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时间:2022-10-22 13:3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综述了我国近15年来病虫害生物防治的主要进展,包括近年国家的生物防治研究重大项目、生物农药的新产品研发、昆虫天敌的商品化及应用等。

关键词 生物防治;昆虫天敌;植物保护;生物农药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3.022

生物防治,就是根据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相生相克原理,利用生物或者其产生的代谢物对目前存在的病虫害进行控制。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生物防治技术也越来越多样化,在植物保护方面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1世纪以来,保护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呼声高涨,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又是蔬菜农业大国,食品安全问题更得到全球的关注,每年进出口的蔬菜、粮食等不计其数。在此背景下,生物防治因为能够替代高毒性的化学农药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成为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1 我国生物防治现状

生物防治技术在我国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长期的努力使得我国目前的生物防治技术在整体上处在国际先进水平,在许多领域甚至还领先国际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物防治病虫害这方面仍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迈入21世纪以来,我国十分注重综合性生物防治技术和新兴生物制药对农作物的影响,重点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旨在应用相关研究进而满足当前人民对于无公害农产品以及绿色食品的需求。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十五”重点项目——“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针对此项目我国专门设立了生物农药的研发、农药的污染控制技术;以创造新型、广谱、高效、多功能生物农药为目的的课题在“十五”重点项目中正式建立。此前所有的科技项目的研究,只要是有关于生物防治的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可见我国对于生物防治研究的重视。

除此之外,我国还加强了对生物防治成果的转化研究。2001年国家计委规划了14个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生物农药项目就占据了5个。就目前众多的农业项目而言,多个项目都因具备研究生物防治产品以及技术研发而受到了国家的大力资助。

2 我国生物农药的进展

生物农药产业是生物防治工作的研究热点,在我国发展较快。截至目前,在全国登记的1 300多种农药品种中,生物农药就占据了350余种。其生产总量在现有全国农药市场中达到了11%。

2.1 拥有知识产权的微生物农药种类增多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微生物农药制剂还未取得较大发展,生产菌株主要从国外引进。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对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农药,尤其是微生物资源利用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重视。自80年代国内生产出了Bt杀虫剂产品之后,我国的Bt新菌株一直比较活跃,已达到了近万株[1]。微生物农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局势使得我国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得以自立,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农药都具有知识产权。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6种病毒杀虫剂完成了产品注册登记,在这些病毒中,每年防治棉铃虫面积为6.6万hm2,防治效果达70%~80%[2]。

2.1.1 芽孢杆菌制剂的应用

我国在研究芽孢杆菌后自主开发出多种杀菌剂,统称为益微系列。研究显示,它们的生态学效应十分明显,不仅可以减轻病原菌的侵袭,还能调节植物体表微生物区系,达到控制病变的效果。例如,康地蕾得是一种可以防治素青枯病和枯萎病的高效生物制药,其利用了芽孢杆菌,它的出现证明了我国在这方面的能力以及现有技术的成熟,这在世界上尚为首例。江苏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还研究出了纹曲宁杀菌剂,主要用来防治水稻的纹枯病,并于2003年开始正式使用,应用面积达130万hm2,取得了不错的效果[3]。

2.1.2 木霉菌的应用

木霉菌本身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应用范围也较广,其优点包括抗菌广谱性、拮抗多样性等,是最有潜力的生物防治微生物之一。可以使许多植物免受病害的侵扰。最近几年,涉足该领域研究的人络绎不绝,注册商品层出不穷。并且对木霉菌液体深层发酵产厚垣孢子的发酵技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厚孢轮枝菌、宁南霉素、脱落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中生菌素都是最近几年我国研究出的新型微生物农药[4]。近年来,中国在极地微生物和海洋微生物领域的农药研究势头大好。海洋是一个神奇的自然生态圈,它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科研人员提供新生生物用于新型农药的研发。

2.1.3 虫生真菌的应用

近几年,虫生真菌已具有了大批量生产的能力,在技术和设备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空间,由重庆大学研制的杀蝗绿僵菌COMal02也获得了临时农药的登记许可,在其投放市场的2年以来,反响热烈。这种农药具备2 000 t油剂的生产能力。

绿僵菌的应用也有非常明显的效果,绿僵菌主要用来防治入侵害虫椰心叶甲。绿僵菌投入使用以来,我过南方的棕榈科植物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截至目前,我国农科院植保所已获得5株有效的菌株,并且将绿僵菌运用到了海南省椰心叶甲的防治工作中,在实施运用以后,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害虫控制率高达80%,效果显著[5]。

2.1.4 昆虫病原线虫及共生细菌的应用

最近几年,我国在共生细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有了巨大突破。共生细菌杀虫蛋白科研报告显示,在苏云金杆菌之后,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拥有杀虫蛋白基因的微生物[6]。报告中还写到,嗜线虫致病杆菌、青椒疫菌、马铃薯晚疫病和大豆疫病等主要的植物病害也可以用该菌防治。因此,科研人员正试图将该菌制成杀菌剂,如果此项研究成功,那么预示着我国将在共生细菌领域获得新的方面发展,这对我国的生物防治也将有巨大帮助,因为在这方面国际上也是欠缺的,我国如果率先研究出来,就又有一项领先国际水平,预示着我国生物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昆虫病原线虫主要用于防治蛀干害虫和草地下害蟲等。截至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已发现数十种共生菌菌株和线虫品系,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我国已成功鉴定了4种新型线虫,80多种品系的共生细菌菌株被载入国家微生物资源库。

2.2 植物抗性诱导剂的研制活跃

植物抗性诱导剂,也就是现在所研发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农药,这种农药其本身不具有杀菌的作用,但它却可以激发植物的抗性,使得免疫机制得到刺激进而达到防抗病的目的。

2.2.1 植物激活蛋白的应用

我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取到过一种植物激活蛋白,这是一种全新的蛋白,根据长期对于田间的试验,证明植物激活蛋白功能多样,不仅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能力,还能提高产量,改善产品品质[7]。

2.2.2 壳寡糖的应用

壳寡糖是脱乙酰基几丁质经酶解后制备的氨基葡萄糖,它是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其作用主要是诱导大豆、番茄及豌豆等植物分泌出植保素胼胝质及蛋白酶抑制剂。研究发现,壳寡糖的功能很强大,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就通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同时还能与膜结合,防御反应强烈,6~8 h后抗病的次生代谢产物就能生产出来。在经过对葡萄的试验后证明,其具备延缓发病的能力,时长为7 d[8]。

2.3 植物源农药的应用

许多农药公司和研究农药的科研机构协同合作,为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检所21世纪初对外公开的数据中显示,我国已具备39种植物源农药,包括除虫菊素、印楝素、苦皮藤素、楝素、鱼藤酮、苦豆子和野燕枯等多种农药[9]。

3 天敌昆虫的利用

在我国,天敌昆虫的应用还不够成熟,主要是我国还不具有完备的天敌与其他预防手段相结合的防治系统。此外,农户耕地面积小、活体运输困难等原因都是限制其发展的因素。尽管如此,近年来我国在天敌昆虫的防治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3.1 胡瓜钝绥螨

胡瓜钝绥螨是一种可防治多类型叶螨新型的捕食螨,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天敌产品。在我国,以广东、四川、广西为主的多地都在使用该种天敌产品防治柑橘园内的螨虫,其预防能力超过75%,在果实成熟之前,其防治效果一致存在,不需要喷洒农药。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如新疆等地用其防治红蜘蛛,预防效果接近90%,如果在棉花生长期内使用该昆虫则农药毫无用武之地。因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2006年在9 000 hm2土地上投入了该种天敌产品[10]。

3.2 椰甲截脉姬小蜂

2004年3月,我国从越南境内引入椰心叶甲幼虫寄生性的天敌——椰甲截脉姬小蜂,并以户外研究的数据为基础对此展开研究。为突破批量生产的瓶颈,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培育方式——让椰心叶甲寄生于椰心叶内自然生长,使产量成倍增加。此后,椰甲截脉姬小蜂在我国实现了批量化规模生产并投入大区域农田进行病害防治[11]。

以海南为实验点,释放椰甲截脉姬小蜂防治椰心叶甲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各小蜂覆盖的受害棕榈科植物区域恢复良好。与此同时,小蜂一年期能够横自行扩散达8 km远,纵向可在20 m区域内找到寄生于椰树的椰心叶甲。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放蜂数量基数庞大,达到6 000多万头,有效救治区域达到14 000余hm2。

3.3 中红侧沟茧蜂

河北省农业植物研究所在大量的实验中已成功探索出大批繁殖中红侧沟茧蜂的科学方法,并且将中红侧沟茧蜂放入田中。其覆盖面积广阔,从而达到消灭棉铃虫的目的[12]。

3.4 松毛虫赤眼蜂

东北三省一贯采取利用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的方法,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尽管早期东北通过榨蚕卵生产赤眼蜂的厂家数量已有十几家,但在国家执行土地家庭承包制的要求下,该技术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应用的面积不断缩小。为解决这一问题,吉林省早在2001年通过财政对该技术进行补贴,为该技术的推广设置保护屏障。受此影响,松毛虫赤眼蜂释放数量大,面积已达到5 600万hm2。与此同时,吉林省利用白僵菌处理封垛玉米秸秆,使得防治越冬玉米螟幼虫与释放赤眼蜂相结合,取得显著成效。

4 结语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视程度日趋提高,生物防治代替化学农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不仅国土辽阔,拥有的生物品种与资源也相当丰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取长补短,使未来的病虫害生物防治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高成华.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5(6):64-66.

[2]杨怀文,陈建锋,叶正楚.我国农业害虫生物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A].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1世纪植物保护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99.

[3]陈志谊,刘荣,刘永锋.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B-916的选育[J].中国生物防治,2003,19(1):15-18.

[4]朱昌雄,蒋细良,赵立平,等.新农用抗生素中生菌素的创制与规模应用[J]. 农业科技通讯,2009(1):16-24.

[5]卢辉,张礼生,张泽华,等.绿僵菌侵染椰心叶甲的部位及侵染过程的电镜观察[J].植物检疫,2005,19(4):201-204.

[6]庞在堂,杨怀文,杨秀芬,等.一株高毒力致病杆菌的鉴定[J].微生物学报,2004,44(2):131-135.

[7]邱德文.微生物蛋白农药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4,20(2):91-94.

[8]赵小明,李东鸿,杜昱光,等.2%氨茎寡糖防治苹果花叶病[J].植物保护,2002,28(5):15-18.

[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登记公告汇编[G].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10]张艳璇,林坚贞,季洁,等.胡瓜钝绥螨控制柑橘害螨研究[J].植物保护,2003,29(5):31-33.

[11]吕宝乾,彭正强,许春霭,等.椰心叶甲蛹寄生蜂——椰心叶甲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J].昆虫学报,2006,49(4):643-649.

[12] 王德安,王金耀,陳红印,侧沟茧蜂繁蜂器的研制及操作规程[J].中国生物防治,2001,17(1):43-44.

(责任编辑:刘昀)

推荐访问:生物防治 研究进展 病虫害 农作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