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状态入手,了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不良情绪甚至心理障碍,并对大学生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身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对策;研究
一、引言
组织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的时代,它与生理疾病一样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国内有关资料表明,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此外,据心理专家统计,中国近年来每年至少有100名大学生轻生,而且这个数字正呈上升趋势。当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当高。一些大学生不思进取,热衷于网络游戏和网恋,逃课逃学,导致多门学科“挂科”。最近见诸报端的一位山西女大学生因无端猜疑他人而痛苦不已,最后服毒自杀。2004年云南大学生马某某因性格孤僻、心理畸变,残酷的杀害四名同学,触犯国法而被处于死刑。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某某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猛刺八刀致其死亡,被判死刑。这些看似特殊的偶发事件和残酷的事实充分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大学及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因此而知,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健康除了身体无疾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稳定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个体应将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才会呈现出良好的健康状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健康标准,本人认为大学生健康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躯体健康:一般指人体生理的健康。心理健康: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具备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乐观的情绪多于消级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自爱、自信心及自知之明。第二,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受到别人欢迎。第三,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道德健康,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的追求。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仅从躯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患各种躯体疾病的确不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健康的群体之一。然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而导致心理焦虑和性格孤僻
当代大学生的独生子女比例逐步扩大。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上没离开过父母,在家里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是全家人围着转的“小太阳”。父母对他们百依百顺、事事包办、过度关心和溺爱,造成他们进入大学后缺乏独立生活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人际交往的日趋复杂化、社会化,使得大学生不知道怎样与别人交往。不少学生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片面追求个性,不懂得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不懂感恩和分享。与他人交往时不注意别人的感受,说话不懂得掌握分寸。久而久之,致使朋友越来越少,进而产生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
2.情感上处理不当而引发的青春期综合症
具体表现为:①青春期烦恼:大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对异性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了好奇和好感,出现了“校园恋情”、“网恋”现象。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单相思或在男女情感上产生纠葛,常常感到苦闷、孤独和忧虑,有时变得烦躁不安。②青春期抑郁:部分大学生由于失恋而萎靡不振,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整日浑浑噩噩,甚至出现暴力事件。大学生要正确处理情感方面的问题,不能因为恋爱影响学业,更不能因为感情受挫而苦恼、轻生、产生报复心理。
3.盲目攀比和价值观扭曲而造成嫉妒心理
据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嫉妒心理。有的大学生不从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出发,盲目与富家子女攀比,比吃比穿比消费。有的大学生嫉妒别人比自己学习好,嫉妒别人比自己长得漂亮,嫉妒别人比自己经济富有。他们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竭力去搜寻和张扬别人的“阴暗面”,以求得心理上的病态快慰。嫉妒心理发展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还会导致自己失去理智,从而给自己、他人甚至社会带来危害。
4.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产生就业焦虑情绪
据了解,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765万人,加上2015年沉淀的部分毕业生,教育部保守估计2016年找工作的大学生将超过800万。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个毕业生都感受到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由此便引发了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情绪。有的大学生甚至产生“我为什么要辛辛苦苦上大学?”的困惑。
四、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只有积极围绕以人为本,努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可以从以下四个措施着手:
1.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高校的连年扩招使更多的青年圆了大学梦。如何提高高校教育质量,让每个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提上领导的议事日程,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定期进行心理辅导,使大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2.加强队伍建设,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证明,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性、实效性的需要。为此,高校要以“专职专业、专业精干、专兼结合、兼职互补”为原则,大力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定期培训,加强自我学习,通过外聘专家的实际指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其二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其三高校应开设“职业规划教育”、“感恩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其四要充分发挥以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为主的兼职队伍在学生管理中的特殊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生,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良好个性影响学生。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载体。高校可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利用校广播站、校电视台、校报、墙报、宣传栏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演讲、辩论、读书沙龙、知识竞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帮助大学生施展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可以凝聚团队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
4.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激励大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市场经济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将会乘虚而入,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不能正确地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崇尚自我、鼠目寸光,导致对心理造成严重的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学生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社会的发展就有希望。关注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不良情绪和障碍,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志存高远、学识渊博、体魄强健、心灵美好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袁明峰,钟永淑.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中).
[2]刘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3]吴继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探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1).
作者简介:
樊士聪(1981~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