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中心论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其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理论是确立人民中心论的重要理论原则,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为人民中心论确立了方法论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人民中心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人民中心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重要成果,对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民中心论;理论原则;方法论原则;现实依据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共十八大以来党的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取向。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理论界分析了习近平人民中心论思想的渊源及创新,探讨了人民中心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贡献;有的学者指出人民中心论是习近平文艺思想中重要的政治维度之一;在人民中心论的现实价值方面,有学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统一起来;有的学者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分析了人民中心论的“十大人民观”,并阐释了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学者具体探讨了在新时期如何践行和落实人民中心发展理念,推进城区建设。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重要的理论渊源。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理论入手,通过纵向梳理人民中心論的理论发展逻辑,展示人民中心论的丰富理论渊源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成果。
1 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理论是确立人民中心论的
重要理论原则
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理论包含对人本质的探讨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的阐释,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着,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立人民中心论有重要意义。
1.1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阐释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在对以往哲学的扬弃中形成和发展的。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载体,人需要从事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在劳动过程中,了解自己、改变自己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作为马克思研究对象的人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这与其在研究人的本质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仅重视人的自然属性,更关注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起来。在马克思看来,人依靠于社会环境中,并且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与一定历史条件中,是为长久发展展开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得以体现的,只有透过社会关系的多方面,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人的本质。此外,马克思认为,人还具有历史性,“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处于一定社会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构成了社会历史的主体。正是因为人是在某个时间与空间范围中存在,并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因而具有了一致性,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本质直接由物质利益关系伴随着劳动产品的产生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所决定,人的需求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没有需求,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马克思在1844年就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活动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2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理论探索中从不同的层面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做了分析和预测,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之一,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对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性。首先,马克思阐述了生产力的发展、集体财富的极大丰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其次,人需要具备基本能力并不断的利用基本能力去获取更多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以此实现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人的能力划分为社会能力、自然能力,这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实现人的自身需要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后,马克思强调人应是自由的人、有个性的人,如果人失去了自由,没有了个性,也无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到,人的个性发展的前提是人得到了自由,马克思在表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强调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包含人类本质与个体本质,在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关注人的个性发展,把人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的生活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2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确立人民中心论的重
要价值指引和方法论基础
毛泽东从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以群众路线为载体,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确立人民中心论指明了价值指引和方法论基础。
首先,毛泽东在意识形态层面确认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确认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着中国的发展,执政党要把对国家、社会的领导落实到人民身上。“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其次,毛泽东从执政党的宗旨层面指出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一切现代政党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就明确了检验党的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
再次,毛泽东在实践层面推进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设计和建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政体统一起来起来,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保证人民以个体或团体的方式实现民主。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2013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實践活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为人民中心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是人民中心论
形成和不断丰富的现实依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结合时代特点,从实际出发,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党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取向。
3.1 邓小平突出对人利益和需要的关注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对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认识上,首先强调指出改革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意愿,把改革中群众的首创经验通过实践检验认为是正确的上升为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其次,邓小平充分把握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特别重视经济建设中人的作用和人的建设。“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的主体,更是现代化的建设者,人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现程度。人才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力量,因此,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再次,邓小平指出要将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失和愿望放在首位,并以此来衡量作为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成效。“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邓小平纠正了以往只讲奉献,不讲利益的认识误区,提倡“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邓小平提出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满足人民的利益需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同时,邓小平非常注重人民群众利益在实践中的落实。在“三步走”战略中,邓小平把社会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为人民群众生活从温饱到小康到富裕的变化,真正在现实实践层面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
3.2 江泽民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党情出现许多新特点的历史背景下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保持先进性,就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突出强调执政为民。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执政为民看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其原因就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保障,要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就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实现执政为民?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出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做好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努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
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时候都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社会发展中要妥善处理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把党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与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江泽民指出:“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的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江泽民强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压力较大,只有加强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建设人才强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与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息息相关,与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息息相关,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科技发展水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只有把教育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首要战略地位,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为人民服务 ,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3.3 胡锦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要求切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充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积极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是否否符合人民利益和要求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把维护和发展人民各方面的权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高度一致的。
同时,胡锦涛特别指出人民是发展的动力,人民利益是检验发展的标准,人民参与是保证发展决策正确的重要手段。“以人为本”就是 “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保证改革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贡献。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4 习近平人民中心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引领作用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一方面,习近平人民中心论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指引了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导向,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全面依法治国要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听取人民的意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化法治體制改革;全面从严治党要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就成了一句空话。
另一方面,习近平人民中心论为我们把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首先,人民中心论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不仅为党和人民规划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还把人民的梦想和国家民族的梦想统一起来,实现中国梦,要依靠全体人民,使共建共享成为社会共识,凝聚起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其次,人民中心论明确了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落脚点。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注意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要从根本上抓住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满足人民需要的质量和层次。“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只有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党执政打下坚固的基础,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自习近平治国理政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实现经济发展和改革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人民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张力,在新时期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实施减速度、调结构以及创新驱动型战略,防控金融风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精准脱贫”,使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在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推动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从国内来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国际环境上看,我国在深化对内改革的同时,扩大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消费和出口协同发展;对外,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建立亚投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合作,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习近平指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力度,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岳利萍,毕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中心论思想的渊源与创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2]吴亚辉.习近平人民中心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J].宁夏党校学报,2017(4).
[3]马立新,杨冬妮.人民中心、全球视野和历史情怀—论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三个政治维度[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4).
[4]汪福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中心”论[J].党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4).
[5]陈汉华.践行人民中心发展理念加快现代化幸福城区建设[J].学习月刊,2017 (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2.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0.
[13]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1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2.
[1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