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5 20:5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农产品贸易连年逆差问题,对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逆差结构、对策建议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正确认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对农业和农民收入及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逆差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3-0119-04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出现逆差。2003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大幅超过出口增长,2004年仍保持逆差状态,逆差额为46.4亿美元,2005年逆差额有所减少,为11.4亿美元,2006年为58亿美元,2007年为43.7亿美元,2008年扩大到181.1亿美元,2009年1~7月份逆差同比下降30%,但仍为80亿美元。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已成为农业生产和贸易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引发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

(一)政府对主要农产品的宏观调控政策构成贸易逆差

何秀荣等指出,近年来,由于国内粮食产量波动、粮食库存量下降和粮食需求的上升导致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国家出于调节市场供求的目的,在采取一系列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证耕地面积的政策基础上,对粮食(不包括大豆)进出口采取限制出口和大量进口的双管措施。

(二)国内供需状况变化致使农产品进口需求激增,导致农产品贸易逆差 孙林等认为,由于本土大豆品种的含油率低,不适合进行油脂加工,而豆油又是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第一大植物油品种,因此,国内对豆油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国内大豆压榨产业的急剧扩张,大大增加了对进口大豆的需求,而国外油料在质量和成本上具有较大优势,价格又明显低于国内市场,食用油进口增长迅速。而国内纺织企业为抓住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的出口机遇,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造成棉花的大量进口。

(三)我国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加剧贸易逆差

孙林认为,我国加入WTO后,过低的市场准入门槛为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创造机会,造成进口的大量增加。按照人世议定书的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执行情况,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总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总体非常低的关税水平及几类主要进口农产品的低关税为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创造条件。食用油、大米、小麦、玉米等农产品配额逐年增加,加剧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形势。

(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薄弱,限制农产品的出口

翁鸣认为,我国农产品自身的竞争力降低,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不具有优势,也是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詹晶等认为,我国农产品品质不高、生产成本下降缓慢、对农业科技投入不高等原因造成产品竞争力差,限制农产品出口。朱启松认为,我国农产品尚未完全适应国际市场,造成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较低,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增长,进而导致贸易逆差。田振花分析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造成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双重压力。具体表现为,在生产方式上,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高;在产品质量上,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属于低价值和低附加值产品,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另外,我国出口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农产品出口品种少,结构不合理;在农产品出口渠道上,市场过于集中于日本、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因素也直接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规模。綦建红等用竞争力指数(RCA)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TT)计算和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能力和竞争环境,结果显示在竞争能力上我国大部分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都在下降,尤其是人世后下滑幅度明显加快。

(五)逐步恶化的农产品贸易环境,阻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更加剧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状况的形成

田泽提出,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源自国际“路障”。姜苏含分析了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影响。李文瑛认为,随着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的“新食品安全卫生法”等措施的实施,欧美发达国家对农产品、食品提出质量可追溯的要求,抬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门槛,使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的空间越来越窄。如,日本2006年正式推行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大幅提高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指标,涉及的农产品由130种增至135种,被检测允许存在的残留农药由724种缩小到229种,农药残留标准由9 000个增至2.8万个,这意味着进入日本市场的农产品几乎不允许存在任何农药残留。

(六)我国农业出口保护政策不完善影响农产品出口增长

蒲文彬指出,我国的“绿箱”支持政策中,一般政府服务和食物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占总投入的84.98%,而农业科研、咨询与推广、病虫害控制、检验检测、培训服务等能促进科技进步、技术推广和人力资本提高的投入并不多,同时能有效改善农产品出口品种、品质的农业结构调整、病虫害控制和检验检测的投入也严重不足,这严重弱化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江虹指出,我国“黄箱”政策利用方面空间狭小,支持对象不尽合理,我国政府承诺的黄箱补贴数额只相当于农业生产总值的8.5%。

(七)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及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价格指数之间存在差异扩大了农产品贸易逆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指出。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以大豆进口为例,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我国不仅需要进口大量大豆,而且缺少大豆贸易定价的话语权,其结果是被迫高价进口大豆。2008年,大豆进口平均单价同比增加56%,若按上年大豆价格购买,大豆进口这一项就多支出约79亿美元。而2008年1~11月,我国农产品进口价格指数为137.7,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为115.2,即农产品进口价格上涨幅度大于农产品出口价格上涨幅度。

(八)其他原因

李岳云等应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CMS模型),从需求、商品构成、竞争力三方面讨论我国农产品进口波动的成因,结果表明需求因素对进口逆差的影响程度最重要,结构影响起次要作用,竞争力因素对阻碍出口影响较弱。王岚、赵国杰从农产品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发达国家对农业和农产品出口的补贴措施等方面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找出逆差原因。江虹认为人民币升值也是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原因之一。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产品结构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农产品贸易高额逆差的产生主要源自粮食类、作为工业原料的棉花和糖、畜禽产品等三大类农产品。郑新立指出,农产品贸易逆差主要是由我国粮油和棉花进口大幅度

增长带来的。吴学君认为,我国农产品贸易高额逆差主要源自谷物(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棉花和食糖及畜禽产品等农产品进出口数量的剧烈波动。

在分析逆差农产品种类方面,孙林等通过计算逆差的贡献度,分析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产品构成情况,得出结论:2003年和2004年构成农产品逆差的主要商品是大豆、棉花、食用油,对逆差的贡献都超过15%,对农产品贸易总逆差的解释程度超过60%。

三、解决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对策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观点,解决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及农民或农户的共同参与完成。

(一)发挥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

郑新立认为,从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上看,应学习荷兰、以色列“以劳力换土地”的思路。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土地资源严重稀缺,因而我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上有一定优势,如蔬菜、水果、鲜花、畜产品、水产品等;而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则处于劣势,如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我国应及时调整国内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充分发挥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促进农产品出口。

(二)政府完善相关农业支持政策

蒲文彬认为,要在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前提下,调整国内农业支持政策,逐步改善支持政策的内在缺陷,适当减少一般政府服务和食物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投入,加大科研投入、技术推广、人力资本改善、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启动市场营销服务、结构调整补贴的支持。毛凤霞提出,在我国农业处于发展薄弱阶段的条件下,可考虑对农产品实施适度的贸易保护策略。

(三)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李岳云等指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努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和进口替代作用的农产品,实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降低农产品成本,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品质。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农产品的标准认证制度,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接近ISO14000标准和发达国家最先进的环保标准,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交流,力争实现双边和多边环境标准的相互认可。在农产品经营中推广品牌和商标意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信誉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加大农业“走出去”的战略力度

李文瑛等指出,企业要选准目标市场,创造自主品牌,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国家可通过设立农业“走出去”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展农业合作,发挥我国在农产品方面的技术等优势,利用国外的农业资源,带动国内农产品及农业技术产品的输出。积极开展国际农业合作,建立农业和农产品“走出去”的信息网络,及时为企业提供有关市场环境、法律法规、资源状况、贸易投资及经济合作项目等信息。加强农产品国际促销服务,通过举办展示、展销、推介等措施,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如,蔬菜、水果和鲜花。建立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全方位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贸易主体的经济活力,加强出口经营企业的联合,建立集团公司,提高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完善农产品的出口经营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加快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组织化建设

蒲文彬等指出,加快出口农产品的行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水产、畜禽、蔬菜、水果等重点出口产品的行业组织和商业协会,降低交易成本和化解风险,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纠纷,有效抵御国外政府、行业组织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的壁垒。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环境和服务措施帮助和扶持产业协会、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建设,使其在农产品的出口和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六)提高优质出口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李文瑛等提出,要加大对农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大型龙头企业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研究创新农业科技成果,逐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扩大农产品供给量,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并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四、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变动趋势

对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发展趋势,一些研究者较乐观,如孙林等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贸易保护的逐步降低或取消,市场准入机会进一步放宽,我国农产品的进口会进一步增加。但从长期来看,如果考虑到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大国效应”,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扩大趋势应会逐渐得到遏制。郑新立也认为,通过努力扩大除主要农产品外的其他农产品出口,我国农产品的总进出口逆差会逐渐改变。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目前的状态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出现。陈云等从品种构成、国内和国际市场结构、贸易方式构成、月度积累过程等方面对2005年逆差回落轨迹进行解析,得出结论:今后我国农产品逆差自我收敛趋势不够坚挺,贸易平衡调控面临挑战。叶兴庆认为,在趋势上,农产品贸易平衡状况可能会有所变化,但长远来看,出现逆差的几率更大。程国强也提出,根据我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分析,今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将呈现大进大出趋势,贸易逆差有可能成为常态。

推荐访问:逆差 综述 我国农产品 贸易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