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人才培养观念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10-26 09: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等学校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高等学校实际,论述了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人人成才观念,促进学生公平发展;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树立系统培养观念,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观点。同时介绍了改革的好作法,对高等学校改革发展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观念;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21-02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肩负着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担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

“育人为本”作为高校固有的职能,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等学校的当务之急是主动抓住机遇适应挑战,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教育规划纲要》[1]明确提出要重点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五大人才培养观念,为高校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思想基础,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方式,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

一、树立全面发展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2]

“全面发展”观念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就高校而言,树立全面发展观念,要强化以下观念:

第一,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要转变以扩大规模和注重物本经济收益为重心观念,树立“以生为本”提高人才质量为重心的观念。高等学校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本,真正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观念,把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教育改革的立足点。树立“以生为本”思想,当前着重要抓好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学校工作重点和资源配置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和提高教育质量上;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1]要“加大教学投入”[1]特别是“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1]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和“严格教学管理”,[1]切实让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人类文化知识的精华成果,确保学生培养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教育教学保障。

第二,强化德育优先思想。要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把德育工作置于全面发展教育首位与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树立德育为先思想,把德育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其目的就是注重做人培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完善学生人格,促使德智体美和谐结合,协调发展。

第三,强化能力为重的观念。要克服以往单纯重视知识掌握和检查,忽视知识转化和能力形成的缺陷,把一般能力、专业能力和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作为教育教学重要目标加以追求。高等学校要注重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有价值的知识体系,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了解科学问题的现实根源和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

第四,强化身心健康的观念。要改变轻视体育、忽视心理健康的思想观念,提倡强身健体理念,倡导健康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据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身体育锻炼不够的比例高达74%;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有28%的大学生具有心理问题。高校要强化“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素养和习惯为终级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意志坚强、热爱生命、勇于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树立积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树立人人成才观念,促进学生公平发展[2]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策略。高等学校实施公平发展,促进人人成才,要进一步树立以下观念:

第一,树立公平发展的观念。要克服重优生轻差生的现象,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的要求和发展的潜力。高等学校首先要保证每位学生入学机会的平等、享有发展所需的教育资源的平等、参与并完成学业目标权力的平等和对更高级教育的竞争机会的平等,也就是受教育权力的公平。再有要保证学生待遇的平等,特别要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充分发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需求的学生资助体系的作用,使家庭困难学生得到扶持和帮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促进每位学生获得成功成才,这是教育公平的核心,也是教育公平的目的。

第二,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要转变对学生厚此薄彼的观念,树立面向全体学生是教育责任的理念。从学校层面看,高等学校加快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校工作的重心不是放在选拔适合学校教育的学生上,而是放在努力地去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环境上,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都能够得到积极、主动和丰富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学校生活体验,都能感受到尊严、进步和快乐,都能够带着更大的希望进入未来的学习或工作过程中去,为学生人人成才提供保障。从学生自身看,每一位学生都有特长,都具备成才的可能,但由于遗传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其生理素质、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理想、追求都各不相同,需要学校在重视共性教育的同时,加强个性教育,发掘、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特长,使人人成才成为现实。

第三,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改变“千人一面”的无个性的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以下两点不能忽视。一是教师到位。教师要树立“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是最好最公平的教育”和“因材施教是最好教师”的观念,并且能够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能够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打基础”与“发挥特长育人才”结合起来,把对优异生的培养与对后进生的帮助结合起来,使不同潜能的学生都能接受适于自身发展的教育,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发掘学生的潜能。二是制度保障。高校实施的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培养优异学生的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的制度,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的制度等从制度上保障了因材施教的实施。三是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多样化人才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对国家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标准更新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之一。

第一,树立人才类型多样化的观念。要转变“重学术、轻职业的单一化”的人才观念,改变学术型人才过剩,技术型人才急缺的现象;树立“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观念。高校要根据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大量高水平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的需求,培养出科学家、文学家、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等各种类型的人才。要按照《纲要》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1)的要求,走出“盲目升格”和“盲目趋同”等误区,自觉找准学生个人职业理想和社会人才需求的结合点,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领域成才。

第二,树立人才层次多样化的观念。要克服把人才等同于高层次人才的思想认识,树立为社会全面培养人才的观念。高等学校要关注的三点:一是明确自身定位,选定是何种高校,即:研究型大学、博士型大学、硕士型大学、本科型大学(学院和专科型)和高职院校,确定本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二是以人才市场需求和学术发展为双重依据,确定本学校培养人才层次的学科设置。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三是营造尊重各类人才,尤其是对社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校园氛围。

第三,树立成才方式多样化观念。要改变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鼓励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形成“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局面。高等学校从教学模式上,要改革“大一统”,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使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要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核心,重点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行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试点。特别在实践训练上,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群众和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同时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组织和参与以科技、文体、社团等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设计、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促进学生持续发展[2]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是实现《规划》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战略目标的具体措施,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观念更新的重要举措。以下思想需要进一步在高校倡导:

第一,倡导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改变教育只贯穿于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认识,树立“人的发展持续一生”观念贯穿于一生。高等学校要处理好学生在校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从享有“受教育权”向享有“学习权”转变,变“教育主要是教师的责任”为“师生的共同责任”,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大学整个教育过程中来,实现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奠定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第二,倡导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高校要把学校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中,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改造和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一是实行学科结构综合化;二是拓宽专业口径,开阔科学视野;三是实行课程的综合化;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要倡导高等学校为社会成员创造终身学习条件的责任意识。既要改变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人为隔离终身教育与高等教育内在联系的现象,也要肃清把终身教育视为业余教育、社区教育等非学校化教育形式的影响,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为全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服务。

五、树立系统培养观念,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系统培养人才思想,《纲要》明确提出“树立系统培养观念”,[1]强调以系统理论为指导,[3]协调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高校在系统培养人才方面,有成功的做法,也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第一,树立大教育观念。要改变“就教育论教育”的观念,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沟通,形成利用全社会资源构建充满活力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如:探索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发挥作用中形成的人才培养开放体制。再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又如:建立高校与中学、其它高校和社会互通的人才培养渠道。高校要通过社会组织、校友、学生、家长、社区、媒体特别是用人部门,了解用人需求并接受其对教学质量的检验。

第二,树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观念。要变当前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不够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为全面适应。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角度,在加强高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中,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要努力提高的认识:一是办学自主。扩大办学自主权,尤其是专业设置权。二是教授治学。克服高校行政化倾向,推行教授治学。三是以评促建。建立并实施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总之,高校要抓住关键,发挥学校系统优势,培养出高质量人才,适应社会和学生需要。

第三,树立理论与实践结合观念。要改变“学思分离”和“知行脱节”的教学方法,创新“学思结合”和“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以做到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开展教学。

通过“学思结合”,使学生从狭隘的思维方法中解脱出来,树立创新的思维方法,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自觉地把学习和人生理想、追求结合起来,并认识到学习对人生幸福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实行“知行合一”,高校在课程训练方面,开发实践性强的课程,精心组织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高各种实践技能特别是为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在资源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并加强学校校外活动基地建设,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条件;在学生管理方面,要发挥好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独特功能,通过开展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褚宏启,张新平.教育管理学教程.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

(责任编辑:刘翠枝)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全面发展 观念 影响 大学生

猜你喜欢