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空间深度探析

时间:2022-10-26 08:1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以翔实的数据、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入分析中国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前景,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6)04—0017—09

一、“十五”期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十五”期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得益于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抓住了高校扩招的大好机遇,迅速提高了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表1、表2数据反映了民办高校在“九五”、“十五”期间的发展轨迹。2000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仅有37所,2005年底已经达到252所,短短五年时间在数量上增加了6倍多。在校生人数达到212.63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30多倍。此外还有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077所,注册学生109.15万人。

“十五”期间民办高校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长期以来由国家财政独家承担的局面,拓宽了高等教育资金的渠道,减轻了国家负担,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投入,兴办了新的高等学校,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资源;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矛盾,增加了学生读大学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选择高等教育的愿望;增加了高等教育的规格和品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推出了新的办学机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在我国政府部门、学术界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中较为典型的意见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短、层次低、条件相对较差。由于公办高等教育系统的实力强大和市场覆盖,在完整的公立高等教育体系外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只能是一种补偿性的发展,既不可能像历史上的私立大学,随高等教育的产生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选择中形成;也不可能像多数发达国家那样,与公立高等教育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竞争中共同形成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建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只能建立在公共高等教育体系无法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如此确立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目标市场才能真正有生命力。诸如这样的分析和结论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某种程度上甚至代表或影响了政府部门的理念和决策,值得重视。本文认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民办高校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仍十分广阔,前景将更加光明灿烂。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和压力,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舞台和空间。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实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已达13亿。如此庞大的人口如果素质低下,将成为经济发展沉重的负担。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的基本决策和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惠及我国13亿人民的伟大工程,将大大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既是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家仍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以满足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是全部人口中能以正当理性的劳动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向前并取得相应报酬的那部分人口的总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人力看作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中的能够使价值迅速增值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总和。世界银行对各国的资本存量做过一项统计,提出了“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目前构成全世界财富的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的比例约为64:20:16,这就是说,人力资本已成为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我国专家把人的能力分成体能、技能、智能三种,体能以简单体力劳动者为代表;技能以技术工人为代表;智能以高智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师为代表;研究表明三种不同能力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即社会获得的收益)比例为1:10:100。就是说,一个智能劳动创造的财富,相当于一个体能劳动创造的财富的100倍。我国虽然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人力资本十分匮乏。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加快人力资本开发,实现从人才大国走向人才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

2.发展高等教育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概念。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主要有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1MD)一年一度公布的《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CCR)、由世界银行(WorldBank)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WDR)和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 (HDR)等年度文件。无论何种指标体系,教育都是重要的指数之一,占有较高的权重,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以上各种指标中,教育都是影响我国排名靠前的重要方面。

《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布的主要经济体经济竞争力年度研究报告。据1999年度IMD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参加排名的47个国家中,我国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为25位,处于中间位置。从人力资源的数量上看,中国从事R&D(研究开发)工作的人数在世界排名第4位,但是“获得合格工程师难易程度”排名为47位(倒数第一),“IT技术人才的可获得程度”排名46位。据2005年IMD全球竞争力报告,按照新的评价标准,中国内地的经济竞争力在60个经济体中从2004年的第24位下降到了2005年的第31位。IMD全球竞争力报告项目负责人斯蒂芬·格拉里(Stephane Garelli)教授分析:“未来在中国内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基础建设首先会面临压力。在技术性的基础建设领域,中国的排名非常靠后。举例说,中国在‘IT技术的有效性’这个子项中排名第59位;在‘工程技术有效性’的评比中则排在了第57位;‘教育的基础建设’也非常薄弱,‘金融教育’尤其缺乏有效性,这一项中国排在了末位;另外,中国缺乏一个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所需的大学教育,中国在这项排

名中位列第58名。”他认为,能够真正实现竞争力提升的“引擎”是科学、技术、金融、教育等等。显然,我国教育发展滞后,劳动力接受教育水平低是制约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大有好处。

3.发展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教育和科技发展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按照传统的收益递减规律,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1/4(资本增长)。然而一些研究专家对美国1948—1984年实际增长数核算的结果,使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无独有偶,对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进行核算,同样发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是66.6%,由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自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国家都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实施经济增长的关键。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

美国分别用两个30年(1911—1941年、1941—197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的国家。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9%。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跃居世界首位做出了巨大贡献。1929—1969年的40年间,美国高等教育经费增长了40倍,同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

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后发式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速度更快。韩国用两个15年(1966—1980年、1981—1995年),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进程。1963—199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到1995年,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2000年,韩国15岁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由1970年的4.9年提高到10.8年,在全球207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六,仅次于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瑞典和澳大利亚,在实现经济腾飞中很好地发挥了高等教育的作用。日本也在战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1996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7.7%,远远超过了英、法、德等西欧发达国家。日本现代化比英国晚200年,比美国晚100年,经过100年努力,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二经济大国,1990年人均GDP超过美国。

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人口大国在经济和人口双重压力下,其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2000年,印度、巴西的人口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五位。巴西用26年时间(1970—199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实现了从5%到14.5%的飞跃。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拉动巴西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0—2000年,巴西CDP从2350亿美元增长到5955亿美元,已进人中上收入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的高等教育规模就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当时的美国和苏联),1996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比1950年增加了25倍,高等教育机构由780所增加到9900多所,增加了12倍。近几年来,印度向中东石油国家输出了100万名工程师、教师和医生,并有数万人受聘于联合国组织和世界银行,每年获取上百亿美元的高级劳务外汇收入。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了自己的经济发展。

从各国的经验不难看出,发展和普及高等教育,促进和培育人力资本快速积累,是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条件之下,人力资本积累成为可能,同时人力资本积累又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在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上,人力资本的发展一般先于经济的发展。而后发展国家相对于先行国家,更倾向于创造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变迁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条件。

4.从客观和需求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相比世界发达国家仍显滞后。据了解,我国目前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接近9亿,在业劳动者接近8亿,均占世界总量的1/5以上,但人均受教育年限过低,总体素质不高。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我国在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99年,只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13.4年),也大大低于韩国现在的11.48年(表2,表3)。2000年,我国在业人员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7.31%,其中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只占4.66%。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统计,全世界近30个经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中,近80%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的占25%左右。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就业人员总体文化水平较低,高层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难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2004年我国宽口径高等教育规模达到2000万人,列世界第一,但是19%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能排在世界60位之后,大体相当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有关研究证明,多接受一年教育,可增加年收入180元左右,并且有日渐增加趋势。较高的教育个人收益和悠久的尊教重教民族文化传统,使得高考人数年年攀升。2002年比2001年增加62万,2003年增加了86万,2004年增加了110万,2005年增加144万1 2004年高校招生考试报名人数723万、实际入学人数447万,录取率为61.8%。2005年计划招生475万人,报名人数为867万人,实际录取率为54.8%。随着高中段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中等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今后若干年内,全国高中毕业生每年仍会以百余万人的速度递增。要保持目前60%左右的大学录取率,高等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因此,“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在校生1350万人。规模虽然已经相当可观,但还不能充分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高等教育的规模还须持续发展。”

三、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广阔,前景美好。

1.办学经费和管理体制构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矛盾。

为了经济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早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在1998年以前发展过于滞缓,高层次教育严重不足,自1988年以来全国普通高校一直稳定在1075所左右,但到1998年只剩1022所。1999年开始实施大学扩招,几年来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增长,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录取新生447万人,但在校生才达1333.5万,而2002年美国有4000多所高校,在校生1450万,13亿人口的

大国大学生还不及2亿多人口的美国。2005年,我国所有的大学包括夜大、成人、自考加起来,在校生2000多万人,毛入学率也才达到2l%。其中普通高校不到16%,也就是说100个18-X岁的青年里,只有约16人能读大学。这充分说明我国发展高等教育任重道远。

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大量集中使用的资金,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有限的财政难以支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系统,教育经费十分紧张,仅用占世界1.5%的教育经费支撑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一直偏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曾明确提出在2000年以前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但其后几年一直徘徊在2.4%~2.8%,3%都没有达到过,实现4%的目标尚需时日。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在绝对数上看虽然有所增加,但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却连年下降,一些省份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仅为2000元不到,这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捉襟见肘的高等教育财政还使得许多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贷款,给国家、银行和高校自身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按照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调整的初步方案,到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要达到2000万,2020年要接近3000万。而按照这一发展目标,假设现有高校主要立足于内涵发展的话,我国在2004年后的16年里共需新建1600所、平均每年新建100余所万人大学。从当前教育投入初始成本看,新增一个普通高校大学生,约需投入5万元以上资金,则每年新建大学的总投入需500亿元以上(不变价)、总共需8000多亿元基建资金。目前维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需要4000亿元,而国家现有的实际投入只有800亿元,要抽出资金来用于新建高校是不可能的。200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GDP总值超过8000亿元的省份只有8个,8000亿元相当于一个经济大省的年国内生产总值。显然,这些巨大的投入需求,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是难以满足的。

从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教育财政结构也很不合理。从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分配比例来看,2000年我国初等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33.15%,中等教育占38.65%,高等教育占21.99%,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远远小于中等和初等教育的规模,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教育财政分配结构相反。我国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比重偏高,而初等教育所占比例相对来说偏低,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从我国三级学生生均日常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的实际来看,1990年为0.05:0.15:1.93,2000年各级学校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之比为1:1.74:14.65,同其他一些国家差距悬殊。我国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经费相当于培养36.6个小学生,12.2个中学生。1995年,我国普通小学、中学、高校生均经费分别为265.78元、605.97元、5442.09元,小学、中学、大学生均经费之比为1:2.28:20.47。而世界一般发展中国家为1:1.7:8,发达国家为1:1.1:4.3。教育财政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影响了初等教育的发展。

最新公布的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结构如下:

以上可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生均财政性经费比例为:1:1.13:1.65:6.3。但从数字上看,好像结构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仔细分析,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主要问题在于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行的是低标准的收费,甚至是免费的教育。但是高等教育情况则不同,收费已经占到总收入的40%以上,一些高职学院达到60%以上,甚至有的地方院校达到70%。高等学校的经费结构从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的谈话中也可以看出:“目前维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需要4000亿元,而国家现有的实际投入只有800亿元,高校现在向银行借贷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差额部分就是各高校靠收学费填充的。”可见,近几年来教育经费的结构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长此以往,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最终将制约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以上分析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经费不足将是长期的。换句话说,期望从政府财政安排中获得大幅度增长的高等教育经费是不现实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经费必须从体制外解决。

2.教育民营化是世界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和趋势。

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国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成功的经验来看,私立高等教育是普遍而有效的模式。美国私立高校占学校总数的58%左右,日本私立高校占其高校总数的71.1%,韩国私立高校占其高校总数的81%,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私立大学也占总数的50%和66.1%。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私立学校学生数也超过一半以上。巴西私立大学占全国大学的78.5%,印度尼西亚则高达93.58%。按照发达国家的特点,私立学校,尤其是私立的高等学校,是教育供给的主要力量。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公办高校。后来为体现教育公平,各州政府相继举办了一批州立高校。二战以后面对大量退伍军人就业的压力,政府通过适当增加财政拨款和划拨土地等多种形式,推进私立高等学校快速发展。从1940年至1950年,私立大学的学生从70万人上升到130万人,同期州立大学的学生从80万人上升到135万人,私立大学比州立大学发展更快。1972年,美国共有高等学校3535所,其中私立大学近2000所,占高校总数的一半多。20世纪70—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0%以上,而私立大学在校生数也占到全部大学在校生总数的20%以上。私立大学在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具有“学在官府”历史传统的韩国、日本,也无例外地选择了走高等教育民营化的发展道路。韩国公共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多年来保持在3.8%左右,从比例上看似乎也不高,但是韩国私人对教育的投入很高。2001年韩国私人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是2.96%,居世界第一位。公、私教育投入相加,占GDP比例达7.03%,位于丹麦(7.17%)之后,居世界第二位。资料显示,截至1998年,韩国460所高等学校中私立高校373所;在私立高校就读的学生为2032563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71.14%,5个大学生有4个在私立高校就读,足见私立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韩国通过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后来居上,其发展速度和大众化程度超过英国和德国。

日本近代的高等教育是从国立高等学校开始

的。1918年国家颁布《大学令》,规定除帝国大学外可开设公立和私立大学,私立大学的设置才得到了政府认可。实际上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公立高校占主体。1943年时日本有高等教育机构420所,在校生总数为40.1万人,其中国立、公立高校254所(占总数的60.5%),在校生为20.6万人(占总人数的50.8%)。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私立大学快速发展,并逐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2002年度日本686所四年制的大学中99所是国立大学,75所是公立大学,512所是私立大学。从学生数量上来看,私立大学204.8万人,占总人数的73.5%。另外,在日本还有二年制的短期大学,几乎全部为私人投资兴办。虽然短期大学的数量每年都在减少,但是到2002年为止全国仍有475所。日、韩两国私立大学发展的成功为公办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起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有说服力的启示。

高等教育经费的紧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的:“国家对高等教育和研究的支持是主要的,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完成教学和为社会服务的双重使命。”但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总是在不断的增长之中,仅仅依靠政府可能力不从心,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难以实现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发展私立大学的途径来筹集高等教育发展资金,先后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一成功经验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借鉴。

3.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如前所述,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瓶颈在于国家有限资金的制约。要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只能从体制外思考,多种渠道解决发展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经过几年的扩招,我国公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基本饱和,难以实现“持续”扩张。2005年一些省、市、自治区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紧张不得不降低连续几年不断攀高的高考录取率(如浙江省,从2004年的76.5%下降为2005年的71.4%)。正因为如此,有关部门才坚定地提出把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今后高等教育的增量部分将主要靠民办高等教育来实现,政府对此寄予很大希望。教育部将坚决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为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可见,加快步伐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增加高等教育的供应资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急迫任务。

通过发展民办高校解决办学经费不足是举办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个动机。从另一个角度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完全由政府举办的高等教育不利于多样化的实现。大胆引进民营机制运作高等教育,既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资金瓶颈的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增强高校运行活力、增加竞争、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必然要求。有鉴于此,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私立高等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民营的主要形式。当然,期望我国高等教育短时期内达到很高的民营化水平是不现实的。但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民间资金集聚的情况来看,发挥社会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部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高等教育,是一条有效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已逐步具备由传统的单一政府机制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共存的资源配置方式的条件。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层面已经初步形成了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人领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据此有理由相信,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在不断加大国家和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带动高等教育市场的合理竞争,推进公办高校改革、发展和提高效益,将成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政策选择。

4.实践证明,民办高校能够逐步成长并担当高等教育大众化生力军的重任。

我国民办高校的成长和发展,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投资长期以来由国家财政独家承担的局面,拓宽了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渠道,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资源供给,缓解了中国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矛盾;兴办了新的高等学校,增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格和品种,增加了学生读大学、选择大学的机会,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推出了新的办学机制,带来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增强了高等教育的活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效率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民办高等教育将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

以2004年在校生规模和基本建设规模的测算,我国民办高校的总投资已达千余亿元。全国独立学院占地面积12万亩,建成校园1160万平方米,购置教学设备42亿元。这意味着通过举办独立学院,社会、企业已向高等教育投入了巨额资金,形成了一批新的高等教育资源。226所民办高校校舍面积达到4735万平方米,专任教师增加到8万余人。这是一笔可观的高等教育资源。按照在校生每人每年学费和住宿费1万元计,2004年通过举办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吸纳家庭高等教育投入达到140亿元,有效地补充了教育经费的不足,相当于国家没有增加财政经费而增加了140所万人大学!不仅如此,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在强化高校市场化意识,推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改革,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效率,探索大众化条件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子等方面,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事实说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能够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重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 沈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