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内科对慢性支气管炎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整理收集我院收治的94名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研究,A组共有患者45例,这些患者的患病类型为痰浊阻肺型;B组共有患者49名,这些患者的类型为肾不纳气型;进行分组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发现,B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内科的治疗方式对慢性支气管炎可以取得较为显著地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都较为理想。
【关键词】中医内科;慢性支气管炎;痰浊阻肺型;肾不纳气型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328-02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系统疾病,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和化学刺激导致的支气管的一种变态反应,患者在长期呼吸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咳嗽”、“喘证”以及“痰饮”等症状。目前来说,由于这种疾病的特殊性,年龄越大的人越容易感染,所以治疗过程中更加应该注重对各种治疗方式的选择。就目前来看,采用西医疗法对这种疾病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笔者认为采用中医疗法可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笔者在对我院近期接诊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实验后,将实验结果统计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对所在医院近两年来的接诊的94例支气管炎患者的中医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这些患者均符合相关支气管炎患病症状和患病标准,这些患者就诊时均患有咳嗽、喘息等症状,清晨和夜间较为严重,白天有所缓解。
根据中医治疗对患病原理不同进行的患者分型,可以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A组共有患者45例,这些患者的患病类型为痰浊阻肺型,共同症状为明显的咳喘和胸闷表现,并且体温较低怕冷,这些患者在面色上看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灰暗,并且在咳嗽时痰多为白色或青色。诊脉发现这类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脉弦、滑、浮或者细等现象。患者患病年龄为45岁到72岁之间,整体偏高,平均年龄58岁。患者的体重在49-75公斤之间,平均体重60公斤。患病时间区间为1-8年,平均患病年龄为3.5年。男性患者为28名,女性患者17名。
B组共有患者49名,这些患者的类型为肾不纳气型,在临床上这类患者的症状表现为面色晄白,在呼吸过程中常出现呼出气体较多,吸气较为困难的现象,实际临床观察上常出现盗汗和小便频繁等现象。另外,据诊脉疗法进行脉相判断后,发现患者脉搏比较细弱,有虚浮表现。患病年龄为48岁到74岁之间,整体偏高,平均年龄为59岁。患者体重区间为50-78公斤,平均体重60公斤。患者的病程为2年到12年不等平均患病时间为5年。男性患者30名,女性患者19名。
在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进行对比和统计后发现,没有明显的影响统计结果的数据差异,所以可以对其进行观察实验对比,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实现对数据的真实有效反应。
1.2治疗方法在对A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根据其病理进行配方治疗,配方中药材主要有:法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15克、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0克、甘草6克。在对一些特殊患者的体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在治疗的药方中增加一些党参、黄芪;对于进食困难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炒白术、谷麦芽等药材;而对于容易出汗的阴虚患者可以适当的增加沙参、麦冬药材。
在对B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参蛤散合苏子降气汤的药方进行治疗,药方基本药材主要有:人参10克、蛤蚧10克、苏子10克、法半夏10克、前胡6克、厚朴6克、肉桂3克、陈皮6克、甘草6克。患有伴腰膝酸软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桑寄生、菟丝子药材;自汗、盗汗的患者应该适当增加黄芪、白术药材;患有较为严重的咳嗽症状的患者川贝母、杏仁药材。
1.3评价指标显效:在对患者进行固定的中医疗法的治疗后,经过观察,三个月之后,患者的咳嗽和喘息等症状基本上已经消失,或者得到明显缓解,而无任何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并且在对患者进行一年随诊发现无复发的现象,说明中医诊疗方式是相当有效。在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应该将总体效率和有效率进行分别统计。
2结果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发现,B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过程中,有关部门研究人员和医护人员应该注意该疾病的复发性和治愈难的特点,要实现对各種咳痰和喘息症状的控制较为困难,目前来看,西医治疗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愈后也容易复发。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注重辨证施治,肺为娇脏,易感受风、寒、湿、燥等外邪,致肺气受损、肃降无权。肺主通调水道,当肺气无以化津,则津聚成痰,痰浊滞留气道而阻遏气机,发作为咳嗽、咳痰、喘息。本病病位在肺,主要病机为肺气虚而致痰浊阻肺。治则以温肺化痰、降气止咳为法。如肺气不足日久,迁延难愈而损伤肾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如肾气不足,推动乏力,形成肾不纳气,喘息作矣。治则以补肾固本、纳气平喘为法。
痰浊阻肺型患者治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方中法半夏功擅燥湿化痰、止咳平喘,对痰多咳喘、痰饮眩悸有奇效。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被誉为“四时神药”。
肾不纳气型患者治以参蛤散合苏子降气汤加减,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肺益肾;蛤蚧补肺气、定喘止咳,二药合用,定喘止嗽之功效大增。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法半夏燥湿化痰、止咳平喘;前胡清热散风、降气化痰;厚朴燥湿化痰,对痰壅气逆、胸满咳喘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均可取得一定的疗效,其中痰浊阻肺型患者疗效具有更大的优越性,预后情况更好。这可能与肾不纳气型患者病程更长有关,其具体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亚东,张跃敏.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