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油画产生于西方,既是油画笔法再娴熟,终究还是脱离不了西方油画的模式,中国油画只有结合本民族的特色才能衍生出与众不同的中国油画作品。苏天赐先生将中国特色的水墨画写意趣味融入西画中,其油画带有浓郁的东方哲学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写意的延伸和创造。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了中国精神。
关键词:苏天赐;中国当代;写意油画;东方意境;继承与发展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近现代的影响己深深的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一些固有文化思想,在油画领域,中国艺术家面对外来的民族文化也在尝试着融合中西。我们民族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探索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
中国油画的“民族化”过程是艰巨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当代中国油画家来说,如何将来自西方的油画融入本民族的血液中,做到融会贯通而非画虎不成反成犬,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民族化艺术一直是当代艺术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苏天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西贯通上苏老的一番探究及成就。苏天赐师从林风眠,在他的油画作品里,春花的粉嫩,夏枝的灵动,秋水的恬静,冬雪的空寂,四季轮回,万物兴衰中蕴涵着诗一般的温婉,平和。苏天赐喜好自然,以一颗赤子之心去感受风中的生命力。他的油画作品如江南的名仕,既温润如玉,又内含刚强,他的画作不似西方传统油画,写实得无懈可击,也不是中国传统水墨画般肆意泼洒,酣畅淋漓。他的油画作品有着严谨的西式色彩探究,亦有中式中的传神写意。看似随性至极,实则功力深厚,章法自成。
“东方的水墨趣味,西方的科学理论”。这是苏天赐油画艺术的总体特色,也是总体思想。一般认为,中国画是平面的线的艺术,西方油画艺术是块面和空间的艺术。苏先生早年在林风眠的影响下,用毛笔临摹欧洲古典画作,以线条的轻重、缓急、转折、提按来表达形体与空间。他评价欧洲古典油画艺术时最常用的一个词是坚强,他认为油画不管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都要画得坚强,不能软弱,更不能油滑。他的画在追求东方精神意趣时始终不失物质实在感。实在感不止靠线条才能创造,色彩对比产生的力量同样能造成视觉实在感。苏先生的油画色彩整体而缤纷,表现了自然的芬芳气息。
《蓝衣女像》、《黑衣女像》等作品,都十分明显地体现着中国传统线条的特性。如在《蓝衣女像》和《黑衣女像》中对上下眼皮、鼻底、嘴唇、下巴轮廓的勾勒、手指和手、脖子的外轮廓的描写以及围巾的褶皱和黑色衣服上的花纹,在《苏北姑娘》中手臂衣服的外轮廓和内肘纹路刻画,在《藤椅中的裸女》和《斜倚的裸女》中脸部、脖子、膝盖、大腿、乳房的外轮廓和阴影处的描绘,都使用了这种线条。这种绵长而柔韧的线条,具有弹性和动感,使画面增添生机和活力。
在苏天赐的人物油画作品中,追求中国画中的“以形写神”。以继承,发展,创新的精神,发扬名族特色油画。以苏天赐的人物油画为例,我们便可窥探出中国人物画所追求的。"以形写神"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一句名言,从而确立了中国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它与纯以抽象性为高的近代欧洲美学观具很大的区别,即画人不仅仅于形似.还要升高于神似,画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于外形之模拟,不拘泥于自然之真实,这一论见为艺术家建立起艺术应竭力企求之高度,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历代出现许多传神写照的佳作,成为指导绘画的一个重要准则。
中国传统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强调“神似”的艺术审美诉求,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写意”。为了达到“神似”的艺术效果,他们把“形似”的部分做出调整,于是形的描绘也就显得更加灵活,有时甚至略显夸张。唐代的吴道子、王维,两宋时期的李公麟、梁楷,五代时期的徐熙,明代的徐渭,他们的写意画深受其影响。写意即为行写胸中之意,而这“意”,是意境?是意象?仰或是“意志” ?又或是“意念” ?再或者是兼而有之? 这为写意的无数种可能埋下了想象的种子,而它之后的笛壮成长则是无法预料却又生生不息的。它既有对客观物象的表象再现,更重要的是对内心深处情感的传达和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写意”让中国的艺术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羁绊,超脱客观事物的表象,获得最大限度艺术表达的自由,它不仅是绘画艺术表现的出发点更是传统审美的最高目标。
从这里,我们又可以引伸出一个话题来,那就是中国当代写意油画的问题。在解放后的几十年中,这个问题一直被争论不休,也有不少画家在进行着探索。但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许多争论的探索都把这个问题简单化或庸俗化了。所谓的当代写意油画并不是多画几垛黄土墙,或依照民间壁画用油彩作单线平涂就能解决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如何用地道的油画的本体语言画出具有东方意韵的作品来。在这里“语言”和“意韵”应该是合于一体、水乳交融的,而不是刻意摄合或相互排斥的。其实,苏天赐早在五十年前所作的努力已经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
在苏天赐的油画中我们找得到波提切利的优雅,线条流畅,细节精致,美妙无比。找得到柯罗和莫奈的用笔松动自然,色彩变化多样。苏天赐将前景的实景用更加写意的枝条作以表现,用笔有中国写意的洒脱,背景都是用简单的色调予以铺垫,整体韵味清新宁溢,与《孟特芳丹的回忆》有异曲同工之妙。塞尚、马蒂斯等一大批的西方大师都为苏天赐的油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在吸收西方艺术精髓的同时,苏天赐更不忘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莫及,《自然·艺术·生命--苏天赐的历程》。《南京艺术学院报》2006,04
[2]苏天赐,《我的历程》。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2,16
[3]沈雪,《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探索——以油画发展为例》。《美术界》 2011,284,39
[4]丘振中,《中国艺术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36-40
[5]叶秀山,《美的哲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0,49-76
[6]李天道,《西方美育思想简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38-55
[7]刘骁纯,《解体与重建--论中国当代美术》。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6,96-103
[8]戴士和,《写意油画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8-55
[9]刘少牛,《中国油画图示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9,5-25
[10]李立新,《苏天赐年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7,04
作者简介:
刘希琛(1991.6——),女,汉族,籍贯:江苏南京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