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究

时间:2022-10-21 20:05:04 来源:网友投稿

2016年国家全面推进和落实法治教材,将原有的品社学科更名为道德与法治,相关教材于该年秋天同步向各中小学推广。对于广大儿童而言,小学是其接收知识、学习道理的初始阶段,《道德与法治》也是感知社会法治、规则要求的入门课程。但是为了避免学科教学呈现出晦涩、理论化、脱离现实、泛泛而谈的缺陷,笔者认为针对儿童所展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从其生活实际和贴近其年龄的社会话题入手,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生活,开启生活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本质上是抽象和严肃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倘若教师一味地围绕内容本身进行“满堂灌”式的教学,那么学生势必无从理解这门学科的意义与价值,因此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紧贴儿童生活,结合其家庭实际、生活习惯及内心世界,设计具有针对性、契合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乐趣,更感知其对于个人学习、成长与进步的重要作用。

1 从现实生活出发,打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门锁

小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门锁来自于看似晦涩难懂和脱离生活实际的内容,而打开这道“枷锁”就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首先意识到学科存在与自己的生活相关。比如在教学“养成生活好习惯”这节内容时,笔者会事先请求家长的协助,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一些表现,如是否按时睡觉、起床、刷牙,完成作业后是否能够主动、及时地整理书本,答应父母参与的家务能否按时完成等,这些看似浅显、琐碎的小事,本质上都蕴藏着关乎规则、要求、是非等的基本道理,同时也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敲門砖”。身为教师正是要从这些细枝末节入手,从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行为和事件入手,对其潜移默化地进行卫生、规则要求和辨别是非的教育,让他们慢慢放下自己内心中的“防线”,同时在此环节中也需要家长成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在家庭中延续教师在校所教授的信息,关心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另一方面,较之其它学科,《道德与法治》存在着较大的自由度与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随意的选择或组合教学主题。比如笔者在同学生的私下交流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网络、但是网络安全和自我隐私意识不强,时常会被一些来自网络的、具有煽动性的言论所影响,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围绕网络本身告诫其危害,势必会引起学生们的误解和困惑,因此笔者特地挑选了一些在学生身边产生的、真实的案例,来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其懂得分辨和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规避互联网安全隐患,而学生对此的接受度显然要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效果更佳。

2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创设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结合生活,从现实出发,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当下社会的真实案例和典型事件提炼其中的道德与法律冲突,并让学生感受这种冲突与矛盾,引导其在开放的情境中解决冲突,从而悟出为人的道理与准则、理应接受的规章与制度

首先,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生活,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存在。教师可以尝试从教材当中既定的知识点出发,结合生活中存在的、为人所熟知的热点话题进行“道德与法治”化的生活添加。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恰是爱玩、好奇心重、爱听故事的阶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小学生感兴趣的道德、法治故事引入课堂、生成情境,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环境中去思考、去理解,从而产生有益于学习和知识内化的氛围。

其次,在生活中论证情境、论证知识。比如在教学到有关家庭的知识时,笔者觉察到很多学生心生感触——快节奏的社会促使很多学生家长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平日里甚至假期中都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但是对于很多年龄尚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并不理解父母的辛苦,他们仍然执着于用自己的天真思维与父母懊恼,所以笔者尝试着让每位同学对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并在信中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回家之后朗读给父母听。很多学生平日里会对父母的忙碌多有猜测,甚至质疑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但是当他们能够将自己的不解和困惑亲口讲出时,他们等于在生活中寻求了最好的契机与父母交流、对话,去验证自己的猜测与不解,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以更加饱满、积极的状态去生活、去学习。

最后,在生活情境中不断加强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将生活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灌输“生活即是教学”的思想,从生活中提炼提问。比如在教学到“如何维系课间秩序”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尝试着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而自己也参与到小组当中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课间活动。虽然课间活动并不属于传统课堂的一部分,但是教师却可以在和学生一起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学生、认识学生,透过学生的表现,来发现其不足,并在此过程中随时予以指导。

事实上每个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处不为他人所知的“秘密花园”,能否在相似的土壤中结出“真、善、美、正、理”的果实,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笔者认为一切强制性的灌输都无异于“揠苗助长”的行为,但若将看似晦涩的学科与孩子们的生活相关联,让其感受到学科存在于一切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所谓教育也会如同春夜绵绵细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者单位:岳阳市岳阳楼区东升小学)

推荐访问:探究 法治 生活化 道德 小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