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床药理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药学与临床的桥梁学科,无论对于医学教育还是药学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药理学发展历史不长,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形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如何提高《临床药理学》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概括总结,和大家共勉。
关键词:临床药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新兴学科,是联系基础与临床、药学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医学生了解如何更合理地应用药物,也可以使药学生了解如何设计开展新药临床研究,研发更为安全有效的新药;使医学生、药学生全面了解个体化用药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进行医药学实践。临床药理学发展历史不长,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形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
大学视培养人才为其根本使命,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目前国内大学教学备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如何提高《临床药理学》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点心得体会,和大家共勉。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1.根据授课对象明确教学目的。每一位大学教师都非常明确对于学生长期的教学目的:即大学是为学生进行职业准备的摇篮!而这一长期教学目标是要通过每一个短期教学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的。关于短期的教学目的,单就这一门课来讲,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进行确定和调整。我们授课对象的专业可能是医学、药学或护理学,授课对象的层次可能是本科生、研究生或继续教育生,因而他们的基础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等就会有较大差别;培养目标也就不尽相同。因而,我们会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背景知识的不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要点。例如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这一章,如果授课对象是医学生,关于抗菌药物耐药性这个问题,就会着重讲解“主要致病菌对各种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率及发生环境”、“发现细菌耐药后,如何换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如何正确合理选择抗菌素,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这些问题;而面对药学学生,则要着重介绍“各类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如何根据已知的细菌耐药机制,通过结构改造或成分改变研制新的抗菌药物,解决耐药性问题”,同时也要针对“如何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这一重要医药卫生问题进行讲解。更进一步的,再根据医学生、药学生的不同层次,对各部分内容需要掌握的程度进行细化和调整。
2.充分备课。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三尺讲台作为教师的舞台,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并结合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将自己在该学科领域获得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融会贯通,才能创造出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知识立体的崭新课堂。基于这样的目标和追求,多年来,我们在备课时除了以赵香兰、黄民教授主编的《临床药理学》作为基础外,还参阅了国内其他多位教授如王永铭、李家泰、徐淑云等主编的不同版本的《临床药理学》教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刻理解和领会知识点,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语言;同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框架,从而使课堂讲解条理清晰、层次清楚、事半功倍,受到同学的欢迎和好评。比如在讲授遗传因素与临床用药这一章时,针对药学本科生,我们除了根据赵香兰、黄民教授主编的《临床药理学》,讲解了基因多态性可以通过改变代谢酶、转运体、受体的表达影响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之外,还根据徐淑云主编的《临床药理学》详细介绍了遗传因素的种族差异导致的药动学药效学的差异,使同学们认识到国外引进的新药,即使在国外人群中做了详尽的1~4期临床试验,也要在中国人群做系统的临床研究,以明确真正适合中国人群的给药剂量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如果针对药学研究生,除了上述内容的讲述外,还要通过查阅最新的国内外文献,讲述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比如相关代谢酶/转运体的上游调控因子、核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对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二、授课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
临床药理学发展历史不长,该学科的教学存在也存在较多问题,如:(1)教学模式单一,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这样的课堂讲授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偏重知识传授,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着不断的思考和改革,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1,2,3]
1.重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所谓的“Lecture-Based Learning”或“Teacher Centered Learning”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讲授知识和技能,学生被动地接受与存储,没能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老师讲得累而枯燥,学生听得烦而乏味,教学效果很难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逐渐将“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以问题为本(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在总论教学中坚持重点突出临床药理学需要解决的大问题,纲举目张,抓住基本概念;个论教学中抓住常见病、代表药讲深讲透,使学生对问题举一反三,并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训练学生通过研究问题、分析和思考问题,培养其自学及实际工作能力。例如在讲解“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临床应用”等章节时,针对医学生,我们给出临床典型病例,然后针对这样的病例,提出诸如“如何应用代表药物进行治疗?”、“相关药物可能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如何?”、“怎样合理使用相关药物?”等问题;而针对药学生,我们在给出典型病例后,会概括介绍常用的治疗药物及相应的作用机制,提出诸如“相关药物可能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如何?如何进行新药研发,减轻相关不良反应?”,“通过对药物的药理效应与副作用的发生机制的比较,思考强选择性与弱选择性药物的优缺点?多靶点药物与复方药物的发展趋势?”同学们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后,对相应的问题建立了自己的认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对相关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使其相应的知识体系系统而完整。
2.TBL(Team-Based Learning,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团队作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学过程。我们也曾经在2007级药学本科生中尝试几次课采用TBL模式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分析该结果的原因,主要是TBL的实施前提是假设学生具有较强的医药学相关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作为刚刚升入大三的本科生,其相关知识体系尚未完善,毫无实践经验可言,这就导致学生虽然在课前花大量时间查阅相关文献并阅读相关教材,但对所提问题的回答、对知识点的理解仍然是支离破碎,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明确该教学方法更适用于研究生的相关教学,而不适用于本科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学习阶段。
三、重视课后总结
每次课后,要及时根据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反应和疑问,进行详细的总结,确保在下一次课时,将同学不易弄懂之处多着笔墨;并根据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体验,找出本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及时修正,保证下一次课能够扬长避短,形成备课—实践—修改—再实践这样的良性循环,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四、有热情,还要有激情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同学们的思维吸引到教师讲解的思路中来,这是每个老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讲课要有热情,如果缺乏热情,语言就显得平淡无力,没有应有的抑扬顿挫,就会缺乏感染力,那么无论课堂内容准备得怎样丰富充实,也很难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是我们在多年《临床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同道对于该课程的教与学的方法的广泛讨论,以求互相沟通,共同进步,在教学中茁壮成长。
致谢:多年来,在《临床药理学》的教学工作中,赵香兰教授对我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我们不遗余力的培养和指导,并督促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求新求变,使我们能够在临床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同时,在本教学论文成文的过程中,赵香兰教授同样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谨向尊敬的赵香兰教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Severiens,S&Schmidt,H.Acade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tudy progress in problem based learning.Higher Education,(2009).58(1):59-69.
[2]Loyens,S.,Magda,J.,&Rikers,R.(2008).Self-Directed Learn
ing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Self-Regulated Learning.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4):411-427.
[3]Hmelo-Silver,C.E.(2004).Problem-based learning: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6(3):23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