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1例

时间:2022-10-23 19:00:06 来源:网友投稿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西医称膈肌痉挛,俗称"打嗝"。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或正气亏虚,导致气机不利,胃失和降,从而致胃气上逆而呃;现代医学认为是膈肌受理化刺激使膈神经异常兴奋,而产生难以自抑的阵发性痉挛。笔者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病案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实录如下。

1临床资料

曾某,女,54岁。2014年2月26日初诊。主诉:呃逆不止4d。病史:患者于4d前因家庭琐事与丈夫争吵, 情志不舒, 遂致呃呃连声, 始则发作较轻,未做特殊治疗,后渐渐发作频繁,甚至连续发作,口服胃肠道药物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刻诊: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面色晦暗,全身乏力,胸胁、腹部胀闷,纳呆,反酸,心烦,夜寐不宁,大便干结,1次/2d,舌淡,苔黄腻,脉弦。中医诊断:呃逆(胃虚痰阻);西医诊断:膈肌痉挛。据证分析本病机为胃虚肝乘,肝郁痰滞, 胃失和降; 治法: 疏郁涤痰, 降气止呃。

2治疗方法

2.1针刺取攒竹(双侧)、风池(双侧)、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双侧),攒竹穴沿眉头凹陷斜刺0.5寸,风池穴向咽喉方向深刺1.0~1.2寸;内关穴直刺0.8~1.5寸,以针感向胃所在位置方向传导为佳,用高速捻转方法进行强刺激,并嘱患者配合深呼吸和憋气,三穴捻转均持续2 min以上,用泻法,针刺强度要以病人的耐受为度。太冲向行间透刺1.5寸;足三里直刺1.0~1.8寸用中强度刺激,平补平泻。均留针30min,1次/d,7d为1疗程。

2.2中药以旋覆代赭汤加减。处方:旋覆花(包煎)20g,赭石、生龙骨、煅牡蛎(均先煎)各30g,郁金15g,桅子15g,党参30g,姜半夏20g,大枣15g,生姜3片,炒酸枣仁20g,厚朴15g,甘草6g。1剂/d,水煎服,200ml/次,1次/d,7d为1疗程。

3 结果

经过1次治疗后呃逆减轻,4次治疗后呃逆停止,继续针刺2次,并嘱将剩余1剂中药服用,巩固疗效。4w后随访未复发,患者对疗效非常满意。

4讨论

现代医学证实呃逆是由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收缩运动引起的,它是由神经反射引起的继发性动作,其反射弧经过第3、4髓颈节,主要是受到延髓呼吸中枢的控制。当外周刺激时,迷走神经或膈神经的感觉纤维传入中枢, 或者中枢疾病促使膈神经的运动纤维的传出冲动增加,均可引发呃逆[2]。

经辨证分析本病证属中医"呃逆"范畴,治当解郁涤痰, 降逆止呃。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面部,在眉头凹陷之中,眶上切迹处。该穴深层有面神经额支与颞支,通过面神经始于延髓脑桥沟,当刺激攒竹穴时,通过面神经不仅能够调节延髓的呼吸中枢,还能直接使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兴奋,加强并改善高级中枢对下级中枢调控,从而经过神经反射,抑制了迷走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而抑制膈肌痉挛,达到治呃逆的效果。针刺攒竹穴能够清泻膀胱经之热,降逆胃气而止呃逆。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经穴, 系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阳维脉系诸阳经,肝与胆互为表里, 故针刺该穴有舒肝解郁、平肝降逆之效;此外,头为诸阳之会,攒竹穴与风池穴均位于头面部,故强刺激攒竹与风池穴,并延长留针时间,能够有效的带动诸阳之脉。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且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针刺该穴有镇静止呕,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畅通三焦气机之功效;太冲穴可以疏肝理气;足三里穴可以和胃降逆。患者中年女性,脾胃素虚,加之其肝火亢盛,乘以脾胃,旋覆花辛苦性温,下气消痰,降逆止呃;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于平镇冲逆,可助旋覆花降逆止呃;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散结,降逆止呃;党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以补胃虚,并助已伤之中气得以恢复,且可防止金石之品伤胃之弊端;在此基础上加用生龙骨、煅牡蛎,其质重善降;另加酸枣仁宁心安神;厚朴下气宽中,消积导滞;郁金、栀子解郁除烦,几药同用以改善诸症。通过此医案,笔者认为针药结合在治疗顽固性呃逆上起到了极大的协同治疗作用,针灸起效快,中药可巩固其疗效,两种方法合用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20-221.

[2] 韩肿岩, 丛志强, 唐盛孟.神经病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16.

编辑/许言

推荐访问:呃逆 顽固性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