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文科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通识教育的目的出发,从课程名称、授课内容、开设模式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提出改革的设想。提倡模块化理论与实验一体化课程开设模式;探索用准“案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的感知认识入手,用学生的行为动作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争把文科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关键词:文科物理;通识教育;理论与实验一体化;准“案例”教学模式;感知认识
中图分类号:N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12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型的知识结构不再适应社会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通识教育”思想,目的是培养“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21世纪新型人才”[1]。文科物理是在上个世纪被提出并在本世纪引起广泛重视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是培养文科生的科学素质[2]。为响应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3],我校以选修课的方式第一次开设文科物理,课程名称为《人文物理》。拟定的课程教学目标:使文科生了解物理学发展史和近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文科生科学文化素质和理性思维方式;使文科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概括起来就是培养文科生物理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
一、存在的问题
在笔者开设的文科物理讲课过程中遇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学生基本不愿意选修《人文物理》课程。由于文科生从高二会考之后就很少接触物理知识,大多数文科生对物理知识有恐惧心理,一方面对物理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担心考试通不过,因此在自愿选课的情况下,很少有文科生选修《人文物理》。(2)教师难以把握对授课内容讲解的深浅程度。物理本身涵盖的内容很多,应用也很广泛,大部分内容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有些内容用比较深入的方式来讲解能够更好地诠释事物的内涵,这需要比较多的数理基础,但我校对文科生没有开设数学课,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无法理解,失去了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3)开课模式不合理。首次开设该课程,通过参考其他院校的开课方式[4],确定开设32课时的理论课。由于文科学生缺少理工类的基础知识,单纯从理论上讲解,学生难以把现象与物理内涵联系起来。
二、对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探讨
为了达到课程开设目的,从课程名称、教学内容、课程开设模式和教学模式四方面对文科物理进行改革。
1.课程名称的确定。如何从心理上消除文科生对物理的恐惧心理是能否达到通识教育目的的第一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首先要从课程名称入手,取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课程名称,如《欣赏物理》、《物理欣赏》及《趣味物理》等。由课程名称给学生第一印象: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认识物理基础知识、物理思想及物理文化素养,让更多的文科学生主动选修文科物理。
2.教学内容的设置。考虑到文科生的知识结构特点、课程性质和课程开设目的,笔者认为文科物理教学只要能达到“通识”即可,即把几千年来,物理学家传承下来的文化思想和基本的科学素质传递给学生,因此文科物理教学内容可以是不连续的模块化内容。
授课内容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文化思想和知识的载体,也是师生互动的桥梁。合理的教学内容能很好地服务教学目标,而不当的教学内容可能因为教学内容难易不适合,或者因为涉及到的事实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导致师生之间的思维脱节,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辛苦讲解,但效果可能加剧文科生恐惧物理学的心理。因此,在充分领悟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文科物理的授课内容,一方面可以加重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5],通过讲授一些具体的物理学史来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物理的欲望,可以向学生传递一种物理学家为了追求真理,坚持不懈努力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对财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可以间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合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由于文科生对深奥或太抽象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故授课内容要尽量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日常现象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认同物理学,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物理问题的兴趣,学生变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把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过程。
3.模块化的理论与实验一体化课程开设模式。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对实验进行了客观评价:“实验是最强有力的杠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杠杆去撬开自然界的秘密。在解决某一假说是保留还是摒弃这样一个问题时,这个杠杆应当成为最高级的评审法院”[6]。我校理工科所有专业都开设了《大学物理》理论和实验课程,且理论和实验课分开开设,各自设置学分。一个班的理论课由一个教师主讲,实验课由多个教师承担,这种开课方式能充分保证理工科《大学物理》师资需求。对于文科物理,拟调整和改革课程开设模式,具体为:以32课时(包含理论和实验课时)开设为选修课,并构建模块化的理论与实验一体化开设模式,每个教师承担一个或若干个模块的教学任务。
选修课的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识教育,教学深度不大,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而大部分教师专攻某个研究方向,理解理论知识难度不大,但要涉及到知识的方方面面,一个教师承担一门选修课的所有教学任务,一方面备课量太大;另一方面,对于任课教师不熟悉的模块,尽管教师可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但在短期内难以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导致上课生硬,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对文科物理,理论与实验一体化后,若干教师分模块化承担教学任务,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理论与实验一体化的准“案例”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生交流、反复思考和探索,提出拟专门用于文科物理的准“案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阶段,下面以几何光学中“望远镜的组装”为例进行说明。
(1)任务安排和案例选择阶段。根据课程特征、学员结构特征和总体教学目标,由教研室统一规划教学模块,再结合教师的专长,安排每个模块的任课教师,基本做到一个教师承担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所承担模块的特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比较典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对于“望远镜的组装”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把孩子的玩具望远镜带到实验室。
(2)学生感知和提出问题阶段。该阶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实验室,通过对教师提前准备的仪器反复观察,感知现象,提出问题。这个阶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了重要地位,原因是,由于文科生数理基础相对薄弱,单纯从理论上讲解,学生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但用大家都熟悉的玩具及仪器,学生亲眼看到现象,通过现象感知应用,从感性认识的角度接受事实,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师生互动阶段。为了回答第二阶段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拆开玩具望远镜,让学生亲手感知每个部件的特征及光学性质,并探索望远镜的基本组成。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熟知的单个薄透镜的光路,引导学生画出望远镜的光路,进一步引导学生望远镜成像的特征,即可回答第二阶段提出的问题。在该阶段,教师的具体角色和教学活动安排的课时依教学模块和教学案例而定,对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大家熟悉的简单案例,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在现场只起到分配教学活动内容及点拨的作用,课时量相对少一些。对于涉及到比较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技术难度较大的案例,由于教学用实验室无法满足案例的教学活动,可以配合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大部分文科生可能束手无策,教师讲授的比重相对大一些,安排的课时适当多一些。
(4)学生动手实践阶段。根据望远镜的光路图,学生自选薄透镜,在光具座上安装简易的望远镜,进行观察,验证所感知的现象;不断更换薄透镜,并观察同一个物体,探索规律,从现象感知望远镜的视角放大率的影响因素,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5)知识扩展阶段。上述四个阶段后,教师结合所承担教学模块的特征、所选案例的要素及学生的表现,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科学家的物理思想、研究方法及该物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融合,达到知识的拓展,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该教学模式考虑到文科生的特殊情况,理论与实验教学一体化,从学生的感知入手,把学生感知的现象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通过行为动作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把学生的行为动作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环节,用行为动作来获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文科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同时也能给学生传递一种通用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校首次开设了文科物理,结合教学实践和我校的基本情况,提出从课程名称、教学内容、课程开设模式和教学模式4个方面改革文科物理。提倡模块化理论与实验一体化的开设方式,探索用准“案例”教学模式来实现具体的一体化开设模式,力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贺平.经管类院校开设文科物理应贯穿科学人文精神[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09,(3):69.
[2]胡南,韦建卫,刘改琴.大学文科物理课程的实践与认识[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1,(8):126-127.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10):25-34.
[4]胡南,刘改琴,李铁.文科物理课程定位及其教学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1,(05):40-42.
[5]欧阳芳平,黄生祥,赵新闻,胡照文,周克省.中南大学文科物理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02):51-54.
[6]倪光炯,王炎森.物理与文化: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