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食品分析课程特点及其教学内容,探讨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提出了该课程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实践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措施,对于提高学生对食品分析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食品分析 课程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1(c)-0169-02
《食品分析》是河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课,一直是食品专业重点建设的课程,也是我校食品本科专业最有特色课程之一。食品分析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是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在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理论指导下,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检测分析手段,监测和检验食品中与营养及卫生有关的化学物质,具体指出这些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说明是否合乎卫生标准和质量要求,是否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从而决定有无食用价值及应用价值的科学。主要讲述食品的样品采集与保存,理化检验方法,包括食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等的分析检验方法及食品新鲜度的检验。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的训练,一方面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可更扎实地掌握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另一方面为其今后从事食品科学的研究及其相关的分析检测、食品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近年来食品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海关或进出口检疫局等要害部门,这也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教学实践表明,无论是教还是学,它都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课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食品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事件的层出不穷,让这门课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所以,在新的形势下,作为任课教师必须不断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之与时代同步,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学生更满意。由于学生对新的检测设备缺乏认识,仅依靠板书和大量的语言课程显得抽象和枯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应大量使用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获得吸引,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扩展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食品理化检验的新成就,保持课程的新颖性和超前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进入海关或进出口检疫局做好充分准备。
1食品分析课程的特点
随着现代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拓展,不仅需要食品理化分析和食品卫生学检验人才,还需要食品安全,食品保健功能的检测人才。按现有的专业目录,“食品毒理”(即食品安全检测的理论基础)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由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学院承担。至今国内尚未设置专业培养食品功能检测的专门人才。特别是食品安全检测人才,目前国内缺口很大。因而我校设置“现代食品分析技术”的专业,培养一种能掌握和从事多方面检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应是本市乃至国内专业设置的一个亮点。特别是进入WTO后,技术壁垒将是保护各国利益的有效措施。本课程中安排的实验,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基础知识相结合,实际环境和仿真环境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也有利于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身心健康素质培养。采用“活模块突出个性”培养方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注重“宽知识、高技术”的培养。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食品分析与检测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适应“大食品”产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及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的创新
根据《食品分析》的发展趋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现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实验的比重、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综合设计实验的开设、验证性实验的减少等,应做以调整,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课程组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考虑到我们学院生源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重点放在课程体系和内容、实验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
2.1 教学体系及内容改革
参照新教学大纲,结合我院实际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结合专业特点,补充新内容。如营养与检验专业补充食品微量元素分析、食品质量安全专业补充,教学内容也有所更新,在酸碱平衡中我们介绍了分布系数、质子条件的概念;在配位平衡中引入副反应系数的概念;在分析数据处理中,引入了G检验法和t检验法,介绍了置信度、置信区间等数理统计的概念,使数据的处理更为科学化。在仪器分析中,介绍了现代分析仪器的原理和应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学科的发展,验证性实验应适当减少,同时,增加综合设计实验的数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课程组于2006年12月,启动《食品分析实验综合测试》,将过去的《食品分析》仅靠一次卷面考试确定成绩的做法,改成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和实验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做法,三者的比例分别是10%、70%和20%,这项改革,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2.3 以省级合格食品理化检验实验室为依托,整合化学课程体系
如何将化学、食品卫生学与食品营养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理论课学时、实验内容的取舍等,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整合的目的在于探索食品分析各门课程的整合,最终建立起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化学课程教学新体系,使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跃上一个新水平。
2.4 规范平时成绩考核,量化作业成绩
通过实际运用,结果良好。组织学生参加食品检验职业资格鉴定的培训和考试,使他们提前了解该专业知识在当前生产中的技能要求,在校期间就积累工作经验,缩短上岗适应期,使之成为一批学识与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实践证明,持有食品检验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3教学改革目标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食品分析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力求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根据专业特点,本着理论够用的教学原则,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我们将不同专业必须的分析化学、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知识进行优选重组、整合,作为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共同内容,掌握较扎实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技术。
(2)实验课教学改革。将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各专业的特点将主要通过不同实验项目的开设来体现。
(3)将所有多媒体课件上网,实现课程上网,师生网上互动教学。
4发展规划
(1)继续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在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多层次、多规格、多视角地体现食品分析课程内涵。
(2)进一步深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按照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实验室建设,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巩固和扩大已取得的成果。
(3)进一步进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选拔、引进等方式,持续保持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充满活力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5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分析是一门食品专业相当重要的课程,对学生在工厂检验、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或到科研高校中的进一步工作和学习有很大影响。丰富的内容加上精彩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才能起到出神入化的作用。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除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笔者通过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对这门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操作的动手机会,特别是改变了学生的懒惰思想,改善了教学效果。如今随着食品工业新技术的日益发展,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所以食品分析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也应继续下去。为此,我们必须对“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卢太用,昊玮箐.食品分析——未来分析领域的重要前沿[J].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5):48.
[2]大连轻工业学院等八大院校舍.食品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3]杜培荣,郑茗元,韩立新.从基础力学课程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J].高教论坛,2007(2):79~81.
[4]陈琳.现代教育技术[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5]顾小存.在实践中提升创作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42~45.
[6]毕天璋.教学技能训练与测评[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