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关于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在长期的研究中并未得出统一的结论。尽管学者从企业性质、规模等多方面对此进行了一定解释,但却忽略了二者关系也有可能受到企业所属行业的影响。旅游及相关服务业由于季节性经营、固定资产投资大等特点,冗余资源问题更为突出,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旅游及相关服务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探讨不同类型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流动性冗余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而低流动性冗余与企业绩效呈U型关系。
关键词:冗余资源; 流动性; 旅游及相关服务业; 企业绩效
处在转型经济环境中的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经营者总是面临两难的境地:是最大限度地积累各类资源以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还是尽可能地削减过剩的产能和人员以避免重复资源所导致的浪费?长期以来,理论界也从未停止过对冗余资源的探讨。无论是组织理论还是经济理论,在关于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问题的研究中,都未能得出统一的结论。冗余,究竟是企业经历动荡环境中的一种缓冲还是企业发展中的一种阻碍?尽管学者结合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企业性质等因素对不同的实证结果进行了一定的解释,却忽略了冗余资源也可能因企业所属行业差别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针对特定的行业背景对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及相关服务业①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由于季节性经营、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等特点,企业内部冗余资源问题更为突出。那么,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冗余资源对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又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在回顾与评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探索冗余资源与旅游企业绩效的关系,也是对回应前述问题的一种尝试。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有关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组织理论,如企业行为理论(Cyert,March,1963)、资源基础观(Barney,1991);另一类是经济理论,如资源约束理论(Baker,Nelson,2005;George,2005)、代理理论(Jensen,Meckling,1976)。尽管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发现,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的线性关系以及U型、倒U型、S型等非线性关系,但直至目前始终未能得出统一的结论(Davis,Stout,1992;Greenley,Oktemgil,1998)。在长期的研究中,学者普遍关注到不同类型的冗余资源可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却忽略了冗余资源的各种分类标准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会因为其行业特征而有所区别(Sharfman,et al.,1988)。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可能更为复杂(Tan,Peng,2003)。
1.1旅游及相关服务业企业的界定与冗余资源分类
关于旅游业囊括范围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旅游业往往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二是一些企业在成立之初的主营业务是旅游业,但随着业务的扩展和企业转型等,主营业务结构亦随之变化;三是多元化经营使更多的非旅游企业开始涉足旅游业,但并未成为主营业务;四是某些企业的主营业务项目(如影视城或拍摄基地等)也可能具备一定的旅游功能(刘立秋,等,2007)。事实上,旅游业并非一个单一的、孤立的产业(the tourism industry),而是由多种竞合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多个相关产业的集合(tourism industries)(Leiper,2008),或是由多个旅游支持行业(tourism support sectors)共同构成的旅游行业网络(the travel industry network)(Gee,et al.,1997;吴必虎,宋子千,2011)。这一思想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认可。吴必虎、宋子千(2011)认为,现代旅游活动由一系列公共或私营旅游企业支撑,这些行业又由一系列与旅游活动联系程度各不相同的相关部门组成,包括餐饮业、旅馆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金融保险业等。借鉴了上述研究思想,本研究未将研究视野局限于狭义的旅游企业,而是充分考虑了旅游支持行业对旅游活动的不可或缺性,以旅游及相关服务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目前,冗余资源的分类方式主要有4种。按其表现形式,分为财务冗余、人力冗余和技术冗余(Meyer,1982);按其可用性,分为可用冗余、可恢复冗余和潜在冗余(Cheng,Kesner,1997);按其稳定性,分为吸入性冗余和未吸入性冗余(Singh,1986);按其管理灵活性,分为高流动性冗余和低流动性冗余(Sharfman,et al.,1988)。也有学者根据研究需要结合多个维度对冗余资源进行分类,如按照冗余资源灵活度和资源稀缺度两个维度进行划分(Gee,et al.,1997;Voss,et al.,2008)等。国内学者也了借鉴上述分类方法,在中国情境下对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李晓翔,刘春林,2010;邹国庆,倪昌红,2010;李晓翔,刘春林,2011;刘冰,等,2011)。
尽管这些分类方法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应用,但大部分都是以制造业企业(Tan,Peng,2003;刘冰,等,2011)、高科技企业(Geiger,Cashen,2002;Lin,et al.,2009)为研究样本,忽略了冗余资源所发挥的作用可能会因企业所属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比如,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冗余资源主要表现为实物存货、生产设备、生产能力的闲置和过剩;对于服务性企业来说,企业所需要的资源通常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变化,所以对于实物存货的冗余程度要求不高,而对于人力资源(包括旺季时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员工培训需求等)的冗余、固定资产(如经营场所配备的设施等)的冗余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本文拟借鉴“按管理灵活性对冗余资源进行分类”的思想(Sharfman,et al.,1988;George,2005;李晓翔,刘春林,2011),将旅游企业冗余资源划分为高流动性冗余和低流动性冗余。其中,高流动性冗余资源的管理灵活较高,如现金、现金等价物等资源没有沉淀于企业内部,可以适用于较多情境,易于调配;而低流动性冗余资源的管理灵活性较低,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比如用于支付给员工的较高报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设施修理及维护费用、闲置的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