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讨32层螺旋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检查的价值。方法: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2例及正常对照组32例,进行32层螺旋CT和常规肺功能检查。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T显示小气道异常与肺功能检查结果有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与最大呼气流率的相关(P<0.05),支气管扩张与用力呼气容积相关(P<0.05)。结论:32层螺旋CT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病变的诊断,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气道异常征象与肺功能指标相关。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2层螺旋CT 肺功能检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57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在内的一组疾病,其特点是具有气流阻塞并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慢性阻塞性肺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1]。32层多层螺旋CT其薄层,快速的扫描方式能够确保单次屏气完成全肺的不间断扫描,结合工作站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够明显改善精细结构的显示以及病变空间位置的区分,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中体现了重要的价值[2]。为此具体探讨了32层螺旋CT在临床肺功能检查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3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32例,临床诊断采用1997年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规范的标准。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5~75岁,平均63.3岁。同期选择3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无呼吸道疾患,无胸部手术史,无粉尘接触职业史,无吸烟史[3]。两组人群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肺功能检查:CT扫描用Bright Speed 32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采用自肺底至肺尖顺序,采用容积数据扫描,距阵512×512,层厚10mm,层距10mill,螺距1mm,120kV,250mA。扫描前患者用力吸气后屏气及吸气后用力呼出全部气体后屏气。分别在主动脉弓、气管隆突、下肺静脉及右膈上2.0mm水平作层厚1.25mm的CT扫描。常规肺功能检查应用容积描记仪(MasterLab)进行。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for Windows17.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Pearson双侧检验法计算肺功能检查指标与CT检查指标的相关性。以P<0.05作为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T显示小气道异常与肺功能检查结果有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与最大呼气流率的相关(P<0.05),支气管扩张与用力呼气容积相关(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具有缓慢进展,发病率高的特点。常规的影像学检查仅仅局限于形态学方面的研究,伴随着CT的临床应用而开始,并随着螺旋CT、高分辨率CT、呼吸门控技术、呼吸双相扫描技术的应用,以及一些新的随机软件的不断开发而迅速发展[4]。利用CT快速成像、分辨率高的优势,进行功能成像和定量分析,对肺部慢性病变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作用[5]。
在CT检查的病理基础上,小气道固有膜、肌层及外膜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增生,以及伴行肺小血管的内膜增厚,使小气道内腔变小,内表面凹凸不平,管径粗细不均,分支数目减少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小气道重建的病理基础随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情进展,外周气道阻塞、肺实质破坏和肺血管异常改变逐渐加重,引起肺气体交换容量下降和低氧血症[6]。
32层螺旋CT扫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小气道检查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由于使用1.5mm薄层重建图像观察,不仅可清楚地显示肺的细微结构,而且可消除小气道分支不规则性和多向性所产生的倾斜误差。气道异常改变包括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空气潴留、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等。文献报道CT的呼吸末像对显示小气道病变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结果观察得到CT显示小气道异常与肺功能检查结果有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与最大呼气流率的相关(P<0.05),支气管扩张与用力呼气容积相关(P<0.05)。所以CT的所见能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基本病变。病变细支气管在CT图像上表现为位于肺外周部的分枝状、环状或管状结构,其管壁增厚。
总之,32层螺旋CT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病变的诊断,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气道异常征象与肺功能指标相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车东缓,黄狭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构形重建[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24(2):472-474.
2 赵宝英,卫宏江,郝哲.“马赛克”衰减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0,18(2):479-486.
3 潘纪戌,张国桢,蔡祖龙.胸部CT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63-64.
4 代云红,魏莉,薛梅.58例肺结核患者肺功能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6,5(11):26-27.
5 徐夏荫,路晓东,徐爱德.肺气肿患者HRCT和肺功能的相关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2(2):348-350.
6 Rosenblum LJ,Mauceri RA,Wellenstein DE,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lung[J].Radiology,2008,12(9):5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