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学术界对羌学研究的热情依然如故,反映在研究成果增多、研究质量提高、研究手段丰富、研究领域全面等。但是,2015年中国羌学研究的“冷”、“热”点与2014年相比较,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热”点主要在于关注羌族地区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冷”点主要在于对羌文学、法律、医药、体质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另外,2015年的中国羌学研究中仍然存在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突出的问题。
[关键词]2015年;羌学研究;论文述评
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5-0077-10
我们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上以“羌族”为“主题”检索条件,时间2015年度,检测到537篇文章(其中关于羌族和羌区的知识性介绍或新闻报道有210余篇;相关硕士论文25篇),较2014年同期增加172篇,增加幅度达到了34.8%。[1]我们认为:2015年中国羌学研究成果增多、质量提高、手段丰富、领域全面的特色。从研究成果的内容看,“热”点主要集中在羌族的艺术、文化、经济、历史以及宗教方面;“冷”点主要集中在体育、文学、法律、教育、医药等方面,这与近些年羌学研究情况大致相同,但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在羌族史的研究中,突出了对羌族社会史的研究;在羌族经济研究中,注重挖掘羌族文化内涵,促进民族文化与创意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羌族文化研究中,在宏观考察羌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同时,也从微观出发对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宗教研究中,对羌族民间信仰的变迁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在羌族艺术研究中,成果数量较2014年明显增加,但内容上并未有新的突破,同质化论文较多;体育、文学、法律、教育、体质和心理方面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与现实问题联系更为紧密,微观研究更为普遍;对羌族医药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去年有所下降,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本文从羌族历史、经济、文化、宗教、体育、艺术、文学、法律、教育、体质和心理、医药等方面,对2015年我国羌学研究的状况进行述评,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羌族历史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羌族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族与其他民族关系、羌民族特性、羌族灾难人类学等方面,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类似论文27篇,涉及研究内容如下:
(一)羌族与其他民族关系的研究
耿少将的《商代冉方考略》指出古代文献记载的冉駹之“冉”与“蚕(丛)”为不同时期之不同记录者对同一族群的不同音译,是当代羌族的重要来源。[2]陈铭浩的《试论两汉对羌族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影响》对两汉实施的羌民族政策进行比较,梳理出两汉对羌民族政策的合理与不足,指出民族政策对一个国家的兴衰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3]罗毅的《羌族家具图案汉人审美渊源研究》中指出在羌族家具图案中,呈现出浓郁的“汉人审美”特征。认为羌族在整个民族发展过程当中,一直和汉人有着频繁密切交流,汉文化影响到了羌人的方方面面,由此羌族家具图案也呈现出一种汉人审美观。[4]
(二)关于羌民族特性的研究
王小盾的《论神话对于历史的象征性表达——读羌族神话<燃比娃取火>》指出《燃比娃取火》既反映了先民用人的出生来解释火的生成的思维方式,也反映了先民从畏惧火、偶然利用天然火到积极利用天然火并最终发明人工取火法的用火历程。[5]李正元的《藏彝走廊羌寨守护神文化建构的空间逻辑》认为藏彝走廊区域的四川松潘羌寨守护神空间中存在两类文化建构,一类塑造村寨空间和社会关系,一类表达族群空间分布记忆。两类文化建构蕴含羌寨区分和联系的空间逻辑,呈现羌寨空间、信仰、社会和族群相互运作特征。[6]赵曦的《藏羌彝走廊中女性文化空间飘移美的确立与指向——以羌族女性上女神梁子接领歌舞文化为例》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看,羌族文化中歌舞的来源曾经表述为女性专属的接领传承空间。[7]邓宏烈的《羌族图腾崇拜遗风考略》指出虽然羌族不少崇拜的图腾消失了,但许多昔日图腾崇拜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见,并深深影响着羌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8]魏淑霞的《西夏职官中的宗族首领》认为西夏的首领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部族的首领,又是西夏职官体制中的一员,拥有自己的部族,又受到西夏政府的管理,广泛参与西夏政治生活。这种权力的拓展是与党项羌族、西夏政权的汉化相伴随的。[9]赵强的《唐师府君墓志考释》通过对师府君志文的考释,对研究唐朝中后期陕北延安地区内迁羌族等问题均提供了新的珍贵的史料。[10]彭陟焱等人的《羌族土司研究考述》梳理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羌族土司的研究状况及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特点,探讨研究路径,为羌族土司研究提供参考。[11]
(三)关于羌族灾难人类学的研究
孙璐的《人类学的灾难观——人类学视角下灾区重建的再审视》从人类学视角来对我国当下的灾区重建的研究提出反思;对政府、外来企业、施援单位、学者、媒体等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话语垄断现象提出质疑;呼吁外界各部门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对灾区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对于当地人的重建意愿和具体规划予以足够的尊重,有意识地强调灾民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愿。[12]谢越等人的《“5·12”地震灾后羌族异地安置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调查报告》认为与震前相比,羌族移民传统社会结构中由家族所主导的教育、医疗、文化、社区福利事业,由于家族力量的不断弱化,而不得不由政府来承担相应的责任,现代社会基于城市生活的规章制度取代了乡村社会中的人情世故,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所带来的羌族移民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导致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出现了短暂的不适应。[13]
二、羌族经济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羌族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族创意经济、旅游经济、民生经济等方面,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类似论文39篇,涉及研究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