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受整体形势走弱的影响,文玩市场降温明显,表现在核雕领域,一些通货、机雕作品受冲击较大。对现代核雕来说,或已沦为洗牌期。然而,对于那些名家核雕作品以及真正有创意、有艺术内涵的手工原创作品来说,又能否规避此次危机,于毫厘间雕镂出万千世界,走入精品时代?
由微温走向火热?
核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和高濂《燕闲清赏笺》就分别对明代核雕奇人王叔远和夏白眼的核雕作品进行过记载,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张衮《水南翰记》、周晖《续金陵琐事》、陈贞慧《秋园杂佩》等书亦有关于核雕的著述。
明代的核雕作品多是艺人在桃核和杏核上手工创作而来,从清代开始,出现了橄榄核和胡桃核的雕刻作品,橄榄核成为主流品种。那时的核雕技艺水平不断提高,名家辈出。
“历史上,作为一门精致的传统微雕艺术,核雕作品一直备受追捧,收藏对象也主要集中在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的层面。”须吟笙核雕艺术纪念馆馆长须曙耀介绍,据文献记载,清乾隆年间的核雕名家杜士元,每刻一舟索价50两白银,尚且供不应求。新中国成立后,核雕艺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等江浙地区和东南亚、港澳台地区,较历史上的影响范围有所缩减。
2006年前后,随着文玩热从北京、天津等地兴起,兼具材质和雕刻之美于一身的核雕艺术又重新回到了全国爱好者的视野,并在之后受到大力追捧,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有实力的创作群体和数量巨大的爱好者群体。核雕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把玩风潮,成为炙手可热的藏品。“应该说自2006年开启的这一轮核雕热,是核雕从地域走向全国,从高端走向民间,由微温走向火热的过程。”须曙耀表示,近两年来,受整体形势走弱的影响,文玩市场也降温明显,表现在核雕领域,一些通货、机雕作品受冲击比较大,然而真正有创意、有艺术内涵的手工原创作品还是供不应求。
从拍卖市场来看,核雕算是收藏杂项里的小门类,很少大范围出现,不过近年名家核雕作品的成交价有所攀升。比如2005年北京翰海拍卖中的“清湛谷生核雕先贤人物串”(108粒),以134.2万元成交,创下了当年核雕拍卖的最高纪录;2006年天津文物公司拍卖的“清核雕人物串珠”(54粒)以 16.5万元成交;2012年北京保利秋拍,清中期核雕十六罗汉手串成交价20.7万元。
因存世稀少,目前明代核雕极少现身于拍卖场,反而一些清代核雕作品时有上拍,价格较高。须曙耀坦言,以往核雕作品主要作为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多在宫廷和官宦人家流传收藏,由于器物小且保养难度大,再加上近代几次波及全国的战乱动荡,使得这些不易为人察觉的微雕艺术品严重流失遗落,所以明代及明代以前的核雕作品出现在收藏品市场上的几率极小,也就显得极其珍贵,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收藏品市场对核雕艺术认知度的再次提高,核雕拍品成交价格屡创新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刀尖上起舞的手雕艺术
从收藏领域来说,核雕从属于竹木牙角类,这一类收藏品相对而言以小器居多,更多以单籽、串珠、手串类的形式存在。
在须曙耀看来,由于自身材质的保养,收藏和流传的难度很大,真正流传下来且具备一定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器型完整的老核雕作品很少。这些表现在收藏品市场上就呈现出历史藏品少、品相完美少的“两少”现象。至于当代核雕,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真正能够体现一定工艺价值,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精品之作依然数量有限,这是核雕人才成长周期长、雕刻难度大的因素。
一般来说,核雕艺人多选择于橄榄核、桃核、核桃、杏核、枣核等果核上进行创作,题材丰富,做工各具特色,但是并非所有的核雕作品都具有收藏价值。
在收藏核雕作品时,须曙耀表示,虽然核雕作品的材质,特别是橄榄核的大小、品种对核雕的价格有一定影响,然而,核雕作品的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工艺上。目前核雕作品主要在橄榄核和桃核上进行雕刻,核的大小、纹路、内部分瓣等特点,都决定了核雕是一门在刀尖上起舞的艺术,恰恰是诸多限制因素,更加考验了雕刻者的巧妙构思和深厚雕刻功底。
而判断核雕价值的高低,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应遵循是否手工原创、造型是否巧妙、刀工是否精细、神韵是否灵动、创意是否独特等五方面的标准。
近10年的市场火爆之后,玩家在核雕收藏中已经日趋理性,如果说艺术风格上各有所爱的话,那么受市场和藏家欢迎的作品,须曙耀认为,一是必须为手工原创作品,只有雕刻者本人手工创作出的作品才具有收藏性,否则就会被代工、机雕之类的不良手段蒙骗,丧失收藏的意义;二是必须体现一定的创新能力,同一作者的同一题材作品,在不同时期只有不断的改进、创新,于继承的基础上发掘新的艺术特点,才能避免审美疲劳,进而推动整个艺术门类的进步;三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工艺性,这样才能完成在橄榄核或桃核上的雕刻,而作品的布局构思、细节刻画、神态表现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才能达到意、形、刀、材的浑然一体。风景器物题材的作品要看它细微之处是否刀工流畅、刻画细腻、构图巧妙,人物题材的作品就要看线条、比例、肌肤、手部、面部、神态的综合处理。
走专业化、精品化、理性化方向
目前可以说是核雕行业从业人员比较多的时期,但是真正能够传承核雕艺术精髓的核雕传人依旧很少。核雕的工艺要求极为苛刻,业内人士坦言,这或许会导致很多精品不能轻易流入收藏市场。
“这既是艺术学习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核雕艺术稀缺度的体现。核雕艺术的学习主要还是靠师徒相传,口授手传的方式进行,却也存在培养周期长、成才见效慢的问题。一名合格的核雕艺术传人,除了要具备一般雕刻所需的美术基础外,还要有特别好的眼力、强劲的指功、异于常人的耐力和毅力,这些都是在短期工作室模式的突击培训中难以实现的。”在须曙耀看来,由于真正顶尖的核雕雕刻者的稀缺,造成了高端核雕作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出现在收藏市场的几率自然要低一些。然而随着核雕爱好者的审美层次的提高,对收藏作品的要求也必然越发严谨,今后的核雕市场必然会进入精品时代,通货和低端作品的出货速度将进一步放慢,而高端核雕精品将会持续走强,市场需求的变化将倒逼核雕从业者尽快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准,进而推动核雕艺术的长足发展。
但不能否认,现在市场上还充斥一些代工和仿造名家的核雕作品。对于分辨其中的真假,须曙耀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首先,应该看雕工而不是看落款。核雕作品的收藏价值还是集中体现在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工艺性上,脱离了这二者,盲目地追名家、追落款,就容易给代工和仿品可乘之机。其次,要从多看多学入手。如果想要收藏某位雕刻家的核雕作品,一定要对这位雕刻者的代表作品、艺术特色、造型特点以及基本价位有充分的了解,不要盲目入手,不听故事,不贪便宜。最后,还是要挑选能够长期经营、口碑好、信誉度高的商家,减少中间环节,将买到代工、仿品的几率尽量压到最低。
有业内人士表示,其实核雕收藏市场尚未真正启动,价值还没完全体现出来,未来核雕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而对现代核雕来说,如今为洗牌期。一个行业从无人问津走到巅峰,又慢慢回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核雕艺术积蕴百年,一朝发力,借势而起自然成就燎原之势,经过近十年的爆发式增长,名家佳作辈出,须吟笙、钟年福等老一辈核雕大师留下的艺术精髓也得到传承发扬,多门类雕刻人才转战核雕行业,各种艺术的交融将推动核雕工艺迅速提升。”须曙耀认为,未来的核雕产业必然朝着更加专业化、精品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坚持手工,坚持原创,坚持诚信必将成为行业主流,弄虚作假、坐吃山空、不思创新必将在这一轮核雕行业大洗牌中被清洗淘汰。
业内人士亦坦言,调整好心态很关键,“现在的核雕市场处在一个不平静时期,应该将高低端作品区分开进行把玩,收藏,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