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障碍的相关因素及心理护理

时间:2022-10-23 18: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心理问题和护理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收治的4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进行心理问题评估,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并观察护理效果。结果46例患者中出现异常心理状态40例占87.O%,其中焦虑30例占75.O%,抑郁23例占57.5%,内疚20例占50.0%,恐惧14例占35.0%,悲观9例占22.5%。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心理恢复正常18例占45.0%,心理状态好转20例占50.O%,无效仅2例占5.O%。结论:针对性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而减轻病痛,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46-02

尿毒症是各种进行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阶段,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尿毒症发病率与日俱增,已被人们视为“第二癌症”[1],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进步,维持性血液透析在尿毒症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成为重要的尿毒症替代疗法[2]。但尿毒症患者在长期透析治疗中,由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个人素质等因素影响,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障碍,其后果不仅使免疫力和生活质量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引发透析并发症[3]。因此,加强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I临床意义。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进行心理问题分析并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45.4±2.3)岁,其中24~40岁22例,4l~60岁20例,>60岁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时间0.5—5.0年,平均(1.6≥0.3)年,其中血液透析时间<1年15例,≥1年31例。致病原因:糖尿病肾病1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高血压肾病7例,多发性肾囊肿3例,梗阻性肾病3例。

2 心理障碍的相关因素

2.1 低血压 主要原因为长期的贫血、超滤过量、速度过快引起的血容量下降,发生率在30%左右,典型的症状是恶心、呕吐、脉搏加快、血压正常或有下降偏低现象。患者早期主诉头晕、眼花、出冷汗,继而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搏细速不能支持。严重者可以出现晕厥、意识障碍,本组10例出现血压下降<80/50mmHg,其中2例出现晕厥。

2.2 透析失衡综合征 主要原因是血液中的溶质浓度急速下降,而脑细胞、脑组织中的血脑屏障未能及时的清除,使血液和脑组织产生渗透压差,大量水分进入脑组织,造成脑水肿或脑脊液压力增高,其中8例有恶心、呕吐、血压增高、头痛、肌肉痉挛等症状。

2.3 血液透析不充分 因经济的原因血透的周期减少或中断,并发症的出现。干体重测量不准确,导致患者透析不充分而引起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本组5例出现心包炎,心包积液。其中2例伴心律失常。

2.4 营养不良综合征 血液透析患者热量消耗多,蛋白质摄入不足及消化吸收能力差,出现低蛋白血症。血液透析过程中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的丢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出现贫血现象,面色苍白,全身无力,致使患者感到不能支持的乏力现象。

2.5 心理相关因素 赖以生存的漫长的血液透析生涯及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使患者心理上、生理上承受较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学习。社会、家庭、经济压力之大,更使病人感到悲观、失望。患者经常表现在暗自流泪、叹气、愁眉不展,血液透析是长期治疗手段。高额的治疗费用,家庭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导致家庭纠纷发生,常给患者带来轻生念头。

2.6 其他相关因素 由于血液透析而引起饮食习惯的改变(如必须控制饮食和进水量)。在透析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难以接受,多次静脉穿刺引起局部静脉炎,或因穿刺失败造成血肿,由于长期患病缺乏社交和精神寄托,患者常产生孤独、失望的心理状态。因此,针对这些心理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3心理护理

3.1焦虑。尿毒症患者多病程长,病情重,需长期不问断血液透析,反复承受病痛折磨,对治疗效果顾虑重重;加之血液透析医疗费用昂贵,经济的压力使患者渴望尽快康复,引起患者焦虑。医护人员应主动沟通,耐心倾听焦虑烦躁的原因和心理需求,针对性讲解尿毒症和血液透析的有关知识,强调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和预后的不良影响,使患者正确认识与对待自己的疾病,保持其良好的心态。

3.2抑郁。抑郁患者血液透析时间均≥1年,随着病程延长,并发症增多,疾病呈进行性加重趋势,患者长期情绪低落,内心长期承受血液透析时反复的穿刺疼痛,十分痛苦。医护人员应注意情绪变化及异常言行,以诚恳的态度解释和劝慰,组织血液透析效果好的患者与之交流,鼓励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以阻断持续的负性心理和减轻内心痛苦体验。

3.3内疚。本文尿毒症血液透析人群年龄分布以中青年段为主,患者多处于创业和家庭支柱角色,而长期患病后丧失劳动力,反而成为家庭沉重负担,从而感到自责内疚。医护人员

应鼓励患者子女、朋友多探望、陪伴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尽量满足其身心需求。

3.4恐惧。多数为初次血液透析患者,文化程度较低,对疾病的认识以及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缺乏,疾病本身疼痛剧烈、病情危重,对患者产生强烈心理刺激.产生巨大恐惧。医务人员

应用和蔼、亲切的语言详细介绍血液透析的科学原理以及各种血液透析机器的安全性、可靠性,提高血液透析穿刺技术,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增加信任感与安全感。

3.5悲观。随着血液透析次数增加,患者痛苦体验加剧,加之病情不断加重,各种并发症不断出现,使患者对病情感到悲观、绝望,甚至抗拒或放弃治疗。医护人员应提高患者对自我

生存价值的认识,适时表达同感心,使患者产生舒畅、释然和满足感,树立战胜疾病和回归社会的信心。

5讨论

血液透析通过弥散原理清除体内肌酐、尿素氮等小分子毒素,是尿毒症患者最常用、最重要的血液净化方式[5]。有研究报道,目前全世界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依靠血液透析疗法维持生命。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期逐步延长,如何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最大愿望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热点。心理障碍与疾病密切相关,可使病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本研究发现,87.O%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悲观、恐惧等异常心理状态,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我们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结果显示,45.0%的心理异常患者心理恢复正常,50.0%心理异常患者心理状态好转。由此可见,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而减轻病痛,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乔爱民。杨秋海,菜雅平.尿毒症患者首次血液透析前的心理干预.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293·294.

[2] 杨贺平,唐永军,冯连秋,等雏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观察.山东医药,2009,49(2):108.109.

[3] 吕程,田淑侠.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与健康指导.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 1):91.

[4] 童俊容,张虹,王寅,等.维持性透析患者残存肾功能与营养状态的关系.中国血液净化,2006,5(9):667-670.

[5] 林海英,陈小珍,迟雁青,等.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血液透析病人死亡原因分析.临床荟萃,2005,20(6):316.

[6] 林玉婵,陈风葵,江丽屏.尿毒症合并精神障碍的分类及护理.南方护理学报,2005,10(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