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猪渗出性皮炎是由于感染猪葡萄球菌而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猪主要症状是全身存在油脂样渗出物,干燥后形成痂皮并发生脱落,甚至会造成脱水和死亡等。通常是3—50日龄的仔猪容易发病,有时育成猪也能够发病,症状严重时死亡率能够达到90%左右,耐过仔猪缓慢恢复,且会变为僵猪,应加以防治。
关键词:猪;渗出性皮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5-0120-01
1 流行病学
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抵抗环境的能力,一般血液或者干燥的脓汁中的菌体能够生存2~3个月,在80℃高温下作用30 min才可被杀灭,但煮沸时会使其快速死亡。另外,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消毒剂的能力,常用的消毒剂都能够将其杀灭。此外,该菌对红霉素、青霉素、磺胺类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但容易形成耐药性,通常治疗效果不佳。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即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且猪群通常呈散发,发病率通常在2%~5%范围内,猪场饲养环境卫生较差时的发病率大约为10%,且死亡率低,但猪群没有免疫力时的死亡率能够高达70%左右。主要是l—5周龄的仔猪容易发病,但强毒株还能够使更大的猪发病。患病仔猪康复后会导致其生长速度明显减缓,给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发病初期,患病仔猪体表皮肤发红,很快体表皮肤会渗出油脂样黏液,并呈黄脂色或者棕红色,其中比较严重的是脸颊、肋部以及腋下,3~5天之后全身每个部位都会渗出油脂。精神萎靡,被毛粗乱,往往堆挤在一起。患病仔猪症状较轻时,皮肤渗出物往往会同体表脱落的坏死组织和空气中的粉尘混合在一起,往往会在鼻梁、脸颊、口部、四肢腋下、后背等处出现黑色结痂。个别病猪会表现出空嚼、磨牙、口吐白沫,呼吸困难,四肢关节发生肿大,出现跛行以及角弓反张等。如果患病仔猪症状严重或者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会发生败血症以及脱水等,并会快速死亡。
病死猪尸体脱水、消瘦,肠壁变薄,肠道空虚;外周淋巴结发生水肿,部分伴有腹膜炎、胸膜炎以及心包炎;肝脏呈土黄色,质地变脆;肾脏和脾脏略微肿大,少数会发生化脓性肾炎的病变;关节液变得混浊,并混杂纤维素性渗出物。3 实验室诊断
細菌学检查。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患处皮肤、脏器以及淋巴结直接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呈葡萄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由此初步判断为葡萄球菌。无菌条件下取以上病理在普通肉汤或者血平板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下进行18~24 h培养,之后挑取疑似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另外,也可以将病理在选择性指示琼脂上接种,能够更容易从其中分离得到葡萄球菌。
血清学诊断。主要是制备表皮脱落毒素的单克隆以及多克隆血清来进行血清学试验。可进行凝集试验,常采取玻片法在玻片上将1滴待检菌与1滴含有标准单克隆的血清充分混合,观察两者是否发生凝集。也可进行免疫扩散试验,即在中央孔添加使用量的标准血清,而周围孔添加等量的待检菌液,观察是否出现沉淀带。也可采取ELISA法,即挑取待检单个菌落接种于液体培养基内进行过夜培养,接着取上清液,并选择标准抗原作为阳性对照,将添加试剂的ELISA板放在4℃条件下进行过夜处理,之后添加一抗(即标准的阳性单抗血清),再添加二抗,最后添加底物显色。
4 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取等量的百毒瘟(黄芪多糖注射液)和氨苄仙混合均匀,按体重肌肉注射o.2 mL/kg,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10—20 mg/kg丁胺卡那注射液,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5 mg/kg 2.5%氧氟沙星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另外,猪群饮水中按每升添加50 mg氧氟沙星或者恩诺沙星,混合均匀后饮用,连续使用5天。患病仔猪可浸泡在0.1%高锰酸钾溶液中,适宜控制在1—2 min,头部病灶可使用浸有高锰酸钾溶液的药棉清洗,接着擦干、晾干,最后涂擦龙胆紫。一般来说,病猪在发病初期且病灶数量少时直接涂擦龙胆紫可能有一定疗效。患处皮肤可涂擦由1L植物油和50 g新霉素组成的混合剂,注意每次用前必须彻底摇荡而形成质地均匀的混悬液,或者通常含碘的消毒剂,如特碘、碘伏、百菌消等。在涂擦药物时要确保仔细,以使药液能够渗入痂皮直接作用皮肤,且全身都形成痂皮时要划分成2~3个区域,每天在一个区域涂药,依次涂药。
加强饲养管理。产房必须采取严格的“全进全出”制,且母猪进入床之前要确保清扫干净,并使用按1:300倍稀释的消毒剂护康(月苄三甲氯胺)进行1次喷洒消毒;干燥后按每1000 mL水添加lg水线通(二氯异氰尿酸钠粉,含40%左右的有效氯),混合均匀后再进行1次喷洒消毒;最后再按每立方米使用1~2 g烟雾克星(三氯异氰尿酸烟熏剂)进行24 h熏蒸消毒,之后经过2天的空置才允许待产母猪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