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春风化雨,泽被后生

时间:2022-10-21 11:25:05 来源:网友投稿

事迹、文本流传、佚诗甄别考订等方面开展的研究,题名如下:《贺知章的文学世界》《张碧生活时代考》《唐诗人李昂、綦毋潜、王仁裕生平补考》《跋王之涣祖父王德表、妻李氏墓志》《李白崔令钦交流发隐》《李白诗歌文本多歧状态之分析》《杜甫为郎离蜀考》《杜甫离蜀后的行止原因新考》《杜甫离蜀后的行止原因新考》《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也谈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杜诗早期流传考》《新发现杜甫佚诗证伪》《李杜齐名之形成》《戴叔伦诗补订》《徐凝、徐嶷诗甄辨》《大梅法常二偈之流传轨迹》《许浑乌丝栏诗真迹与传世许集宋元刊本关系比较分析》《曹唐(大游仙诗)考》《“花间”词人事辑》。另外五篇是对七种国内外作家研究类专著的评介类文章,分别是《郁贤皓先生(李太白全集校注)》《喜读(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瞿蜕同解读刘禹锡的人际维度——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评述》《斋藤茂著(孟郊研究)述评》《近期三种杜诗全注本的评价》。

第三单元共收录了十四篇文童,属于专书研究.其中十篇是关于唐代总集的研究:有针对某类总集做整体考证研究的文章,如《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叙录》,包括唐人编选唐诗歌总集总目汇总以及对各集集名、内容编次、著录存佚情况的考订;也有以某一种或多种总集作为研究对象的辑录考证类文章,包括《殷璠(丹阳集)辑考》《唐代与翰林学士有关的两种诗歌总集考释》《(唐人选唐诗新编)整理前记四篇》《(才调集)编选者韦毂家世考》《述国家图书馆藏(分门纂类唐歌诗)善本三种》《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小集)印行者考》《所谓江标影(唐五十家小集)质疑》《(祖堂集)与唐诗研究》《洪迈(万首唐人绝句)考》。其余四篇是从唐诗传播、创作者、证伪等角度,对唐诗唐文别集进行考证的文章,包括《(云溪友议):唐诗民间传播的特殊记录》《(本事诗)作者盂启家世生平考》《何光远的生平和著作——以(宾仙传)为中心》和《<二十四诗品>伪书说再证—兼答祖保泉、张少康、王步高三教授之质疑》。

第四单元收录了四篇文章,属于唐诗文献叙录。其中三篇分别从文学基本典籍、历史文献和日本汉籍文献方面介绍了唐诗研究中所需的主要文献,题名如下:《隋唐五代文学的基本典籍》《隋唐五代文学与历史文献》《日本汉籍中的唐代文学文献》。在介绍基本典籍和文献时,既有著录信息、主要内容和存佚情况简要说明,还有材料来源和信值说明,这对于后人采信引用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了更加清晰地体现这些典籍文献的分类和题名,这里将《隋唐五代文学的基本典籍》和《隋唐五代文学与历史文献》中提到的重要典籍撮要分别罗列于表1和表2。另外1篇文章是尚君先生受约傅璇琮先生与谢恩炜先生,为《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所撰稿二十篇及另撰旧稿两篇,主要内容是《朱庆馀诗集》等二十二种专著的作者生平及著录存佚情况。

二、获之以渔——《唐诗求是》的学术示范意义

《唐诗求是》中收录的大多数论文中均有一小段研究方法或研究心得的说明,下文逐一列举尚君先生解决唐诗研究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一)新时代唐代大型诗文的编纂要求

在《唐诗文本论纲》一文中给m出了新时代唐代大型断代诗文全集编纂要求:“一是唐诗编纂应当尽可能地恢复唐人最初写诗时的面貌;二是要把唐诗文本形成、刊布、流传中的多歧面貌充分揭示出来,为后人的研究展开立体空间;三是一代全集编纂的目的是储才备用,要全面吸取前人的成绩,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臆断、好奇逞气、标新立异,有层次地把文本演变传讹过程揭示出来。”(1)其中既有对唐诗编纂原则的说明,也能看出尚君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唐集校勘原则

《唐诗文本论纲》中也分享了唐集校勘原则,即:“校勘的基本原则是以对校为主,重视他校和本校,慎用理校,且在底本确认后,他本错讹不校,异文两通者不校,底本可通者不改。唐诗校定中情况有些特殊。除有大量宋元旧本存世的杜、韓等集外,多数唐集以明清本为主,且各本因袭的情况很多见,对校的意义远逊于他校。”(2)尚君先生在唐代诗文辑佚编纂方面成果卓著,又能不吝惜分享自己在辑佚编纂实践中获取的宝贵经验。固然,如刘勰所言“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要坚持一定时间研读专业经典著作和论文,自然会掌握某个学科领域的治学规范和常用典籍文献及典籍文献的主要内容、来源、存佚、信值等信息。尚君先生《唐诗求是》中此类文章可以系统解决初学者在探索阶段出现的一些关于治学方法方面的疑惑,缩短获取更有效研究方法的过程。

(三)具有不同讨论意见的唐人诗文考证

尚君先生认为,应在必读研究后做出客观的介绍,既要用平实的表述准确反映前贤见解,又要有分寸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另外,在涉及文献考据的部分,务必找到可信书证并注意考析推说中的必然逻辑关系,区分“可作结论、能备一说、仅存疑问”等层次上的差异,避免作悬想式的大胆怀疑和夸大武断的惊人之语。

(四)女性作家作品考证

因为许多女性作者生活年代很难追溯,有关作品来源的记录扑朔迷离而增添了研究的难度,其作品是近些年唐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尚君先生认为除了遵循唐诗考证的基本原则(追溯文献来源、考订作者事迹、考察作品内容及其产生年代)之外,还需在鉴别伪作前,先确定作者及作品可的可靠性。

(五)不见于唐宋书志著录、也不见于唐宋典籍征引的唐人著作和诗文的考证

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应有比较可信的来源,如敦煌或日本所存的古写本,其收藏、发现及写本的年代是可以考定的,地方志有递修的传统,后出志书中常能保存一些已失传地志中的文献,当地石刻或私家藏书也偶有载录;二是其中所涉及内容,应符合唐人的表达习惯,所涉人事、制度、语词、地理诸方面,应能与唐代典籍的记载相印证。”

(六)异文考证

尚君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异文记录宜宽不宜窄,因为遍校群书留下记录很不容易,除了确凿的传钞、刊本误字,其余在文本流传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差异,仍以详尽记录为宜。

(七)互见诗考证

对于互见诗,绝大部分可以得到明确鉴别,而世传唐诗而今确定为唐前宋后作品者,应当一概剔除。而这两类诗均编入存目,以保存后人可以覆按的记录。

(八)传讹、依托和疑伪作品的考证

针对该三类尚无明确证据予以厘清者,尚君先生认为一代文献的全面董理经常面对的是无数泥沙俱下的情况,要每首每句稳妥处理十分困难。因而对这种无法妥帖处理的情况,应通过一些方法以求分层次说明变化的轨迹以求“断而不删、存而有别,以便学者取资”。尽管彻底全面解决某个学术问题是学者最大的初心,可是受限于一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很多问题的解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甚至不是一个人一代人所能完成的任务。一些宏大问题的解决要依靠数代学人的合力,对于无法靠一己之力解决并在当代难以看到成效的问题仍为可解决部分的基础工作做出努力,显示了一种学术担当精神。

以上诸类情况在唐代文学乃至整个古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对于登堂入室的娴熟研究者,应当属于本能的学术规范操作;而对于古代文学研究新手,对种种情况的处理,或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是盲目仿效而不知所谓何据。如果《唐诗求是》的前三个单元是尚君先生解决唐代文学领域科学问题的示范案例和方法论分享的话,第四个单元则是解决唐代文学科学问题所需要掌握的基本工具。要之,尚君先生通过这个论文集,既让我们掌握了解决某类具体科学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又将研究方法及采取此种研究方法的初衷、所需研究r具予以系统性地说明,使得初出茅庐的年轻学子能够更快掌握学术规范,提高学术技能。

三、白璧微瑕——《唐诗求是》存在的问题

古人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是说对于所钟爱之物难免有几分偏爱主观之心。尚君先生对学术的贡献和实力毋庸赘言,而书评类文章中常见只管吹捧阿谀的习气亦是传统学人所不齿的,所以姑且以微浅之学养来斗胆说出《唐诗求是》中存在的两处不足,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先生及同仁包涵:

首先,《唐女诗人甄辨》第五部分“唐女诗人之可以排除者”中第一处排版错误,天干排序中的“戊”出现了两次,导致后面四个序号连续使用错误。

其次,《唐诗求是》中虽涉及日语汉籍文献的详细介绍,如《近期三种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斋藤茂(孟郊研究)述评》和《(祖堂集)与唐诗研究》,但相对于其他详尽、系统、深刻的汉语文献介绍和品评而言,日语汉籍文献显得相对薄弱一些。

①②陈尚君:《唐诗求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第11页。

参考文献:

[1]陈尚君唐诗求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作者:张翠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