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人文发展分析的概念构架与经验数据

时间:2022-10-21 19: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从发展的概念、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理念和后福利主义的发展观等方面,探讨了人文发展分析的概念构架,并通过当首国际上有关人文发展的一些截面和时间系列数据,进行了一些经验分析。人文发展涉及社会个体的基本臂求、生活质量、政治与民事权益等方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收入指标所能描述的。分析表明,人文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权利与板旺的内涵,而这种权限正是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理念所忽略的内客。人文发展的权限,并不必然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呈线性无限遵增,而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制度条件下,趋近于一个常数值。人文发展与全球公共资源碳排放需求关系的经验分析显示出发晨的差异和极限的存在。

关键词 人文发晨 潜力 约束 碳排放空间 经验分析

作者潘家华,1957年生,剑桥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试图从发展的概念、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理念和后福利主义的发展观等方面,对人文发展权限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并通过当前国际上有关人文发展的一些截面和时间系列数据,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需求和资源约束对充分实现人文发展权限的影响。 一、人文发展的内涵 英文的发展中(developing)和发达(developed),为同一词根,用以区别不同的状态。前者指处于成长过程中,距成熟或预期的较高级或高级水平尚有一定潜力或一段距离;而后者多指处于成熟或较高级或高级的、已经或趋于完成的状态①。中文将发展界定为一个哲学概念,指“事务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②;发达则指事物“已有充分发展”③。英文的发展包含有发育的内容,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史中,个体和/或群体的构造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成熟或发育充分的标志是达到能够繁衍延续的水平。

①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②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490页。

③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92页。这种发育过程,无疑是人文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没有人类个体的生长和成熟繁衍,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没有基础。不仅如此,发展的这种发育内涵不仅仅限于生命有机体的成长演化过程,而且也用于人文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成熟的社区,发达的工农业,健全的法制等。又如,对于经济发展或发育程度较低的或鼓励发展的待开发地区,则称为欠发达(underdevelop-ment)地区或开发区(development area)。可见,发展不仅是一个哲学上的抽象概念,更多地,它是一个生物、社会和经济有序发育的实用术语。

人文发展①涉及个人、社区、国家和全人类层面上的生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些文献称为“人文因素(human dimensions)”②。这些人文因素,也有一个广义的发展问题,涉及最为基本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发育和生活质量、社区文化与经济能力、国家的政治经济权益等。如果在社区和国家层面是发展中或欠发达,多指生活质量和政治经济权益所处的水平较为低下;而成熟或发达的经济则指生活质量和经济权益处于较高的水平③。

从对发展概念的理解和人文需求的分析看,人文发展的内涵可以从“权”和“限”两个方面来认识。关于发展权或发展权益,主要表现在人文发展具有方向性和人文发展潜力的可实现性。人文发展是单向的,即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尽理想到趋于完美。这是一个过程,是渐进的、发生结构性变化的,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波折或反复,但人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明确的。历史上,许多国家或地区,乃至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过战乱、瘟疫、洪涝等灾害,人文发展出现过暂时的停滞甚至倒退,但这种暂时现象并不能阻止人文发展的总体态势。一些处于简单生存维系状态的“传统的农业社会”④,尽管当前仍处于相对低的水平和落后的状态,但这一事实并不能表明,他们没有实现较高水平和发达状态的权利和潜力。个人、社区或国家均有可能实现较高水平的人文发展;这种实现是人文发展的一个基本权益。

关于人文发展的“限”,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限”,包括上限和下限。营养需求、生理成熟、生物寿命等方面,在给定的技术经济水平下,存在一个绝对量的上限,不可能无限扩张。另一方面,生物人的生存,必然需要一定数量的营养、医疗、住房和衣物等保障,因而有一个绝对量的低限值,例如一些国家或地区划定的贫困线。低于此限,人的生存处于难以维继的状态。这种生物学意义上的“限”,是人文发展的一个内在的限额。第二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上限或约束。人文发展需要物质基础,而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有限的。 实际上,人文发展的“权”和“限”也不是孤立的。不论是人文发展的“权益”还是“潜力”,均不可能是无限的。一方面,不同个体、社区、国家或国家集团有一个“权益制衡”关系,使人文发展的基本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一旦人文发展的潜力得到基本实现,生物学上的物理扩张,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没有意义的。“限”也有明确的权益内涵。反映人

① Human development,很多中文翻译表述为人类发展,如中文版的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译为

“人类发展报告”,见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年,第260页。

②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学术界一直在开展“国际人文因素项目(Int~nafionalHuman Dtmer~lons

Programme,IHDP)”,涉及人文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诸多方面。

③ 联合国的一些机构和世界银行多用人均收入来排列各国的发展位次。但在国家归类中,一些人均收入

较高的石油输出国和前苏联东欧国家多在发展中国家行列。见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Repon,Ox—

ford:Oxford Umversity Press,2001。

④ 罗斯托(Roetow)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中的最初级社会。见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

(郭熙保、王松茂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83页。类个体发育和成熟社区的基本需求的物理量限,实际上也是人文发展的一个基本权益。外在的物理约束,表明资源伪稀缺性。但这种稀缺不应该成为忽略或剥夺弱势社会个体或群体基本发展权益的原因。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理念

按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经济发展是通过个人效用的最大牝和社会总效用的增加来实现的。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帕累托效率,其条件是在不致使社会其他成员福利状况恶化的情况下,个人的福利改善达到最大化。新古典福利经济学中的“补偿原理’①提出,即使社会部分成员的福利受到损失,只要某一个或部分成员福科改进的增量,在对受到不利影响的那部分成员的福利损失进行补偿后仍有剩余,便是一种社会进步或发展。由于社会福利总量提高了,就是不进行这种补偿,从福利或发展的角度看,这种选择仍然是可取的。不论是柏累托效率,还是补偿原理,均不考虑福利分配或收人差距问题,忽略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改进。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罗尔斯提出的“最大一最小(maximin)原理②”,要求以社会最弱势个体或群体的福利改进为准则,促进社会发展。

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理念的参照系是当前的福利水平;追求的目标是在当前的水平上有所改进。因此,它接受并认可个体或社会在人文发展上的差异,而且允许这种差异的进一步扩大。从一方面看,这种发展的积极含义在于,社会不同层面的个体或群体均有发展舶权利;社会优势个体或群体高的效用回报或福利收益,对社会弱势个体或群体有一种“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③。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现实的不公平和社会强势个体或群体对资源的垄断占有,社会弱势个体或群体的发展权益可能被忽略甚至被剥夺了。动态地看,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观强调效用的最大化而不注重人文发展潜力的基本或充分实现。社会最弱势个体或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发展潜力有多大,在分析中均没有得到体现。今后的发展情况怎样,发展潜力得到基本或充分实现的条件是什么,也没有加以相应揭示。即使是关注社会弱势个体或群体的罗尔斯准则,也只是将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保障作为一种伦理偏好的社会选择,而不是将弱势群体发展潜力的实现作为一种权利。

人文发展“限”的概念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理念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对个人来说,如果收入增加,个人也就有所发展;对于社区或国家,如果区内或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个核算时段呈增长趋势,也就向发展迈进了一步。以货币计量的收入或生产总值是可以无限增加的;由此,效用或福利水平也可以无限得到改进。因而,人文发展可以是无限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也考虑资源约束,但容许资源替代和不同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要素替代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必然会在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之间发生,实现个人或社会总效用的最大化。在鱼与熊掌不可兼

① Compensation Principle,亦称卡尔多(N.Kaldo,Welfare Prostions of Economics and l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ofUtility.Economic Journal,39 (1939):549-552)一希克斯(J.Hicks,TheFomadation of Welfare Economacs.

Econonuc Jouznal,49(1939):66-712)补偿检验(compensation mtest)。

② 罗尔斯的这一原则是在“无知之幕(weil of ignorance)”的假设条件下论证的。如果每一个人均不知道自

己将来所处的位置,那么,他所做的理性选择,是对最弱势个体或群体的关照,使其利益得到相应保

障。见John Rawls,A Thaeory of justice,Oxfrd:Clarendon Press.

③ 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也称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见G.Myrdal,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A Note on the Mechanjsm.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equality,National Bank of Egypt.1956,p 36。得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效用或福利得失的比较来权衡取舍。例如,人们可以牺牲健康或环境来实现收人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因而在实际上,自然资源的约束就变得淡化甚至消失了。

以收入增加和经济增长为主线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观,在分析框架中忽略了发展的“权”和“限”的内涵。单一以货币为测度的收入或生产总值不仅不能客观充分地体现发展的水平,而且造成一种社会价值评价的误导,以追求货币收益的最大化和高额消费为目标。因而,体现“权”和“限”的人文发展观,不仅有重大的理论内涵,而且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后福利主义的发展观

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实际状况而强调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构主义”①发展思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思路提出了补充②,但没有考虑发展的“权”和“限”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及随后关于“增长的极限”③的讨论,将极限约束问题纳入了人文发展的讨论,但没有包括人文发展的权益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森(Sen)将社会个体潜能④的实现作为福利评判的主要内容,认为对资源的占有状况必然要影响个人潜能的实现。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进一步将当前和今后基本需求的满足定义为可持续发展⑤。1993年,Dasgupta将基本需求与人文发展的道义权力联系起来⑥。在当前,人文发展存在着个体、群体或地区之间的差异,但发展的目标是要缩小这种差异,让个人或群体的发展潜能得以基本或较为充分的实现。这种强调生活质量和发展权益的“后福利主义(postwe~arim)”①发展理论,考察的不是单一的货币收入或经济增长指标,而是采用多指标综合衡量人文发展的状况。Dore和Mount认为森的这一福利经济学理论还是一种“正义论”⑧,其内核在于权利和潜能的概念。

① Structural Approach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主要代表包括W A.Lewis(Ecofiomlc Development with Uahm—

ited Supply of Labor.In A.N Agarwala &S.P Singh eds,The Economics of Underdevelopment,Oxford Umversity

Press,1958)的二元经济结构、P.N.Rosenstem-Rodan(Note on the Theory of the Big Push,in H.S.Ellis

ed.,EconomicDevelopment for Latm Amenca.St.Martm press,1966)关于结构转换的“大推进(big push)”

以及Myldall(G Myrdal,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tons,Methuen&Co ltd.,1963,and pohti-

cal Economy and lnstuntional versus Conventional Economies,in, G.R.Feiwel eds,Sauelson and Neoclasslcal

Economws,Boston:Kluwer Nilhoff Pahhsing,1982)强调社会、政治和制度因素的“整体(holistic)论”

等。

② 马颖:《论发展经济学的机构主义思路》,(世界经济》2002年第4期。

③ 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强调增长的物理极跟。(见D.H Meadows,D,L Meadows,J.Randers and W.W.

BehrensⅢ,The limits to Growth:a Repon for the Club of Rome‘s Project On the Perdicament of Mankind.London:

Earth lshmd Ltd,1972);以Sunon为代表,否认极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见Juhan L Simon and Herman

Kahn(eds),The Resourceful Earth.New York: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s,1981)。

④ CaPabilities,见Sen(A.K.Sen,Commothttes and Capabiliaes North-holland,Amsterdam.1985和lnequality Re—

examtined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

⑤ WcED(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p.43.

⑥Patha Dasgupta,an lnquwy into Well-Being and Destiu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p.44.

⑦ M.H.I.Dore and T.D.Mount,Global Envtronmental Economics:Equay and the limits to Markets.Oxford:Black-

Well Publishers,1999,p·24.

③ Dore and Mount,1999,p.22.

后福利主义的发展观认为:每一个社会个体或群体均享有发展权益,包括社会、经济和治等方面的权益。Dasgupta将这些权益分为两类需求①:基本性需要和享受性需求。前者为维系基本生存所需的生物性需求,包括营养、住房、环境卫生、医疗保健、基础教育和基本劳动技能等内容。后者主要指政治和民事权利,多属政治、社会、法律、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性服务内容。例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结社与言论自由、人身安全、财产保障等。后福利主义发展观承认人文发展差异,但更强调缩小现实差异。因此,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在伦理上应该比富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更大的权重。也就是说,如果贫困线下穷人的生活水平的改善与富人的生活水平的恶化在数额上是等量的,在后福利主义发展观看来,应视为是一种社会改进。可见,后福利主义的发展观不仅注重当前已经实现的各种权益,更重要的是强调社会个体可能实现的各种潜在的权益。

人文发展的基本需求.显然不是无限的。营养需要应该是一定的,营养过甚对身体反而有害。住房也并非越大越好。摹本卫生条件也可以明确界定。当然,奢侈性或浪费性消费不属于基本的物质需求。同样,非物质性的政治和民事权益,对于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同样受到义务的约束。正是有这种权益的“上限’的存在,成熟或发达社会才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度量标准;发展中或欠发达社会才有一个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由于人文发展权益的各项因子是相对独立的,因子间并不必然是一种替代或权衡取舍关系。收入可以用来改善健康状况,但经济增长不应用牺牲健康或生命来做交易。民事权利可以用货币来补偿,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取舍关系。而且,政治权利是不允许交易的。简单地说,人文发展是一种权益,不可以在边际水平上进行替代或取舍交易。但是,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每个社会成员可能难于充分实现人文发展权益的上限。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首先需要保障的不是收益的最大化,而是社会弱势群体或个体的基本需求和政治经济权益。

后福利主义的发展观视人文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权益,关注人文发展的潜力的实现。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理论不同,后福利主义的发展理论内涵有发展的“限”的概念。这种“限”包括下限和上限两个方面,下限为人类基本生存所必须;上限表明社会个体和群体可以成熟或“发达”,或是具有这样的发展潜力。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的约束,社会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均享有加以利用实现其基本发展潜力的权利。

四、人文发展差异与资源需求

既然货币收人或经济增长不能充分体现人文发展的内涵,那么,人文发展的权益应该用哪些因子来度量呢?早在1954年,联合国专家就营建议,除人均收入指标外,还应采用一些物理指标,包括健康、教育、就业、住房等,来评价福利水平和人文发展。但这一思路并没有应用于实践。1979年,Dasgupta和WEALE 采用包括人均收入(PPP)、期望寿命,女儿死亡率,成人文① partha dasgupta, 1993, p. 40.② M.D. Morris, Measur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ld‘s Poor: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Oxford: Perpmon,1979.盲率、政治与民事权益等5项指标①,对48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由于政治与民事权利的政治敏感性较强,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去掉政治指数,取收入、期望寿命和受教育水平三项指标,进行指数化处理②后,加以平均,而得到综合性的人文发展指数,对各国国民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这也就意味着人文发展的主要指标有一个上限和下限。UNDP(2001)计算人文发展指数的“极限”值分别为:

出生时的期望寿命(年):最大值85;最小值25

成人识字率(%)和综合总入学率(%):最大值100;最小值0

人均GDP(美元,购买力平价):最大值40000;最小值100

上述限额值均为统计数据。对教育指数,个人可以有文盲和完成高等教育的绝对差异。但对期望寿命和人均收入,此处所用的极值为群体平均值;非为个体的极大或极小值。社会中有不少人的期望寿命超过85岁,但就社会乎均值而言(UNDP,2001),1999年统计的期望寿命以日本为最高,达80.8岁(女性为84.1岁,男性为,7.3岁);以塞拉利昂为最低,只有38。3岁(女性和男性分别为39.6岁和37.0岁)。收入的个体差异则更大:亿万富翁和身无分文者均大有人在。但就社会人均水平看,以欧盟小国卢森堡为最高,达427印,美元,美国次之,31 872美元;以塞拉利昂为最低,只有448美元。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中的发达国家几乎没有文盲;而尼日尔有85%的成人是文盲。

图1和图2所描述的是人均收入与人文发展指数和期望寿命的关系。收人是人文发展权益的主要指标,它可以随经济增长而无限增加,而且各国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十分巨大。截面数据散点图的趋势十分明显,表现为一种指数型曲线,即:y=ceh/x;h<0;当x→∞时,y=c;c为发展权益指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极:值。曲线转折点的数值约为人均;收入t8 0001年;在此之前,随着:收入的提高,发展权益指标迅速增加;之后缓慢向c(1-IDI:O.95;平均期望寿命约为80岁)值逼近。高收人国家国民已逼近这一极值,发展潜力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接近充分实现,进一步拓展的潜力十分有限;低收入国家国民距发展潜力的充分实现尚有很大空间,这一发展权益应该得到尊重。

如果说生活质量是当前人文发展的结果或状态的话,生理生存性需求则是人文发展的投入指标,包括营养、住房、能源消费或碳排放等。图3所描述的是营养这一基本需求数量在20世纪最后30年的变化情况。从人均食品消费看,基本需求的满足情况大致有三种类型:潜力已充分实现状态(人均食品消费为3 000-3 250卡/天;部分发达国家相对于19世纪60年代的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逼近这一数值);潜力实现过程中(食品消费从饥饿向温饱过渡阶段,主要为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潜力底线徘徊状态(食品消费在生存线上徘徊,主要为最不发达的政治动荡国家)。

理性的制度构架不仅是政治和民事权益的基本保障,而且是一定生活质量水平的基本前提。在欠发达的国家里,一般都存在一个传统的农业和较为现代的工业二元经济结构,社会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医疗、法律、安全保障等非常薄弱。传统农业部门大量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为零乃至于为负,构成一种经济和制度上的无效率(institutional inefficiency)。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教育水平低下,人口增加不能导致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形成一种内生的、有着巨大惯性的制度结构阻力,妨碍国民发展潜力的实现。图4所考察的是经济与制度结构潜力因子。一般情况下,农业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低于20%,人文发展水平处于较高状态;而在农业人口超过40%的社会里,人文发展水平均较为低下。人均碳排放和人均电力消费与经济结构的关系较为一致,均呈指数曲线型:y=ceb/x。(b>o)。转折点始于20%;在10%时,人均电力消费和碳排放持续抬升。可见,农业人口在社会中的比例,不仅是一种人口结构,更重要的,它决定着经济结构,主导着制度构架。没有这种结构的调整,个人的发展权益难于充分实现。

五、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需求

人文发展权利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资源消费保障。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量燃烧以及对森林的大量采伐和破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逐渐破坏了大气中的碳平衡,引发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化①,大气的碳排放容量成为一种经济上的稀缺资源②。根据IPCC于2000年完成的未来100年碳排放情景的分析(见图5),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呈上升趋势,而且主要源于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需求。

图5所展示的是世界各主要地区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趋势。图中所用数据来自于IPCC排放情景AIBO,系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增长导向的发展格局,与当前各国的努力方向相吻合。从图中可见,不论是人均能源消费,还是人均碳排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均随时间而不断缩小。从人均能源消费趋势看,世界各地均呈上升状态,但差距在不断缩小。从人均碳排放情况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一种趋同态势。这就表明,第一,人类个体对资源的需求,并不是无限的。发达国家消费的理性化,使碳排放不断下降。第二,碳排放需求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说明的是,IPCC的排放情境,是在没有任何气候变化政策的假设条件下,根据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趋势而作出的分析。图5所展现的趋势与人文发展潜力的态势较为吻合;

表1(见第24页)从基本生存、生活质量、经济与制度结构、社会分摊成本以及环境保护需求等方面,对低发展水平和高发展水平国家韵碳排放需求进行了比较分析。高收入国家对碳排放的需求增量较为有限,而低收入国家尚需要大量的排放空间,来实现其人文发展的潜力。

人文发展并非是无限的;同样,碳排放需求也有一个量的约束。这个量的约束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均碳排放需求随着人文发展潜力的实现而趋向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而在排放总量上的约束。就人文发展潜力的需求来看,人均排放量经过了一个低收入、低碳排放,继而随着收入提高而碳排放需求增加,到高收入低碳排放的过程(图6)。

图6a所表现的是1998年人均收入与人均碳排放的关系。一个国家的数字为图中的一个点。人文发展水平低,对碳排放的需求也低;人文发展水平高,对环境质量的需求高,对碳排放的需求反而下降了。图中所展现的格局,便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②。人均5--8吨二氧化碳排放即可满足较高的人文发展需求。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低于这一水平。图6b所展示的是1998年各国碳排放强度(每美元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公斤数)与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的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碳排放强度呈上升趋势,然后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下降态势,同样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格局。大约在人均收入$8 000美元时,人均碳排放和碳排

如果国际社会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限制水平,那么,大气温室气体的容量便构成一个人文发展的硬性约束。IPcC前主席博林①的分析考察了三种情况。如果稳定在450PPMO水平,他认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全球人均排放将从目前的1.1tC/yr②下降到本世纪中叶的0.5tC/yr。发展中国家将在16--30年内超出这一数值,而发达国家在50年内将只能降至2.5tC/yr。如果稳定在550PPM水平,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绝不会超过1.3tC/yr,发达国家将于本世纪后半卟实现这一目标。如果稳定在750PPM水平,人均排放量将绝不允许高于1.35tC/yr。当前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为3.2C/芦。似此,发展中国家将绝对没有可能采用发达国家使用化石能源实现经济发展的机会。鉴于上述分析,博林③认为,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基础设施和技术状况,化石能源仍将是非附件国家④满足所需发展的主要能源;需求与公平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要允许发展中国家使用化石能源实施其发展目标。

六、结论与讨论

人文发展的潜力并不必然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呈线性无跟递增,而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趋近于一个常数值。高收入国家国民的发展潜力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实现;低收入国家国民的人文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来实现人的发展潜力。由于社会分摊成本和基本生存的需要,以及经济制度的转型,低收入国家国民的人均碳排放需求,很可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高于世界人均水平;而高收人国家的国民,由于其发展潜力已接近充分实现,其人均碳排放需求可以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按目前的时间系列和截面数据,低收入国家国民满足基本需求所需的人均收入与碳排放水平大略为,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比例祗于20%;人均食物消费接近3 200卡/天;人均收入大于e8000/~g;人均碳排放约为-4-‘--8吨COd年。在当前水平下限制低收入国家国民的碳排放,将会对低收入人群的发展权益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技术的外溢效应,国际合作有助于低收入国家降低人均碳排放的峰值,通过削减碳排放强度,满足人文发展的基本需求。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需要考虑地球上每一个人实现其发展权益所需要的排放需求。

关于人文发展的这一分析构架,在理论上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一种否定。人文发展不仅关注表面上的收入和效用,但更重要的,是强调社会个体和/或群体的发展潜力。人文发展的一些基本指标如生活消费、期望寿命和政治与民事权益,既是人文发展的基本权利,又有明确的上限约束。对于这些指标,不可能也投有必要无限扩张。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认识这种发展潜力是人权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技术等原因,目前没有能力开发利用区域或全球共享资源;但其人文发展潜力的实现,必须要占用一定量的共享资源。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利的一部分,必须要争取,防止发达国家利用现有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力实施剥夺。但在另一方面,尚需要大量的研究,量化分析人文发展潜力,促进人文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责任编辑:禾 立 钱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