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适应现代医药卫生事业对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需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需求结合起来,合理设置药学专业相关课程,推动和促进药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43-03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调整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教育部2015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必须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时期,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科,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以发展的理念看待目前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长期以来,药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特点,一直沿用“化学—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忽略了对学生执业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养成。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一些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在校学习大量的化学方面课程,造成了重化学而轻医学的教育框架,使学生往往过分侧重于对化学类知识的学习,忽视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而大多数化学课程与中职药学学生毕业后工作关系不大。这种课程体系越來越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没有从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工作胜任方面考虑,课程体系偏重理论性,没有体现应用性,严重脱离了人才培养方向。一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跟不上,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训练和培养,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因而,必须以创新观念改革药学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用创新的理念,建立与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制药企业、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医药公司等单位,从事药品生产、检验、营销和调剂,药品贮存与养护,药品分类管理,处方审核与调剂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药学基础理论知识,这决定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建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仅要有药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药学人才培养质量,药学专业需要根据药学专业培养人才的特点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对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依据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注重对药学专业人才岗位能力的研究,开发实用型及先进性的药学专业课程,对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基本形成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三、利用药学专业特色,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物化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药剂学基础、药理学基础、中医药基础、药物分析技术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临床学基础、常见病用药指导。
课程设置应坚持“厚基础、技能高、重实践、素质优”的人才培养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多设置实用价值高的课程,力求使学生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具备本专业要求的能力,以“必需、够用”为基本出发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渗透,改变传统“化学—药学”培养模式,调整医学、药学等相关课程比例,创新、修改课程内容,在专业基础教学中,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对所学知识的要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针对目前化学课程占比重大、而实际工作中实用性小的现状,适当减少化学课程中的一些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反应机制方面课程的设置,调整和增加一些临床医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合理用药的教学课程。
由于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医院药房、社会药品已经普遍使用了计算机和药品调剂软件系统,药剂人员的药品调剂工作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工作逐渐转向处方审核与分析、临床药品合理使用、用药咨询和指导等方面的脑力工作。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药理学和临床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化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多,临床基础知识相对较少。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精简与化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与药学密切相关的临床医学的内容,压缩减少一些实际工作不实用的课程内容和学时,多设置一些能加深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增强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根据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工作实际能力要求,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按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课程设置的基础,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操作能力。
课程体系要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提高教学质量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药学专业特色、教学目标,就业单位工作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要求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和合理设置,即能使学生掌握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要求调查研究发现,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药物分析》等5门课程,是药学专业不同领域就业都需要的课程,可以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核心课程。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要对课程中重点知识及时调整,改革专业培养目标与主要课程设置相对应,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对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四门课程进行合并与整合,课时数由原来的570学时减少到370学时;增加临床医学类知识,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将《药理学》从76学时调整为120学时,合理用药方向课程的学时数由原来的268学时增加到320学时,《药剂学》课程由原来的126学时减少为98学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有关执业药师考试知识,为学生参加执业药师考试奠定理论基础;近年来国家对医药行业大力推进“GMP、GSP认证”管理,要求所有制药企业和药品销售企业必须通过“GMP、GSP认证”,在课程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GMP、GSP认证”的相关知识。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性、应用型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药学专业建设中,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仅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方式,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医院、工厂、药检所等部门的实践工作中去,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专业教师到医院、生产、经营一线接受技能培训学习,进行专业实践和顶岗实践。聘请药学行业专家或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专业课程教学,通过从其他一些医学院校、医院采取招聘、引进和在职培养等方式,优化和充实教师队伍,注重引進高水平人才,大力培养药学专业“双师型”骨干教师,不断促进药学专业骨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五、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实践技能操作水平
实践教学是培养药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直接手段,学校应该建立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在课程体系中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延长实践教学课程的时间。针对药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要求,实验教学要压缩验证性、模拟性实验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技能,强化操作技巧,提高专业综合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建设固体制剂实训室、模拟药房、用药咨询台等项目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常见疾病用药指导、药品调剂、处方审核与分析等相关内容的模拟训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模拟仿真的职业环境下实训,亲身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
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安排学生到药品营销、医院药品调剂和管理等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增加学生对医药生产、销售、使用全过程的认识,培养和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使学生零距离接受企业生产实践和临床锻炼,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不同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毕业以后迅速进入工作岗位,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药学工作者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课程设置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要紧扣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结合药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和特点,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与医药企业单位之间的合作,注重药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能的相互联系,积极培育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以培养能力为原则合理设置课程,构建与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现代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
责任编辑:谢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