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扎龙湿地,当我将相机对准远处的鹤群,想要拍一幅大场景时,一个调皮的家伙突然闯进了我的画面里,虽然只有几米的距离,但它却一点也不害怕。
青海湖裸鲤吴立新 摄
佳能EOS 1Ds MarkⅡ相机;
15mm鱼眼镜头;Seacam防水罩;
光圈F14;速度1/320秒;ISO100
每年6月中下旬,青海湖中的裸鲤都会聚集到河口地带,并借助上游来水量的增大,开始向上游方向洄游,去完成千古以来的使命——繁衍。
天蛾肖诗白 摄
尼康D3相机;17-35mm镜头;
SB800闪光灯;光圈F11;速度1/8秒
在海南霸王岭拍摄时,在灯诱的吸引下,一只天蛾落到了我的手上。
蜗牛孙晓东 摄
佳能EOS 5D相机;适马105mm微距镜头;光圈F8;速度1/60秒
西双版纳是各种小动物的天堂,入夜后在植物荫蔽处,随便翻看某片叶子的背面,就有可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小小的蜗牛,安静地活在自己的天地中。
和树蛙对视王放 摄
佳能EOS 1D Mark II相机;
180mm微距镜头;550EX闪光灯;
光圈F16;速度 1/250秒;-1/3EV
树蛙是最好的模特儿,它们有着善于攀援的身体和好奇的神态。拍摄树蛙最关键的是不要打扰它们,不要冒犯它们,而是慢慢地接近,使它们在镜头前,保持住最真实的安详感觉。
这张照片拍摄于西藏的墨脱。想起西藏,人们总会感觉是冰天雪地的高原。可是就在墨脱,有一片珍贵的热带季雨林。热带物种红蹼树蛙的出现,使墨脱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不言自明。
普氏原羚跨越围栏奚志农 摄
佳能EOS 1D Mark Ⅲ相机;
500mm镜头
仅在青海湖周围分布,种群数量千余只,普氏原羚这种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不仅要面对草场退化、荒漠化的威胁,还要在牧民围栏的夹缝中奔逃求生,境遇实在不容乐观。
绿瘦蛇徐健 摄
尼康D300相机;适马150mm微距镜头; 光圈F11;速度1/180秒
它们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典型蛇类,有可能是身体最细长的一种蛇,一条拇指粗的绿瘦蛇长度可以达到2米,这样它们可以非常自如地在树枝间穿梭。绿瘦蛇的一生几乎都在树冠上度过。两栖类爬行动物的动作较缓慢,当它发现我们时会静止,这使得我们有机会几乎是贴着它拍摄。拍摄时使用了两只闪光灯。
蛤蚧肖诗白 摄
尼康D3相机;16mm微距镜头;SB800闪光灯; 光圈F16;速度1/250秒
蛤蚧是世界上最大最凶猛的壁虎,它们生活在广西喀斯特的山区地带,在弄岗自然保护区,每天都要用灯诱来拍摄昆虫,因此一只蛤蚧几乎每天都光顾于此,我用高速连拍得到了这张它跳跃的画面。
洞穴发光虫的垂丝徐健 摄
尼康D300相机;适马150mm微距镜头;光圈F11;速度1/160秒
洞穴发光虫和垂丝上粘到的小昆虫,非常小,只有2-3毫米。洞穴发光虫是蕈蚊的幼虫。这是一种奇特的生物,成虫像蚊子,没有嘴,成虫的唯一功能就是繁衍后代。雄虫通常看守在虫蛹旁边等候雌虫进行交配,生命仅数日。一只雌虫大约能产下120个卵,20天后幼虫孵出,幼虫不到3毫米,能垂丝筑巢并发出极弱的光。幼虫靠垂丝稠液捕捉食物,9个月后幼虫成蛹,13天后蛹化成虫,完成一个生命周期。这种生物体生存和繁衍需要特殊的栖息地,对湿度、温度和风力都十分苛求,风不能让丝线相互缭绕,洞中幽暗使弱小的光能诱吸食物并供其捕获。
母恋李忠河 摄
尼康D80相机;适马180mm镜头;
光圈F6.3;速度1/640秒
蒲公英成熟后脱离母体,随风飘零。在自家园子里,我拍下了这个即将飞远的种子。
中国林蛙徐健 摄
尼康D300相机;适马18-50mm镜头
中国林蛙在东北被称作哈士蟆,它们是中国北方森林里的代表蛙类,它们的数量曾经非常巨大,但是由于近年来人类的过度捕杀,已经日渐稀少。春天,长白山脚下的林间池塘里,冰雪刚刚化冻,林蛙在河底的淤泥中苏醒过来,它们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繁殖后代。为了获得从下面拍摄的画面,在特制鱼缸中完成。
梦幻飞行 王放 摄
佳能20D相机;180mm镜头;
550EX闪灯;速度1/250秒;
光圈F16;-2/3EV; 闪光补偿-1/3EV
追拍飞行的昆虫靠的是迅速果断的判断加上熟能生巧的手动对焦。当注意到清晨水面反射着粼粼的波光时,我在闪光灯前加装黄色的硫酸纸,并且调整相机的白平衡设置,可以在主体和背景间营造出更为梦幻的色彩对比。
蜻蜓依傍着洁净的水源而生,但随着城市水体污染的加重,很多蜻蜓失去了繁衍生息的场所。我们在城市中寻找清洁的水源,并且试图利用组图的方式说明城市山水的珍贵。这张蜻蜓的照片是这一组照中的一张。
蚂蚱吴多明 摄
尼康D3相机;105mm微距镜头
在黄山脚下的农田里,我发现了这只蚂蚱,一点动静就会让它逃跑,因此,花了很久时间才拍到这张照片。现场拍摄,后期调整明暗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