多数画面有大片的空白,这些空白和画面之间的中断给幼儿留下了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见图5)。为中、大班幼儿选择的绘本,构图可以逐渐复杂。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有着上下平行式的构图(见图6),在版面的上边描绘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古老的犹太社区,有房子、街道、学校……版面的下边则描绘了另一个小世界,表现小老鼠一家的精致生活。这种构图能吸引幼儿认真地观察和发现图画中有趣的细节,使他们在“无中生有”的小故事里体验阅读的乐趣。
(四)媒材
绘本的表现手法主要与媒材和技法有关,绘本的媒材和表现技法很多,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元,这些媒材和技法的使用可以恰当地表现画面中的气氛和情感,传达出作品的意象。例如,《收集东·收集西》是一本绘画与剪贴相结合的绘本(见图7),插画家用彩色画报纸剪贴出质感很强的衣服、拖鞋、垃圾等,看上去就像“真”的一样,同时用蜡笔勾勒出人、物的简单轮廓。蜡笔、画报纸等媒介的运用,使画面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儿童绘本还有很多的创作媒材和技法,如体现物体质感和量感的铅笔素描,色泽柔和纤美、营造出梦幻烂漫效果的彩色铅笔画,色彩真实而丰富的油画,以及摄影、版画、水粉画、纸雕作品等。正是这些丰富、多元的表现手法赋予了绘本迷人的外貌。我们可让幼儿尝试接触具有不同媒材的绘本,从而了解不同媒材带来的不同效果。
二、运用绘本进行美术创意活动的策略
(一)围绕活动目标,截取精彩画面
在将绘本运用于美术教学时,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绘本中的每张插画都很好看,是否需要将之全部运用在美术活动中?抑或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注意力持续时间等因素选择部分画面?
将绘本运用于美术活动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审美价值上。因此,教师先要根据绘本中的主要美术元素来制定美术活动目标,然后围绕活动目标提炼出绘本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绘本的主要美术元素包括造型、色彩、构图、媒介等,每次活动最好聚焦一种主要的美术元素,突出重點。然后,围绕此美术元素制定相应的感知、欣赏、表现、创造方面的目标,再结合活动目标,截取绘本中最能反映该美术元素的画面开展活动。
例如,绘本《糟糕,身上长条纹了》讲述了小姑娘卡米拉如何寻找自我的故事。考虑到绘本中主要的美术元素是人物造型的变形,因此教师设定了以下活动目标:1.感知绘本中卡米拉身体异于常态的描绘,感受造型变形后的奇特效果。2.运用联想将人和某个事物或场景进行结合,创造表达出有趣的画面。接着,教师围绕活动目标,截选了三个画面:卡米拉身体变成彩条纹、整个人都变成胶囊以及全身融入一个房间里,从而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于卡米拉身体变化的三种主要方式,即:身上长出各种图案花纹;身体变异,但还能看出人形;融入环境,用各种物品代替五官,让幼儿通过迁移,赋予卡米拉富有想象力的造型。
(二)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多元解构
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欣赏和阅读同一本绘本时,获得的审美感受以及审美反应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提炼出绘本画面在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独特价值,通过欣赏、讨论、动作表现等方式引导幼儿发现、感受绘本独特的美术语言,从而拓展绘本的价值空间,挖掘绘本中蕴含的多元价值,使幼儿意识到事物表现的多样性。
例如,绘本《我的连衣裙》描述了小兔子有一条神奇的连衣裙,她走到哪里,连衣裙上的花纹便会随着场景的不同而相应变化。一方面,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提炼出连衣裙随着场景的不同而相应变化这一价值点,尝试用拓印的方式为小兔子设计连衣裙。另一方面,结合小班幼儿图案装饰活动的特点,教师提炼出连衣裙图案具有重复、间隔的装饰美这一价值点,让幼儿设计图案简单、连续且散点式排列的连衣裙。而根据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提炼出故事情节发展三阶段的特点及创编这一价值点,如,花田场景,小兔走进花田,连衣裙上出现了花朵的图案(见图8);又如,下雨场景,小兔走进雨里,连衣裙上的图案变成了雨点……在幼儿掌握了这种重复的结构后,可让他们尝试画连环画,续编故事。
(三)借助美术元素,丰富表现手法
绘画表现需要一定的技能,但是这种技能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如果教师在技能上教得太多,幼儿习惯于模仿,就会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旦离开教师的范例就会无所适从。但是,如果期待幼儿的绘画能力会自然地开花结果,那也是不切实际的。绘本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带给幼儿丰富的审美感受和联想。幼儿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能逐渐理解事物的结构特征,自然而然地学习借鉴其表现方式。
例如,绘本《森林里的聚会》就有利于幼儿学习表现动物造型及其动态。布莱恩·威尔史密斯混合运用了水粉、水彩、色粉笔等多种材料及其表现方法,将森林里参加聚会的动物们的表演表现得淋漓尽致:土狼表演脚踩西瓜行走二十码,狮子大王给大家出哑谜,斑马用后蹄耍着三个椰子……教师从中节选出幼儿熟悉的一些与动物有关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这些动物的造型及其与所表演的节目之间的关系,观察动物的外形特点以及表演时各自不同的动态。例如,塘鹅有着大大的嘴巴,所以它可以把动物们装进自己嘴里(见图9);斑马有着灵活的蹄子,所以它可以同时玩耍三个椰子(图10)。
借助绘本学习绘画技能可以摆脱单一范例所带来的统一标准,激发幼儿更多的想象与创造。绘本对于幼儿表现技能的影响可能不会马上在幼儿的作品中显现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美术技能会在幼儿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绘本以其精美的造型、色彩、构图、创意等,把幼儿带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实践中,教师应挖掘绘本中的美术元素,提炼运用绘本进行美术创意活动的策略,在帮助幼儿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林琳.绘本中的创意美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