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实验室内以瓜实蝇幼虫作寄主研究了寄主密度和蜂密度对印啮小蜂寄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啮小蜂对瓜实蝇的寄生量受寄主密度影响显著。寄主密度为5~20头/管时,寄主密度的增加对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有增强作用,而当寄主密度过高时,寄主密度的增加会使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降低。印啮小蜂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平均每头雌蜂的寄生量和寄生率、每头雌蜂产仔蜂量随蜂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蜂密度的增加降低了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当蜂密度从2头/管增加到15头/管时,平均每头雌蜂寄生的瓜实蝇数量降低了近3/4。蜂虫比例越低,子代的雌性比率越高。
关键词瓜实蝇;印啮小蜂;寄主密度;蜂密度;寄生效能
中图分类号:Q 968.1;S 476文献标识码:A
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已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江苏、云南、香港和台湾等地造成严重危害并持续扩散蔓延。瓜实蝇能够为害葫芦科和茄科植物,如甜瓜、南瓜、黄瓜、苦瓜、丝瓜、西瓜、茄子和番茄等。目前,国内对瓜实蝇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瓜实蝇幼虫在果内蛀食,且成虫具有飞行性,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不仅效果差,而且污染环境,易使瓜实蝇产生抗药性。生物防治是持续控制害虫的一项重要防治措施,而应用天敌控制瓜实蝇的技术在我国尚未采用。
Srinivasan报道,弗蝇潜蝇茧蜂[Opius fletcheri (Silvestri)] 是瓜实蝇的主要寄生蜂,但未测定其在田间对瓜实蝇的寄生效能。近年来,幼虫寄生蜂弗氏短背茧蜂[Psyttalia fletcheri (Silvestri)]和卵寄生蜂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 (Sonan)]在夏威夷被应用于瓜实蝇的综合防治。2011年,在海南采集橘小实蝇时,本研究团队获得了印啮小蜂[Aceratoneuromyia indica (Silvestri)],发现其可寄生瓜实蝇。该蜂属于膜翅目,姬小蜂科。印啮小蜂是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幼虫蛹跨期寄生蜂,在中国广东发现,其对橘小实蝇具有较明显的生存及寄生优势。该蜂被广泛用于具有经济重要性实蝇的防治,如橘小实蝇、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 (Wiedemann)]、按实蝇[Anastrepha sp.]等。基于瓜实蝇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以及国内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研究的滞后现象,本文研究和探索印啮小蜂对瓜实蝇的寄生功能反应,为瓜实蝇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1供试虫源
供试寄生蜂为2011年8月采自田间橘小实蝇幼虫带回室内收集羽化的印啮小蜂,并在实验室以瓜实蝇为寄主维持种群,现已连续繁殖5代以上。饲养环境条件:温度25 ℃,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L∥D=14 h∥10 h。
1.2瓜实蝇密度对印啮小蜂寄生的影响
设寄主密度为每管5、10、15、20、25头3龄幼虫。将寄主放入长15 cm,直径1.5 cm的试管中,引入1头已交配的寄生蜂,为确保交配,每个管中再投入1头雄性寄生蜂,放入蘸有20%蜜糖水的棉球补充营养。24 h后去除寄生蜂。观察培养至出蜂,记录羽化蜂数,最后解剖检查未出蜂蛹,记录寄生情况。每处理重复5次。试验在头显著大于6、8、10、15头/管的每头雌蜂产仔蜂量,说明蜂密度的增加降低了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随着该蜂密度的增加,单蛹出蜂量增加,印啮小蜂密度为15头/管的单蛹出蜂量头显著大于其他低密度的单蛹出蜂量。雌性比率随着印啮小蜂密度的增大而不断减小,2头/管的雌性比率5.78±0.96显著大于4、6、8、10、15头/管的雌性比率,说明蜂虫比例越低,子代的雌性比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