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4年12月,沛县某猪场发生一种以急性的出血性渗出性肺炎、胸膜炎和慢性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特征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和病死猪剖检初步诊断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遂采取隔离、药物防治等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一、发病情况
该场存栏育肥猪960头,饲养在5栋猪舍的100个栏中(每栋猪舍有20栏,每栏面积15米2左右,饲养育肥猪10头)。主诉:“猪先是干呛(干咳),没几天就大批发病,有的无症状突然死亡,有的受到惊吓后死亡,个别的出现短暂的腹泻或呕吐。患病时间长的猪全身皮肤苍白。”笔者观察发现,患猪体重多在50千克以上,每栋猪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但是发病率差异很大,其中实墙隔栏的3栋猪舍(见图1)内只有个别栏发病,发病率低且症状轻微,总发病率15%左右;而隔栏是钢管焊接而成的两栋猪舍(见图2)未进入就能听到个别猪响亮的干咳声,进入后可见每栏猪都有发病,大群猪拥挤而卧,多呈俯卧姿势,少见侧卧,个别呆立或呈犬坐姿势,发病率高且症状严重,总发病率85%左右。
二、临床症状
患猪表现眼睑低垂、倦怠、呼吸困难,有时咳嗽。卧地猪咳嗽时,整个身体剧烈颤动。个别重症猪双侧鼻孔流出暗红色血液,口角有含血泡沫(见图3),腹式呼吸并有响亮的呼噜声。严重病例由于心衰血流不畅,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很快死亡(多在发病后24~36小时)。
患猪体温多在40.5~41.5℃,有的体温正常或偏高,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个别猪发生关节炎或不同部位出现囊肿,这种情况可能是急性期过后转为慢性所致。
三、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发现主要病变在肺脏和呼吸道,喉头充满血样液体,胸腔积液,多数病例胸壁可见出血斑点。双侧性肺炎,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紫红色的坚实、轮廓清晰的病灶且与正常组织界线分明,有时病灶覆盖纤维素、边缘模糊(见图4)。慢性型肺脏特别是膈叶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周围包裹有较厚的结缔组织(见图5),结节有的在肺内部,有的突出于肺表面,病程长的出现干酪样病灶或空洞。有的肺表面附着的纤维素与胸壁或心包粘连。
四、治疗
治疗要遵循“及时、有效”的原则。
1. 个体治疗。该病例主要采用氟苯尼考注射液(规格为10毫升:1克)肌内注射,0.2毫升/千克体重,1次/天,连用3天;也有的用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规格为10毫升:0.25克)肌内注射,0.2毫升/千克体重,1次/天,连用3天。
2. 群体治疗。①拌料和饮水。阿莫西林按15毫克/千克体重混饲,2次/天,连用7天,剂量减半后再用7天;同时每100千克水中加入本品10克,供猪自由饮用,连用7天,剂量减半后再用7天。②喷雾疗法。在以上用药基础上采用泰乐菌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雾化给药,1次/天,连用5次,取得了较好疗效。
经过上述治疗,除3头急性患猪死亡、6头重症猪淘汰外,其余猪两周后回访时均痊愈。
五、预防
预防措施主要是注意环境卫生和进行患猪隔离。
建议该猪场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措施,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证供给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从非疫区猪场引进种猪,防止引进带菌猪,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尽量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患猪和带菌猪是传染源,因此发现猪患病后应立即隔离治疗或无害化处理。该病病菌主要存在于感染猪的鼻液、扁桃体、支气管和肺脏等部位,随呼吸、咳嗽、喷嚏等途径排出后形成飞沫,经呼吸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车辆、器具以及饲养人员的衣物等间接接触传播。实践中,我们发现猪舍采用实墙隔栏的比采用钢管焊接隔栏的发病率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