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22 20: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质量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量用法的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药物依赖性等。临床常见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等各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毒副作用。同时,中西药联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引起急性中毒甚至造成死亡。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009-02

Clinical observation summary of adverse reactions medicine

YANG Kewei1, BAI Ming2, WANG Linlin2, FENG Li 2

(1.Vteran Cadres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2.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refers to the quality of the drugs passing inspection,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the amount of usage, there i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harmful drug reaction. Including side effects, toxicity, allergic reactions, and drug dependence. In clinical there are Qingre medicines, diarrhea medicine and so on, having varying degrees and different kinds of side effects. At the same time, joint us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inappropriately, can also have an adverse reaction caused by acute poisoning or even death.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s; Clinical effect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药物不良反应备受关注。化学药品由于毒副作用较大,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表现得较为突出。近年来,回归大自然的浪潮席卷全球,中药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许多生产厂家也纷纷打出“纯中药制剂,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广告。其实任何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药也概莫能外。因此,对中药的使用同样需要慎重。

1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概况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质量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反应[1],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药物依赖性等。相当一部分人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西药是有毒的,而中药是无毒的。其实,这种说法是十分错误的。中药的有毒、无毒就像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一样,也是药性的组成部分。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毒”的概念是广义的。认为毒性是中药最基本的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也就是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用之得当可发挥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则可以对人体产生损害,即现代医学所称的“不良反应”。确定有毒无毒的依据,总括各家论述主要有三点[2]:①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药主含有毒成分,如马钱子含士的宁碱。②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来自天然,一药中常含有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致使一些含毒中药在整体上并不显示毒性。③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无毒,超出则有毒。随着传统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有了更高的期望值,中草药、少数民族地方性用药、中药制剂研发日渐增多。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对机体产生的除治疗作用以外的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中药不良反应不仅在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也在于用药不当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可以说凡是药品,就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2 临床常见中药不良反应

2.1解表药

如麻黄、柴胡、桂枝、菊花等对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等以及某些致病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临床服用麻黄过量时,发生烦躁、失眠等中枢兴奋症状以及胸闷、心悸、口干、恶心、血压升高等副作用。少数人服用桂枝出现头晕、尿少、干渴、脉数等症状[3]。

2.2清热药

如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等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都有一定抑制作用;黄连、黄柏、黄芩、苦参等体外实验证明具有抗皮肤真菌作用,但黄连服用过量可有恶心、呕吐、气短、痉挛等反应,个别人可对小檗碱产生过敏反应,服药后产生皮疹、药热;黄芩苷肌注有低热和周身酸痛反应;金银花的有效成分氯原酸有致敏原性,注射给药可引起变态反应。

2.3泻下药

如大黄具有清火泻热功效,能抗菌、抗病毒,能抑制流感病毒以及乙型肝炎抗原;但临床服用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4]。

2.4祛风湿药

秦艽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但秦艽碱甲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时,过量可引起严重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2.5利水渗湿药

如茵陈和泽泻,茵陈对结核杆菌及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泽泻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临床上少数患者服用泽泻出现胃纳差、肠鸣等轻度胃肠反应;大剂量服用茵陈对肠道有轻微刺激作用。

(下转第73页)

2.6止咳化痰平喘药

矮地茶体外实验证明,其煎剂和浸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0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矮地茶所含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临床服用矮地茶对肝脏有轻度损害[5]。

2.7活血化瘀药

丹参体外实验发现,丹参醇浸液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但部分患者有消化道反应,静脉注射后可出现头昏、药疹等不良反应。

2.8中西药联应用的不良反应

中西药联合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引起急性中毒甚至造成死亡[6-8]。常见的有:乌梅丸、山楂丸等含有机酸的中药与碱性西药胃舒平、氢氧化铝、碳酸氢钠等同用,因酸碱中和使药性降低,甚至失去治疗作用。生地炭、艾叶炭等炭类药有强大的吸附作用,与四环素、土霉素等抗生素同用,可吸附西药,减少吸收,降低疗效。小活络丹、香连片、贝母枇杷糖浆等含有生物碱的中药,与阿托品、咖啡因氨茶碱、肾上腺素等合用时易增加毒性而出现药物中毒。杏仁、桃仁中含氰苷,与麻醉剂氯胺酮、镇静剂安定药合用,可过度抑制呼吸中枢并损害肝肾功能,导致不良后果。山楂丸、五味子糖浆等含有机酸的中药与溶解度较低的磺胺类西药同服时,在酸性尿中会加重尿结晶的形成,或引起血尿,损害肾功能。保济丸、江中健胃消食片等含有消化酶、酵母菌等多种有效成分,而土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有抑制微生物及酶的作用;若两类药同时应用,则抗生素可抑制中药中的微生物,并破坏酶的活性,且影响中药的疗效。鹿茸胶囊、人参蜂王浆、脑灵素等含有糖类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使糖原异生,减少机体葡萄糖的分解,使血糖升高;若与磺酰脲类降糖药同时应用则产生拮抗作用,降低疗效。牛黄解毒片等含钙离子的中药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同用,形成难于在肠道内吸收的络合物四环素钙,从而降低二者的疗效。丹参注射液与细胞色素C合用,因丹参酮含酸性成分,细胞色素C含铁的络合物,两者结合产生络合物而使药液浑浊,并发生沉淀,妨碍吸收,既影响疗效,又易造成身体的不良反应[9]。中西药复方制剂珍菊降压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此药中含双氢克尿噻,而双氢克尿噻有直接抑制胰岛β-细胞功能,抑制胰腺释放胰岛素,使血浆内胰岛素水平下降,血糖升高,从而加重糖尿病的病情。鹿茸、甘草含糖皮质激素,可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同时减少胃黏液的分泌,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若再与刺激胃黏膜的阿司匹林同用,可加剧和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紫雪散、救急散等中成药中含有朱砂,与西药溴化物、碘化物、亚铁盐等同服时,朱砂中的汞可被还原生成有毒的溴化汞、碘化汞等,可导致药源性肠炎[10]。

服用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是客观存在的。俗话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药症相符大黄也补,药症不符,参茸也毒”。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谨慎,切不可盲目服用,。

[参考文献]

[1] 梅全喜,曾聪彦.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7,18(12):881-884.

[2] 徐木根.影响中药使用安全的因素分析[J].传统医药,2003,12(8):55-56.

[3] 麻连荣.中药的不良反应特点引发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8):98-99.

[4] 李鹂,欧伟文,李毅,等.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54-256.

[5] 靳庆霞.理性对待中药不良反应[J].光明中药,2009,24(3):539-540.

[6] 杨瑛,苏喜改.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9,31(2):310-312.

[7] 杜利芳,李引红.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因素[J].医药导报,2004,2(12):976.

[8] 吕维红.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6,5(4):316.

[9] 孙克,汪文娟.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探析与预防对策[J].中成药,2009,31(6):112-114.

[10] 王慧.从医药患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对策[J]. 河北中医,2009, 31(2):310-312.

(收稿日期:2010-03-08)

推荐访问:不良反应 临床 中药 观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