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铭记中华:传说与中华民俗

时间:2022-10-23 12: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铭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古老的泥玩具,蕴含着怎样的创生故事?剪纸艺术又由何而来?民俗寄托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情感?

中国人逢年过节家里都贴门神画,都买布老虎,买各种玩具,这些都是民俗、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我们还是先从故事讲起。

“伏羲盘古”与泥泥狗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伏羲的故事便是其中最为久远的传说之一。在河南淮阳,民间现在还制作一种名为“泥泥狗”的泥塑玩具,它造型古朴,具有一种原始图腾的韵味,“泥泥狗”的由来就与伏羲有关。

淮阳的泥玩具很多,各种各样,但有一个总的名字——“泥泥狗”。传说淮阳县古时称“宛丘国”,国王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儿。该地气候条件好,旱涝保收,百姓安居乐业。有邻国垂涎宛丘的富庶繁荣,发重兵围城。国王一筹莫展,急召众臣商议。不曾想,大臣们认为实力不济,再好的计谋也难以抵抗。国王非常生气,只得自己想出一个办法: 谁能在三日内退兵,就以公主相许。话音刚落,宛丘城外的蔡河上漂来一只大白龟,白龟上站着一只高大的黄狗。黄狗冲着城外围兵狂吠三声,只见天上飞沙走石,疾风劲吹,把敌兵一个一个全都吹到天上,然后又重重摔在地面,全部消灭。

之后,大黄狗叼着敌人首领的头颅进殿而来,把头颅往宫殿地上一扔,冲着宛丘国王大叫。人家是来要媳妇来了。公主在绣楼闻听此事后,哭成了泪人。这时,一老臣上前说:“我听说此狗颇有来历,只要将它扣于大缸之下,七七四十九天后,它会变身成人”。众人听后皆转惊为喜。三三见九,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但四十四天刚过,公主便急不可耐。天刚擦亮,她就披上衣服三步并做两步到了西厢房,想一看究竟。公主把缸掀起,就见霞光万道,瑞彩千条,屋里香气扑鼻。她定睛一看,看到一个非常英俊的青年的头,但后边的身子还是一只黄狗!公主惊声尖叫,国王与大臣们纷纷赶来。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众人商定,就叫伏羲。“伏”字,一个单立“人”加一个“犬”, “羲”是古代汉语的一个语气词“啊”的意思。伏羲,就是人和狗的结合(图1)。因为淮阳人敬重伏羲人祖爷,于是所有的玩具就叫做“泥泥狗”(图2),淮阳人又把它叫作“陵狗”,就是给人祖爷看守陵墓的陵狗。

据说,陵狗很灵,不仅能给全家人带来好运,还可以治病。所以,现在来伏羲陵墓前祭祖拜香的,包括台湾、港澳,也包括世界各地华侨,他们来的时候都要添把土,走的时候,都要挖一点土,然后用手绢包好,装到盒子里带回去,以作纪念。

伏羲女娲成亲与草帽老虎

草帽老虎,本是一个虎头上扣一顶草帽。传说上古时期,伏羲画八卦,畜养白龟。洪水泛滥之时,伏羲和女娲被白龟所救。他们坐着白龟,顺水漂到一座小山。所有的人在洪水中丧生了,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伏羲向女娲提出是否能够结合在一起。谁知,妹妹女娲坚决不同意,她指着天上东、西两面各一块云,说:除非这两块云合在一起。又指着山坡底下两块磨盘,说:除非地上两块磨盘也能合在一起。

话音甫落,天上的云就动了起来,东西方的云向一块合拢,而地下的磨盘也自动地滚到一起。云合了,磨盘也合了。此乃天意让他们兄妹成婚。成婚时,妹妹害羞,就用身边的蒲草,编了一只类似现在的扇子,遮住脸。

这个传说在汉代《风俗通义》、晋代《搜神记》,还有唐代《读异志》都有记载,被称为“古磨成亲、结草为扇”。在淮阳的泥泥狗当中就有这种玩具,一把小扇子盖住老虎的脸,俗话叫“扇面老虎””、“草帽老虎”(图3)。而在现实中,河流纵横、湖水丰盈的淮阳古陆,的确多次发现了白龟,像是对传说的一种佐证。

在我国古代各种习俗中,新娘子结婚时,都要盖红盖头。为什么要盖个红盖头呢?从哪儿传来的呢?有没有历史上的根据呢?很难说。所以中国的风俗习惯,若从历史上往前推都有一定依据,这都得益于咱们民俗文化的传承。人类用“草帽老虎”等民间艺术形式,让后人通过这些玩具和传说,记住祖先生活、繁衍、进化、发展的过程。

桐叶封弟、老子散丹与剪纸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剪纸。结婚要剪喜花,过年要贴窗花,老人诞辰要献寿花。剪纸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传说,周成王小时,与弟弟叔虞非常要好。一天,周成王对弟弟说,将来我要当了王,一定封你为最大的官。为表示说话算话,他随手捡起一片桐叶,到房里找来一把剪子,剪出个长方形的玉圭,以作凭信。经年之后,成王得继王位,成为周朝开国天子。他信守承诺,把弟弟叔虞封到山西的唐国。 而他剪过的那片桐叶,也被传说成最早的剪纸作品。

还有一则传说,道家学说的鼻祖、创始人老子得道成仙后,骑着青牛过函谷关,沿途看到百姓疾苦,于是他一路散丹。同时,他还用一种金箔纸,剪了好些牛,沿途散给,以补百姓畜力不足。现在民间还有歌谣,唱道:“正月二十三,老子来散丹,家家剪春牛,户户保平安”,算是对历史的一种铭记与传唱吧!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民间习俗、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图4)。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

我们的一切民间艺术都是依附着民俗的节日,民俗文化而生存的。民俗与民族精神的关联,其根本的在于民俗是民族文化生命构成的基本成分。一国一民族之所以有民俗,并不是那个族群的喜好。民俗与人俱来,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基因。

世界的经济越来越走向一体化,但是文化绝对不能够一体化。如果文化一体化了,民族就不存在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的价值不言而喻。尽管在中国,东乡跟西乡,十里不同俗,连做饭的做法可能都大不一样。但是,中华民族在大的方面是一致的,春节(图5)、祭祖、耍龙灯、耍狮子,习俗都是十分接近的。而在这文明的传承中,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无疑功不可没。

正月十五看花灯; 清明节里放风筝; 今天过节了,你得到你舅家去吧?明天是啥节气了,应该是闺女回娘家了,给娘家割块肉了吧?麦罢了,瓜果下来了,桃也好,李也好,弄一篮子,买点油馍,割一大块肉去看娘去了。每个节气都有固定的内容、固定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教育着人们孝顺父母,怀念祖先,继承发扬先辈精神。这都是积极的,正确的,不能丢掉。保护民间艺术已迫在眉睫,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世世代代都要有这种保护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维护咱们民族的尊严。

面对现代社会的日益进步和民俗本身所处的生存环境,请记住以下的话:“民俗本身就是人类在不同领域中形成的群体性代代相传的思考原型与行事方式。它具有对后继社会行为起规范化模式和思想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在现实中,它以衣、食、住、行等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情趣、风尚、习俗等无形的心意表象,通过口头、行为、心理的载体,沟通了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外一个历史阶段的连续和同一,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为人类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石(图6)。因而,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民俗传统,而只能在旧民俗传统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地改造。”

推荐访问:中华 铭记 民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