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会支持是影响社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因素,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解决社区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社区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虹口区社区青少年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社区青少年获得支持的途径主要来自于父母、朋友、同学等非正式支持系统, 而从社区街道、党团组织等获得的支持很少。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还不完善。基于调研结果, 对如何构建社区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社会支持;正式支持系统;非正式支持系统
社区青少年是指具有上海市户籍、16至25岁、未进一步就学或就业的青少年被统称为社区青少年。社会支持指的是由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向特定对象(一般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可以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并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给予。近年来,上海的社区青少年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匮乏成为社区青少年“精神发育”面临的突出困境。本研究的目的了解虹口区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基本情况,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虹口区600名社区青少年,调查采用整群抽样,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12份,回收率85%。问卷共有12题,前10题采用肖水源1986年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二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后2题是笔者增加的关于接受社区或其他服务机构帮助愿意度以及希望得到的具体帮助。并抽取其中的20名为访谈对象,目的是进行深度了解,进行比较研究,以得到更确切的数据提供研究。
二、研究结果
(一)主观支持
主观支持状况主要涉及4个条目,即自己的状况及与同学、邻居、朋友的关系。这类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它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调查发现,41.7%人有6或6个以上的朋友支持,39.1%的人认为有3—5个支持的朋友,有16.1%的人认为有1—2个支持的朋友,只有3.1%的人认为一个也没有可以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有5.8%的认为相互之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23.8%的人认为遇到困难可能稍微关心,40.7%的人认为有些同学或同事很关心自己,29.7%的人认为大多数同学或同事都很关心自己。
(二)客观支持
客观支持状况主要涉及3个条目,即是否参加集体活动、遇到急难情况时的经济支持及得到安慰和关心的来源。这类支持是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关系网的存在,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大部分社区青少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属于完整家庭占62.4%,另有37.6%的家庭为非完整家庭,这些家庭是单亲家庭或是由其他亲戚(祖父母、舅舅、哥哥等)抚养,或者独自生活在外面。
关于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来源,依次为父母(94.5%)、朋友(63.6%)、同学(51.1%)、亲戚(37.6%)、老师(29.4%)、恋人(10.0%)、居委干部(3.7%)、同事或同学(2.5%),居委会干部(3.7%),而社工和心理咨询师仅为(1.3%)和(0.1%),陌生人(2.1%),说明社区青少年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人选,社工和心理咨询师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并不高。
关于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排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80.6%)、朋友(77.7%)、同学(70.7%)、然后是老师(44.5%)、亲戚(31.4%)、网友(15.8%)、恋人(12.3%)、同事(2.3%)、居委干部(1.5%),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分别为(0.9%)和(0.7%),另有(5. 1% )的社区青少年表示表示无任何来源可寻求安慰和关心。由此可见,社区青少年在解决具体困难以及曾经帮助关心过他们的主要还是非正式系统,包括父母、朋友和同学,而正式支持系统的诸如社工和心理咨询师比例都非常低。这一情况表明,作为正式支持系统给社区青少年提供的帮助和支持非常有限。
(三)支持利用度
支持利用度是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主要涉及3个条目, 即遇到烦恼时的倾诉方式、求助方式及从家庭成员得到的支持与照顾。遇到烦恼时,有(13.5%)的人选择从不向任何人诉述,有(58.4%)的人只向关系最密切的1—2个人诉述,(12.7%)的人如果有朋友主动询问会说出来,(15.5%)的人会主动诉述自己的烦恼,以获得支持和理解。说明有86.5%的人是愿意主动诉述自己的烦恼。在遇到烦恼时的求助方式问题上有9.1%的人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有28.3%的人很少请求帮助,38.9%的人有时请求帮助,23.6%的人有困难时经常向家人、亲友、组织求援。
从家庭成员中得到的支持有25.7%的人从父母那里得到全力支持,66.1%的人认为一般,有9.6%的人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支持很少或没有。有39.6%的人从兄弟姐妹处得到全力支持,27.4%的人认为几乎没有得到支持;有47.2%的人认为从祖父母那里得到全力支持,23.2%的人认为几乎没有或很少得到支持;有31.2%的人从其他家庭成员中得到全力支持,35.7%很少和极少得到支持。显示家庭支持系统中,祖父母给予的支持为最多,父母给予的支持为最少。在是否愿意接受社区或者其他服务机构的帮助问题上只有26.1%的人选择愿意,有52.8%和21.1%的人分别选择无所谓和不愿意。
三、分析讨论
(一)社区青少年正式支持系统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
社区青少年因家庭功能的缺失,大部分属于失管状态,有一部分因处于失学状态,学校的监督管理功能也没体现出来。本研究反映出,包括社工、居委会干部等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在社区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提供的帮助和关心支持非常有限。原因之一是社区青少年对社工及居委会干部的认可度不高,原因之二是社区本身人力物力的缺乏,以及积极性的关系,导致社区等正式支持系统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问题“如果您愿意接受社区或服务机构的帮助,您希望是什么?” 有22人次提到心理辅导和心理上的帮助,能够在困难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帮助;有52人次提到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能够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有10人次提到给予精神上的帮助,比如碰到困难时能够给予精神上鼓励和安慰,能够多点心灵上的沟通,多谈心,多看望他们;有部分提到能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比如提供一些书籍,给他们一些发展的平台,比如找到一个好工作。也有部分社区青少年觉得社区提供的服务需要加强,希望能把工作的质量提高,可见,如果社区或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能够进一步提高,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社区青少年愿意接受帮助。
(二)社会支持利用度不够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社区青少年对社会支出系统利用度不够高。众多的调查(Wong, 1997;Florian, 1995等)显示,大多数的青少年在遇到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时是希望获得外部帮助的, 不论是来自同学、老师还是家长的有价值的支持与帮助对他们克服困难都很重要。但在现实中, 青少年中遇到心理问题时利用外在帮助的并不多, 多数的青少年不擅长利用社会支持来解决问题, 缺乏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习惯。同时社区青少年因长期养成的习得性无助以及强烈的自卑,更不愿意寻求正式社会支持系统解决问题。访谈对象中,有一个12岁的男生,因长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有非常明显的性别错位,穿女孩的衣服,戴耳环,认为自己是个女生,他有强烈的需求需要帮助,但是他不知道找谁去帮助。所以如何让社区青少年懂得在压力情境下善于利用社会支持资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非正式支持系统
研究发现,大部分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由父母、朋友及同学构成的非正式支持系统。曾经得到的经济支持、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排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朋友和同学。有80%多的社区青少年遇到急难情况时,给予经济支持和关心和帮助的是他们的父母,同时有近93%的社区青少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有52%的人认为和父母关系一般,还有近7%的人和父母关系糟糕。在访谈中发现,很多社区青少年认为父母给予他们的只是物质方面的保障,很少有情感的交流和关心,家庭教育模式不尽理想,存在放任不管,粗暴管教的问题。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父母根本不了解他们,或者父母也不想了解他们,父母关系紧张、吵架、赌博等习惯,也导致他们和父母关系紧张。由此可见,家庭仍是社区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之一,但是家庭的支持力量还显得非常薄弱,特别在精神方面。
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社区青少年认为当他们有烦恼时,首先会想到寻求朋友和同学的帮助。因为他们能够理解自己,虽然觉得帮助非常有限。他们的朋友中还有一部分是社会闲杂人员和网友,尽管同学和朋友愿意向他们提供这样的支持与帮助,但是由于这些同学和朋友能力有限,其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就十分有限。在目前社区青少年正式支持系统支持非常有限,而且他们向正式支持系统寻求帮助的意愿较低,同时非正式支持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十分不利。
四、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由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
青少年教育一般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但是社区青少年因家庭功能的缺失,部分又失学在外,而社区的功能又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三者之间缺少互动,特别是社区与学校的互动相对缺乏,致使不少社区青少年出现了“脱管”的现象。如何使社区、学校、和家庭联动,形成一个立体式的,全方位的互动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通过社区的力量,对社会资源进行统筹、整合、配置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开展适宜青少年的教育、科普、体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
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从调查结果中, 我们看到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老师的支持和帮助排第四,说明在正式支持系统中学生更倾向老师。据杨喜添等发现青少年偏差行为与来自教师的社会支持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即教师的理解与认同越多,行为偏差越少。加强学校教师的社会支持作用,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有助于社区青少年接受教师的支持与帮助。笔者采访了一些市、区有关社区青少年的项目负责人以及街道的社工总站的情况来看,关于社区青少年的活动,更多依赖于学校。所以如果以学校心理辅导机构为中心,依托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 将社区青少年的外围支持资源整合起来,与社区联动,争取家庭支持,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支持模式,将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二)加强朋辈等非正式支持系统的力量
目前社区青少年的主要支持来源来自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在这个支持网络中,不可忽视朋友与同伴的支持援助,由于来自朋友的社会支持, 能够有效地缓解他们的压力和冲突, 但个别因误交朋友, 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发挥朋辈等非正式支持系统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社区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为社区青少年建立相应的社会援助、社会服务机构,诸如青少年服务中心、青年俱乐部等这类服务性的机构, 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多渠道的娱乐场所, 让他们经常接触具有优良品格的同龄人,发展共同兴趣, 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给予社区青少年以有效帮助。同时与社区青少年的家庭经常互动,多开展一些积极有效的活动和经济上的帮助,将大大提升对社区青少年的帮助。
(三)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参与能力
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参与能力是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补充,从国外经验来看,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已经成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运营方式之一。这种模式在一些发达地方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上海率先从2009年开始,由上海民政局主办,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承办了上海公益创投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2011年由虹口区心理咨询师协会申办的“春沐新芽,慧好帮扶”为社区“三失”青少年沐浴心灵重塑人生服务项目;浦东新区、闸北区申办的“社区青少年托管服务”等项目,为社区青少年做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服务,同时也为社区和学校搭起一座桥梁,为帮助社区青少年做了有益的补充。非营利性组织依托政府机构的物力支持以及相对充裕的人力资源,使参与性更有保障,培育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度不仅可以及时解决社区青少年的实际问题,也为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作补充,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上海市委原会编.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状况调查报告[R].2002.
[2] 李士江.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6.
[3] 杨喜添,涂敏霞,吴冬华.青少年偏差行为与社会支持[J].青年探索,2007,5.
作者简介:胡月香,女,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