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败血症、发热、咳嗽、高度呼吸困难为特征,是现代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
1.发病症状
該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l~7 天。急性病例往往起病突然,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临床上以急性败血症、发热、咳嗽、高度呼吸困难为特征;慢性耐过猪则表现生长不良,使饲料报酬降低,出栏时间延长。根据病程的发展,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或慢性型3种类型。
1.1亚急性或慢性型
多在急性期后出现,常由急性转变而来,或低剂量感染病菌也可呈现亚临床症状。病猪体温不高或略高,食欲不振,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常呼吸。若环境良好,无其它并发症,经过数日至l周则可耐过,但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成为危险的带菌者。在慢性感染群中,常有很多亚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猪,当受到其它病原微生物侵害或有应激条件出现时,容易发生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而发展为急性病例,使临床症状明显加剧。
1.2最急性型
突然发病,个别猪只无任何先兆而急速死亡,随后疾病在敏感猪群中快速传播。一般病初体温高达41.5℃以上,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并有短期的下痢与呕吐;早期无明显的呼吸症状,只是心率加快,后期则出现心衰和循环障碍,使病猪的鼻、眼、耳及后躯皮肤发绀;继之,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病猪呼吸困难,张口喘息,常站立不安或呈犬卧姿势;临死前体温下降,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样液体。病猪一般于出现临床症状后24~36小时内死亡,死亡率高达80%~100%。
1.3急性型
在同一猪群或不同猪群内许多猪发病,病猪体温升高,皮肤发红,精神倦怠,食欲减少,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张口呼吸等较严重的呼吸障碍症状;病猪多卧地不起,常呈犬卧或犬坐姿势;由于心衰血流不畅而致耳、鼻、四肢末端发绀,有时口流泡沫,有时鼻腔流血,通常于发病后2~4天内死亡。若病初症状较为缓和者,能耐过4~5 天以上,症状逐渐消退,常可康复或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此时病猪体温不高,发生间歇性咳嗽,生长迟缓,病程可持续较长时间。
2.发病症状
剖检可见病猪全身多淤血,呈暗红色或有大面积的淤斑形成,病变以双侧性胸膜肺炎和出血性、坏死性肺炎为特征。
2.1亚急性病例,肺脏可能出现大的干酪样病灶或空洞,空洞内可见坏死碎屑。如继发细菌感染,则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致使肺脏与胸膜发生纤维素性粘连;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常于隔叶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结节,其周围有较厚的结缔组织包绕,肺的表面多与胸壁粘连,心包内可见到出血点。
2.2最急性病例,眼观患猪流有血色样鼻液,气管和支气管腔内充满泡沫样血色黏液性分泌物;肺炎病变多发生于肺的前下部,而不规则的周界清晰的出血性实变区或坏死灶则常见于肺的后上部,特别是靠近肺门的主支气管周围;肺泡与间质水肿,淋巴管扩张,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内纤维素性血栓形成。
2.3急性病例,可见喉头充满血样液体,双侧性肺炎,常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病灶,病灶区呈紫红色、坚实、轮廓清晰,切面见大理石样的花纹;间质充满血色胶冻样液体,肋膜和肺炎区表面有纤维素物附着,胸腔有混浊的血色液体。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细菌学检查。鉴别诊断在病的最急性期和急性期,应与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肺疫及猪链球菌病相鉴别,慢性病例应与猪支原体肺炎相鉴别。如支原体肺炎一般表现为咳嗽与气喘,体温不升高,病程长,肺部病变对称,呈胰样或肉样病变,死亡率很低;猪肺疫感染病变多在前下部,常见咽喉部肿胀,皮肤、皮下组织、浆膜以及淋巴结有出血点;而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变常局限于肺和胸腔,肺部感染部位多在后上部,且有局灶性的纤维素性胸膜炎等。
3.防治方法
3.1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养殖条件,减少应激反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合理密度,注意通风换气,搞好温湿度控制,强化日常消毒卫生工作,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对预防该病十分关键。冬春季节要特别注意温差变化,切实加强防寒保暖,经常保持圈舍空气流通,对圈舍、环境、用具等实施严格消毒;平时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以防止发生应激反应而诱发该病。
3.2强化猪场生物安全,严格实施引种检疫,杜绝病原传入传出。未发病地区或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在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育肥四个阶段实行全进全出,每1批猪出舍后,要彻底清扫冲洗干净猪舍,反复消毒3次,空舍2天后再进入后一批新猪,这样有利于阻断交叉感染与连续性感染,防止疫病的持续发生;引种应来自于非疫区无病猪场,并严格实施引种检疫,引入后须隔离观察,补注疫苗,经确认无病后方可进入生产区饲养,以杜绝病原传入。
(作者单位:156303黑龙江省大兴农场畜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