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激流勇进杨大俊

时间:2022-10-22 18:35:05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十几年前,在中国做原创新药研发注定寂寞,而在未知领域的探索从来都是成王败寇,被记住的人寥寥无几,但彼时每一位执着于创新药的创业者都称得上是孤独求胜者。

江苏亚盛医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国内众多海归科学家之一,1986年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硕士毕业后赴美深造,在密西根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后进入乔治城大学Lombardi癌症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此后杨大俊在肿瘤研究和药物研发上磨砺二十余年,与其合作伙伴王少萌和郭明共同创业前,杨大俊已经是密西根大学肿瘤学系副教授和综合癌症中心研究员。

2016年底,亚盛医药以5亿元的B轮融资博得了业界广泛关注,杨大俊这个名字也开始在医药行业广为人知并日渐响亮。但之前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03年,杨大俊就开始在美国创业致力于原创新药研发,并于2005年在中国成立上海研发中心,成为中国从事原创新药研发事业的先行者之一。随后,在2010年杨大俊在国内正式创立亚盛医药。

十几年来,经历过研发中心被关闭的惨淡,也品尝过融不到钱的艰难,但他用坚韧的性格、充分的自信一路将亚盛医药这家原创新药研发公司带上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他本人和其团队立足全球细胞凋亡靶向创新药研发也已十几年,如今亚盛医药公认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此,特别是针对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靶点的核心新药研发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发展新阶段的底气

杨大俊对亚盛医药的定位是,瞄准中国及全球无药可医、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致力于研发具有“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潜力的国际新型原创靶向小分子药物。

“我們的产品多是国际全新靶点,能够填补国内空白,且属于高门槛领域。过去很多人做过,或做不成功,或者坚持不下来,但我们坚持下来了,现在已经处在比较好的发展阶段。”目前亚盛医药主要布局针对恶性肿瘤、乙肝以及衰老疾病等治疗领域的产品线,已经有6个原创1类新药分别进入到中、美、澳洲的Ⅰ~Ⅱ期临床开发阶段,拥有全球发明专利100多件。

2017年6月13日,亚盛医药宣布其全球研发中心在苏州落成,并启动产业化基地建设。根据亚盛医药的规划,该研发中心计划投资超15亿元,未来不仅是全球研发中心,还将成为制剂国际产业化基地,整体计划于2019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这是亚盛医药在2016年获得大额B轮融资后的又一重大决策和进展。在杨大俊看来,全球研发中心的建立,是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的新起点。国际产业化基地建设启动,标志着亚盛医药正式从研发向产业化跨越,这在诸多生物医药创业型研发企业中,除了和记黄埔、百济神州以及信达生物等少数几家,很少企业有这样的能力。

根据亚盛医药的规划,这里将成为包括研发中心和国际产业化基地的亚盛总部,在研发上建立早期新靶点新药的药物设计与优化团队,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在产业化上打造符合美国和欧盟cGMP标准的制剂国际生产基地,用于完成产品的全球性生产、销售,同时可为园区其他企业提供生产服务。在杨大俊看来,中国在制剂开发方面还较为薄弱,亚盛医药建立自己的制剂开发和生产基地,通过掌握相关制剂开发生产技术,为在研产品做上市后的产业化准备。据悉,亚盛医药正在规划的生产基地将建立固体生产线和注射剂生产线。

不能不说,能够充分利用中国、美国两边的资源和优势也是亚盛医药提高研发效率的有效手段。杨大俊团队和典型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类似,其技术和核心产品源于美国一流大学—密西根大学,如APG-1387、APG-1252都是密西根大学王少萌实验室设计,同时其研发坚持全球创新和中美双向联合开发的国际定位。

亚盛医药产品线最新的进展是,两个自主设计开发、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创新药项目相继于今年6月、7月获得CFDA批准在中国进入临床阶段。其一是6月获批的特异性诱导细胞凋亡类抗肿瘤1类新药APG-1252,该项目此前于2016年12月在美国获批临床,是首个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进入美国临床I期阶段的Bcl-2/Bcl-xL抑制剂。7月,其作用于新靶点MDM2-p53的抗肿瘤1类新药APG-115也在中国获批临床。据悉,这两个药都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Bcl-2/Bcl-xL或者MDM2-p53的抑制剂,将填补国内在对应靶点药物开发领域的空白。

亚盛医药B轮的融资资金将会助推其多个项目临床开发的快速推进。而相对丰富的产品线在外界看来亚盛医药更像是平台型公司,而在杨大俊看来,可平衡风险的产品线也更受资本的青睐。

在全球研发中心成立仪式上,杨大俊宣布亚盛已启动在美国上市的准备工作。众所周知,美国资本市场一向对创新力和高技术含量潜力股青睐有加,没有真正的技术门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很难获得认可。去年百济神州、和记黄埔两家创新研发企业已率先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杨大俊信心十足。他认为亚盛医药至少满足了华尔街的两点基本要求,一是其技术和专利是国际领先,二是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此外,他认为目前整个外部环境对于公司的发展是积极有利的。据悉,亚盛医药已在美国选定国际著名投行机构以及会计、律师事务所等,并启动了对亚盛医药进行全面的调研、审计等程序上的工作。

在冬季裸泳的勇气

杨大俊说,相对于创办企业,自己更多是个科学家,因为他大部分时间与科学相关。“无论是与临床研究者打交道,还是与投资者、政府或媒体进行沟通和讨论,都是围绕科学本身,我们还是一个科学家的思维和做法。”但从杨大俊一路走来的经历看,他身上又凸显出更多企业家的元素和精神。不满足、勇气、毅力、挑战未知是从他讲述过去的故事中闪耀出来的一缕缕光辉。

还在读大学时他就共同创办了《家庭医生》和《中国医生杂志》,其中《家庭医生》在90年代最高发行量达每期500万份,其影响力排名全国前十。2003年身为美国大学教授的他,处于舒适区却选择在美国创业做创新药研发,彼时与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在圣地亚哥创办了美国亚生生物治疗公司,并敢于在几乎没有创新药生态土壤的中国建立研发中心。

2005年,杨大俊联合王少萌、郭明在上海投资建立美国亚生位于中国的研发中心,并很快组建自己的临床前团队。彼时在中国做药物研发的外企几乎没有。“我们一开始定位就是在中国做新药研发,所有的工作包括试验记录、SOP、专利申请等都按照美国标准来做。”当时这一动作引起了国际媒体关注,被认为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

但是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打断了这一切。“那两年大部分的生物制药企业如果没有现金流就融不了钱,再加上一些基金倒闭,整个行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2009年~2010年我们去J.P.摩根开会,投资人在一起不是谈投了哪个公司或哪个新技术,而是关闭了多少公司。”杨大俊回忆。

美国亚生公司总部最终决定关闭中国研发中心让他深感遗憾,看着自己花了4~5年带出来的研发团队即将被解散,这份不舍与心疼让杨大俊和团队有了在中国再创业的想法。

彼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也有中国,更为困难的是中国当时并没有真正的投资生物医药的风险投资,尤其是新药领域更是无人问津。但他毅然决然选择在中国成立本土的研发创新公司,带着自己原先的一帮团队在冬季的寒冷里裸泳。他的理由很简单:一是团队积累了几年,是个有实力、相对成熟的有价值的研发团队,丢了很可惜;二是能够沿袭过去的经验,继续与密西根大学实验室合作,继续把做了一半的东西做下去。

最难的时候亚盛的员工只能发一半工资。“那时候,我们承诺钱拿到一定再补给他们,也说你们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来。最后确实有个别员工离开,但大多留下来了。”

回忆往昔,杨大俊谈及作为一家公司CEO的压力时说:“成本也很厉害,租金、人员工资很快就让钱没了,资金的来源又不确定,谈了一堆投资人却并不知道结果是什么。可能谈了十个投资人,但没有人会投给你,同时又在不断烧钱,这是最大的压力,也是最困难的时候。”

杨大俊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他认为自己是个乐观主义者,总是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如果不是有这种坚定的信心或者乐观的精神,可能也确实坚持不下来,很多人早就放弃。”他总是看到更多希望。

好在,2010年初亚盛医药融到了第一笔钱,获得了国内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三生制药300万美元的“雪中送炭”。此后几年亚盛医药主要通过政府支持、仪器设备租赁、以及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生产服务等获得现金流。直至2015年8月,亚盛医药完成A轮共9600万元的融资,由元禾原点和元明资本领投,倚锋创投、元生创投和磐谷创投等基金跟投,进而带动了后续的融资。

虽然过去多年亚盛医药为了生存花费了相当多时间去处理非科学、非技术问题,但这就是创新和成长的代价,而正是对原创持之以恒的坚守与执着,才造就了杨大俊及其创业团队倾注多年精力的亚盛医药今日的阶段性成功。

和很多海归科学家一样,杨大俊曾有很多机会可以选择在美国继续做教授,过舒适的生活,实际上1995年他已是那里的教授,且在中国留学生中也是最早一波有自己实验室的独立PI。但几年之后,不满足现状、更愿意折腾的他又选择了创业,一路走来不断探索未知,不断挑战自己。

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自我是杨大俊从小至今一直保持的个人风格。“没必要看别人,不管是哪个行业,不管是政治人物还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艺术家,能够做得好,有独立的自我很重要。”杨大俊说。

8年风雨,杨大俊和他的团队为亚盛医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亚盛医药正迎着创新时代的曙光走向下一个发展阶段。

当然挑战犹存。如今公司发展对于临床开发和产业化方面的人才需求十分急迫,吸引更多有经验的人才到亚盛医药平台也是杨大俊当前的重要工作。同时随着更多的产品进入临床阶段,国内临床开发能力建设的薄弱是亚盛医药和很多做创新药研發的企业需要共同面临的难题,但这还需要时间来提高和改善。

在杨大俊看来,5年后中国的创新药将进入全新时代,标志是有中国的原创新药通过美国FDA批准全球上市,整个中国创新药生态系统也将更全面与国际接轨,杨大俊希望届时亚盛医药将成为其中的重要参与者。

推荐访问:激流 杨大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