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探微小学语文学科班主任在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时间:2022-10-20 20: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小学教学阶段,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会形成较强的识字能力,这也是学生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必备基础。其次,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学习以及理解文本,学生自身的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最后,在语文教育中,通常会渗透一些德育性的教育观念,对其进行学习,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身负语文教育与班级管理两个重任的教师,就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基于此,将对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班主任教育;品德教育;教育方式

在我国大部分小学教学机构中,担任班主任重责的一般都是语文教师。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来说,语文教师的文字功底较强,德育观念较强,能够对学生进行较高的教学引导。同时,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文字教育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在识字中加强学生的人文观念以及德育素养,推动学生综合发展结构的完善。因此,在教育工作中,作为语文教师以及班主任,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优化自身的教学结构以及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辅助,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一、班主任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渗透的意义

在小学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不繁重,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也并不困难,教师应刻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正确的学习习惯要比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加重要。在当代小学教育中,受信息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都不会对枯燥无味的文字知识产生兴趣,相比于此,他们更喜欢趣味性较强的视频资料以及游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进行结合,拓展语文教学的模式,灌输新的教育血液,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常会涉及一些德育性较强的内容,倘若教师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阐述,并不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站在品德教育的角度上进行知识渗透,从而加深学生的消化以及掌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1]。

二、小学语文学科班主任在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策略

第一,俗话说“教之道,德为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书固然重要,但是高于教书的就是育人,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在小学教学阶段,由于大部分小学班主任都是语文教师,所以这一教学活动的开展难度就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在语文教学中,通常会涉及较多的德育因素,比如在《孔融让梨》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谦让精神;在《一株紫丁香》的学习中,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尊重教师的思想,通过系统性的语文学习,教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完善学生的德育意识以及德育素养。但是,就当前的教学情况来说,很多语文班主任都没有意识到品德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推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适当地优化自身的教学观念,在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从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2]。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木、林、森”这三个汉字时,就可以为学生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首先,教师可以拿出一根火柴,要求班级中的一位学生将其折断,通过这个小活动,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完成教师的要求;随后,教师可以拿出两根火柴,要求学生进行同样的操作;最后,教师可以拿出一小捆火柴,继续重复之前的要求,学生会发现,將其折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这一活动结束,教师可以将“木、林、森”这三个字并排写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站在“火柴”的角度上对其进行分析,例如“木头”很小,“树林”一般,“森林”最大。之后教师可以在其中渗透“团结合作”的相关品德概念,完成品德教育的渗透。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分辨出三个汉字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同时又能够加强自身的品德意识[3]。

第二,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朗读教学的活动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年纪都比较小,无法形成较强的学习专注意识,很多时候都会在半途中溜号。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内容比较丰富,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出现“读串行”或者是“漏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均会对阅读的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形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开展文本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将传统的默读环节替换成朗读,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品德意识的形成[4]。第一,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朗读活动,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文本进行了解,并在环节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对比,以此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第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分角色的朗读活动,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话剧的活动,创设真实的文章情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深度,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情感意识,为自身品德素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第三,在将品德教育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注意到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教学的时长是否充足,课上的教学时间是否能够支撑着教师完成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这两项教学活动。经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都是45分钟一节课[5]。在这45分钟之内,教师不仅要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渗透,同时还需要对班级的纪律进行管理,对课堂的气氛进行调节,甚至还需要应对一些突发性的教学问题,所以对于教师本身来说,将德育与教学进行融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尽量推动学生品德意识的形成,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教学的空间以及时间,拓展学生接触知识的可能性,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稳定形成。比如,在日常教学之余,班主任可以在教室内部安置一个小型的书架,并利用班费购买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同时班主任也可以鼓励班级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带到班级中进行保存阅读,并可以通过书架这一小型的读书角与其他学生交换读物,拓展自身的阅读范围,加强自身的阅读素养。最后,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还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报告会,鼓励学生讲述自己阅读过的故事,并阐述一些自己的感悟以及自己从故事中所学习到的道理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对阅读文本的记忆程度,同时还能够有效推动自身表达能力、转述能力以及品德素养的提升。

第四,前文提及,在小学教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年纪都比较小,这一年龄特征所引起的问题就是,学生自身的心理素养以及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都呈现出不成熟的状态,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会对其形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很容易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6]。但是,心智上所形成的不稳定性也使得学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换句话说,班主任在实施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视为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并对自己进行模仿,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心理素养以及学习能力。在小学教学中,班主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时长甚至要高于学生的父母。在小学生的生活中,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其形成直接的影响,甚至会使之原本的习惯爱好发生变化。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一定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严格管理自身的行为举止,促使学生形成品德规范意识。比如,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应保持正确的身体语言;在与学生或者同事进行沟通时,班主任应该采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比如在与前辈进行交流时,常用敬语;在获得他人帮助时,习惯性地表达感谢等,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第五,在小学教学阶段,班主任对学生所能够形成的影响以及推动作用绝对不仅限于课堂,同时班主任所肩负的责任也并不仅限于学科教育。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方式,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行为都会对学生形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品德意识产生直接的影响。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倘若教师自身能形成正确的榜样作用,言行举止均规范,那么即使教师不对学生发布号令,学生也会主动地对教师进行模仿听从;反之,倘若教师的行为举止存在不合理的状况,即使其严格地对学生进行管理,也无法令学生信服[7]。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一定要形成正确的教育意识,保持正确的教育观念,言传身教,在学生心中树立其正确且高大的榜样形象,从而推动学生的健全发展。

第六,在小学教学中,虽然说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在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管理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班主任也不能对其进行过于严格的管理,用自己的规则条框去限制学生,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当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便可以结合这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以及品德渗透:首先,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借助信息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朗诵音频,并让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在朗诵中构建相关的诗歌画面,当学生设想结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阐述,介绍自己想象中的场景,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形成一定的学习基础[8]。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并将古诗翻译成白话文,以便学生进行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对诗歌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分析,从而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友谊珍贵”的品德思想,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阶段,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部分小学班主任也会适当地开展一些品德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但是如何保证教育的渗透程度以及质量,就成为班主任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既是一门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同时又是一门启蒙性的教学学科,所以将其与品德教育进行融合渗透,是推动学生品德素养形成较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班主任就可以注意到这一方式,在语言教學、朗读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渗透品德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稳定形成。

参考文献:

[1]陈会.论小学语文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研究,2018.

[2]姚琴.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8):163.

[3]刘淑文.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61.

[4]农永怀.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J].农家参谋,2018(12):159.

[5]戴向斌.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05):50-51.

[6]于双燕.试论小学语文班主任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15.

[7]于红伟.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64.

[8]卢丽晓.论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J].成功(教育),2013(2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